鞠盈盈
設計史與設計概論、設計批評等課程共同構成了設計學科的理論基礎課程體系。經過教育學者及專家們堅持不懈的教育探索和理論研究,設計史這門課程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給設計史的課程教學和理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我國的設計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與國外設計學院相比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設計史教育工作者必須站在全球化視野下探索設計史課程教學改革體系和教學方式,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1)對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不夠重視。這是我們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中常見的問題,少數設計院校由于師資問題直接取消了這類課程,多數設計院校雖然仍舊開設這門課程,有一定的學時和學分要求,但卻并沒有將這門課程的教育作用發揮出來。究其根本在于學校從教育觀念上即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不需要或較少需要理論課程支撐,,學生自然也無法意識到這門課程的價值和意義,長此以往,設計史這門課程逐漸被邊緣化。
(2)缺乏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設計史教學是一門系統工程,需要構建一個包含教學團隊建設、教材設計、資料課程、試題庫建設等眾多內容的合理的生態課程體系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雖然很多院校開設了設計史教學,但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卻存在教學內容繁冗、教材內容陳舊,教學觀念之后,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單一,理論內容無法與實踐相結合等問題。
對設計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需要先對設計史這門學科有一個整體性認識,準確把握設計史課程的特性,才能確立正確的教學改革目標。設計史具有很強的交叉性和綜合性,與政治、經濟、民俗、科技等的關聯密切,是一個立體的、多維的、不斷變化的豐富的系統,政治和經濟為設計史的發展提供了背景,科技為其發展提供了基礎,民俗和文化賦予了其內涵和力量,設計史必須通過與之有關的學科的交叉融合才能獲得發展與提升。
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普及,藝術設計教育也逐漸呈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應用型大學內的設計史課程教學改革目標應該圍繞重新調整課程體系,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這一中心思想展開,改革首先應該打破專業之間的界限,實現課程融合與銜接,重視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手段,實現多元互動,為實踐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設計史教學改革目標需緊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發現并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最終目標,教學改革還要結合學科的特性來整合科研團隊,探索一套系統、完善的設計史課程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設計的歷史發展脈絡,在多元語境背景下能夠順利解讀設計師與設計作品的意義,并能夠提煉自己的觀點,為設計實踐做好準備。
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新形式下高校教育的著眼點。目前從事設計史教學的教師數量較少,而且多數是在專業方向課程基礎上進行兼職基礎理論教學。這類教師專業實踐能力較強,但理論研究能力相對不夠,且對于理論教學不夠重視。組建以設計理論教師為主導,整合專業課教師與企業設計師資源,相互合作,共同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研究的教學團隊是提升設計史教學質量的關鍵途徑。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圖片、視頻等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但也存在條目繁雜,學生無從下手的情況。因此設計史教學過程中,應著力于創建適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資料庫。通過教學課件設計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并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學生可以通過資料庫及慕課等途徑進行大量課后自學與知識測試,獲取在課堂上無法涉及的信息,有效實現翻轉式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目前的設計史教學一般采取線性歷史與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相比于單純的線性歷史講解有很多可取之處。但設計史課程一般課時較少,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對于設計史內容全面和深入的講解都很難實現。因此,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設計史改革應該跳出課堂授課的局限,將課堂變為學生討論與交流的場所,學生對于設計史知識的學習和檢測完全通過資料庫實現。教師將設計研究項目引入課堂,學生通過資料庫的學習達到一定標準后參與到研究項目中來,以實踐的方式檢驗學習效果。
在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下,進一步改革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使得理論課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成為學生開展設計實踐的堅實基礎與提高學生設計層次的有效途徑,還需要更多有益的研究與探索。
[1]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學習的《工業設計史》教學研究[J].裝飾,2013(5).
[2]熊微.基于“工業設計史”課程特性的互動研究教學模式的構建[J].創意與設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