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實
教育的發展應該能夠與社會變化發展的現實需求相匹配,同時這種匹配需具備高度契合性,這樣才能夠保證教育的先進性與實效性。對于大學教育而言,則更應如此,這不僅對我國高等教育形成一個衡量,而且還會決定著我國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故此,大學教育必當保持先進性,與時俱進方能確保教學質量。而其中,大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則是一個重要方面。教學方法寄托并反映著教學思路,同時作用于教學實踐,在確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進程以及提高教學質量等各個方面所能夠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深入分析與深刻反思現階段教學方法,準確把握社會變化發展的現實需求,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秉持創新精神,堅持與時俱進,創新大學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高等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大學教學教育更加側重于追求學科本身的科學性、完整性以及系統性,相對應來講則忽視了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整合,由此導致各專業所呈現出來的教學內容太過具體甚至有些繁碎,同時專業之間也多有重復內容,彼此割裂的情況也較為突出。由此一來,從受教育群體站位來看的話,難以養成從更為宏觀和整體的角度去理解、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大學更加注重的是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方法并不被重視,相關研究也不到位,同時其被排除在教學效果評價之外,大學辦學水平完全由科研能力與成果為依據,缺乏對教師教學方法的系統訓練,或基于自身工作經驗的總結,即自身的感性認識去實施教學。傳統教學方法得以延續,卻沒有獲得與時俱進的發展,相反很大一部分內容已經脫離了現階段教學的實際性需求。舉例來講,大學教育所針對的受教育群體已步入成年,他們的認知能力與思想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層次,這種層次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否則從學生發展的長遠角度來講并不利于其能力的養成,況且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對此,應加以各種實踐性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才能夠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當中,養成專業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等多種能力,這是新時期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為畢業之后能夠順利就業最終實現人生價值而進行的必要準備。
從教師教學方法當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觀念,因此只有具備先進的、科學的教學觀念,才能夠設計出有效的、完善的教學方法。其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展,符合教學規律當中的二主律這一基本要素,是新時期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性要求,也符合教育以培養認為目的之宗旨。具體來講,高校教育應從教育教學管理、教學方法與內容的采用以及對學生評價等各個方面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性化的教學與管理為學生創設更為舒適與滿意的在校生活,進而在學習當中更好地發掘自身潛力,提高高等教學質量。
學生學習主動性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學習能動性是能力養成的源泉。為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在課堂教學當中,其一、應改變傳統教師“一言堂”式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與研討式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讓學生在敢于質疑的過程當中達到善于質疑、善于創新的成效,同時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與能動性;其二、取締教師教學“老三件(粉筆、黑板、講尺)”,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及設備開展教學,給予學生更為形象與直觀的畫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設計的制定者為教師,傳統教學設計當中教師主觀地加大了自身在教學中的比重,即所謂的教師設計、教師主導,教師一貫的去想象與設定自身在具體教學實踐當中的所作所為,這樣的教學設計是主觀的,很容易導致學生的不適而影響教學質量。對此,教師必須改進教學設計,遵循系統性、科學性與前瞻性原則,注重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讓學生進行問題引導式學習,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而非他人之事,帶著問題去學習,進而通過自己的探究與思考使問題得以解決,由此獲得的理解是最為深刻的,獲得的愉悅感也會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同時更加激勵自己,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學習能力也會越來越高。舉例來講,對于學生而言,大學生活當中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非常充足,面對充足的時間如果不加以利用而使其荒廢,那么自己只會變得越來越“單薄”,因為單純依靠上課所接受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外閱讀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此,教師通過向學生布置一些與專業知識有關,但教材內容又介紹不夠多,或者與專業內容有關的相關資料查閱任務,通過問題設置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去自主發掘答案,實現專業知識拓展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1]謝啟.大學課堂教學方法研究與創新[J].當代教研論叢,2014(05):19~20.
[2]余成林,王素麗.淺析大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赤峰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2(09):247~248.
[3]李聰聰.由“幸運轉盤”的教學實踐看當代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時代教育,2015(07):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