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林
田徑運動是人類發生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體育運動形式[1],遠在人類發展最初階段的上古時代,人類祖先為了生存,在每天的勞動過程中重復進行走、跑跳和投擲等動作,為了把這些技能進行傳承,進行長期的訓練,于是逐漸形成了田徑運動的雛形。眾所周知田徑運動由走、跑、跳、投四種基本身體活動形式組成,有助于全面發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促使機體機能的提高[2],是專項技能學習掌握和訓練提高的基礎。田徑運動的項目豐富,如短跑、中長跑、長跑、跨欄、跳高、鉛球、標槍、跳遠、等等,但是形式比較單一,并且跳高、標槍項目的開展有在一定層度受到場地器材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眾多流行項目的發展與推廣,如瑜伽、網球、拓展、攀巖、定向、高爾夫、飛盤等時尚、個性的體育項目成為高校大學生追捧的運動項目,而傳統田徑運動課程的吸引力不足,令田徑教學的現狀堪憂,應引起有關教育人員的重視和思考。
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與教學的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興趣是從事活動的內在動力,高校大學生往往忽略了體育課程的身體素質鍛煉作用,把體育課程僅僅作為一種樂趣,不少大學生則把田徑課程作為通過體質測試的手段和途徑,大多數高校大學生表示非常喜歡體育課程,但不喜歡上田徑課。田徑課程未能擺脫傳統形式,為達到課程設置要求,進行枯燥、反復的奔跑、跳躍等單一動作,逐漸抹殺學生的參與熱情。另一方面,中國田徑運動在國際上的競技水品以及取得的成績和榮譽未能對高校大學生產生鼓舞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認可度和積極性。
田徑運動項目與球類項目相比,缺乏團體競爭活動的元素,例如偏向于個人能力的呈現和展示,課程練習過程中聚焦的是每個學生個人的運動表現。且教學的方法在傳統觀念下成為較為固化的模式,注重于身體素質的訓練內容,而針對田徑運動知識理論方面的傳授較少,致使大學生缺乏對田徑運動的全面了解,不認識就無從談及喜歡,田徑運動對于大學生也是如此,興趣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建立在認識里了解的基礎之上。
在田徑運動的課程考核中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以同一標準來衡量學生的運動成績,評判學生的課程優秀與否,忽視了學生通過田徑課程在身體素質方面的提升,容易給部分學生造成課程壓力和挫敗感,自身身體條件和身體素質基礎較弱的學生更容易對田徑課程產生排斥情緒。
健身屬性作為田徑運動的基本屬性,我國高校田徑運動的開展是否滿足健身屬性的基本要求值得高校體育教育人員深思,通過梳理研究田徑運動在高校體育課程開展中的問題進行了以下對策研究。
田徑運動課程的設置中,綜合理論知識與實踐課程的比例,通過提升大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認識和了解,在理論了解過程中建立和提升對田徑運動的興趣培養,循序漸進的開展實踐訓練內容,激發學生自主強身健體的意識,促使大學生群體從思想上認可和肯定田徑運動。
積極研究創新田徑運動課程的游戲化機制,將枯燥的、重復性、個體性的訓練動作轉化為有一定PK性質且可由團隊協助完成的新型訓練內容,運用流行訓練道具,例如在跑跳過程中穿插加入指壓板道具,可以極大程度的增強學生參與度,同時達到教育目標要求。也可將教育形式以任務形式交于學生學習小組,學生自主設計和創造他們獨有的課程形式內容,教師作為引導者和安全監督者,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方式將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田徑運動課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每一位學生的身體指標、素質、運動經歷有著千差萬別的差異,從田徑運動的基本屬性出發,以健身屬性為目標,根據學生自身條件的差異進行多元化的考核和評價,注重學生全面發展。規避對不同學生的統一衡量考核標準,建議以學生的提升水品多少為評價考核重點,實現田徑運動課程評價考核的科學合理化。
田徑運動作為基礎性的體育課程,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創新發展運用與田徑教學改革緊密結合,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突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運用新穎的方法和技術,創新創造符合高校大學需求的新型田徑運動課程,可提高高校大學對田徑運動的興趣與參與意識,達到強健體魄、增進健康的目的。因此,田徑運動在高校體育教育教學中的創新的發展和運用有著積極現實的意義。
[1]崔樂泉.體育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郭道全.論影響田徑運動在高校大學生課外活動中開展的幾個因素[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4(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