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健
目前,在社會層面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它更是很多社會人的價值觀的一種轉變。當代大學生無疑是現代社會最有激情和夢想的一個群體,如今在各類高校,大學生創業者越來越多地涌現,然而現實的情況是,這些擁有創業夢想的大學生們當中會有一半人在創業初期即遭遇擱淺,而高職院校的同學們因為在創業的過程中受限更多。
當前的大學生創業一般可分為兩種狀態:一種是創新性很高,想法看似很好,但是難以落地,第二種就是是盲目跟隨,當前的熱點領域或者熱門行業,雖然看似門檻較低,容易入門,但往往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資本,導致成功率很低。審視我校的創業大學生過程情況,絕大多數的創業項目啟動都具有相同特點。
高校學生從來都不缺少想法、不缺乏干勁,他們作為當代社會新一代的創業潛在力量,最最缺少的是創業實踐的經驗。主要的原因在于一般高校內創新創業教育多以名企講座、師兄分享交流為主,而以專業教師講授為輔,由于很多老師本身就缺乏創業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對創業實踐環節涉及較少,所以目前的高校環境里的實際情況是,真正優秀的、符合創業者要求的、資本市場認同的學生并不多,更多的高校畢業生還是會選擇傳統的就業模式。
對于我們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創業資金是他們主要面臨的大問題。據我們的問卷調查,我校的學生創業最初的創業資金有75%以上是來自父母或者親朋好友的支持。
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應該是高校教育引入工作室模式的源頭學校,高校工作室模式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曾經說:“將藝術和工藝合二為一,才是真正的現代設計”。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在20世紀之初就開始應用工作室模式,他們學校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們通過“作坊”式培養過程來完成各自的教學工作,讓學生參與設計制作的全部過程,另外包豪斯設計學院還積極與各類社會企業取得廣泛聯系,真正實現了“知識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的教育理念,這一理念對于現代設計教育具有深遠意義,其倡導的工作室教學模式在世界各地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我們都知道創新創業的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教學項目,我最初設想在我校推動“電商創業匠師工作室”的建設,為的就是在未來的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更加突出實踐環節,以工作室為平臺,好中選優,突出實踐,將創新教育引向深入。我校的電商創業“匠師工作室”匯集了校內的電商、創業方面的優秀中青年教師隊伍,過程中堅持以市場為主導,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以企業真實工作環境取代過去的課堂模式,以實踐過程代替理論教育。工作室專門聘請了企業家作為創業輔導校外專家,不定期邀請他們來校開展創業交流等活動。
在電商創業匠師工作室的創業指導模式之下,必須要有擁有一批想創業、想成功、具備良好素養的優秀學子,所以每一年,工作室都會在學生會、創業協會的統一安排下,通過校內比賽選拔征集優秀的學生,并且基本覆蓋校內的一、二、三年級學生,形成固定、持久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工作室每年都會組織參加全國大學生電視商務技能大賽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每一個比賽都視同為一個創業項目,采取項目管理模式。通過大賽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在過程中檢驗大家的自我管理水平,提升未來創業成功幾率。
工作室每一年都與合作企業制定項目合作計劃,選派優秀學員參與合作企業的各類項目,在實際項目的運作中去體驗項目過程的風險、機遇,通過具體的實踐感知市場運作的不易,提高學員對未來創業過程的風險識別能力,提升把控水平。
一年多來,我校的電商創業“匠師工作室”模式努力將參賽參訓、實踐培訓和精英教育模式融為一體,工作室堅持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基本,努力培養走上創業之路的精英人才。同時,“匠師工作室”模式以提升學生的創業興趣,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并促進高校和企業的產學研結合為己任,努力提高在校學生的創新創業人數,提高學生創業項目數量和質量,筆者相信,“匠師工作室”模式可以成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模式。
[1]王麗君,倪江忠.“工作室”模式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職業教育,2017(4).
[2]劉軍.基于工作室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研究:以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為例[J].科教導刊,2016(2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