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志慧
為了了解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我們做了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將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焦慮,很多學生常常出現焦慮的狀況,他們最自己的學習、生活充滿了焦慮,一旦某項事情沒有處于自己的控制之中,他們就會自責、不安;二是人際關系緊張,中職階段正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有的學生總是認為“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他們不愿意與其他同學交流同時也遭到了其他同學的排斥;三是抑郁,很多學生或多或少地有抑郁傾向,有的學生是長期被家長灌輸“你必須考上重點,你現在上的學校一點用都沒有”這樣的思想而導致的抑郁,有的學生則是對自己要求過高而無法到達產生的抑郁,抑郁是現階段中職學生面臨最嚴重的心理問題;四是學生攀比心理嚴重,學生之間的家庭經濟情況各不相同,有的學生明明家里經濟條件并不好但是為了能夠“抬起頭來”硬是跟家里要很多錢去買名牌的衣服、鞋子,更有甚者會去嘲笑自己的父母,責怪他們為什么不能像其他家長一樣給孩子良好的生活,所以攀比心理嚴重、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也是當前中職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
我們已經發現了在中職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那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模式才能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健康發展呢?
很多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往往采取的是“找到患者針對性治療”的模式,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針對出現了心理問題的學生。這樣的教育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在學生中間發展,所以,針對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采用全員參與模式。舉例而言: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如何緩解壓力”的主題講座,引導所有學生參加,雖然當前階段可能有一部分學生還沒有感受到壓力,但是當他們邁入職場、走向社會的時候可能就會感受到壓力,與其到他們出現問題了再解決不如提前教育讓他們不會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在中職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一定要采取全員參與模式,讓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得到治療、讓心理健康的學生得到一項排憂解難的技能。
據我們調查,當前很多中職學校并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更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這些學校往往會讓班主任、任課教師來負責學生的心理問題,然而這些教師并沒有學習過專業的心理知識,所以他們往往會以“批評、責罰”的形式來防止學生出現心理問題,這樣的形式只會使得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建立健全的心理教育機構、制度。首先,學校要專門成立心理健康辦公室,并且這個辦公室要有一個專門的電話,這樣當學生遇到問題而不想直接面對教師時,可以采取打電話的形式進行咨詢,既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同時也解決了學生的心理問題;其次,成立專項心理小組、聘請有經驗的心理教師任教,教師的專業性也是有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條件,因此學校可以聘請專業心理教師并成立心理小組,心理小組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參與學生的周會、日常活動,記錄學生的問題、表現,從而準確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制定出心理教育計劃;再次,學校可以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來創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站,21世紀是互聯網時代,很多中職學生都會把課余時間使用在互聯網上,所以學校也可以建立一個心理教育網站,經常在里面更新一些有關心理教育的小故事、自我治療心理問題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空余時間都可以自己學習心理知識、自己進行心理調節,這對于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所以從這三個方面來看,中職學校有必要引進先進的師資力量、建立健全的心理教育體系。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班主任及各任課教師,如果能夠對他們進行一些心理教育培訓的話,學生的心理狀況一定能夠得到改善。舉例而言:班級內某位同學明明家里經濟條件并不好,但是近期總是花錢大手大腳、買了很多牌子的衣服,很多時候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并不能發現學生的異常,即使發現了往往也會置之不理或者干脆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這對于解決問題沒有絲毫幫助,所以,學校要加強對班主任、任課教師的培訓,保證教師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教師與學生進行談心、了解學生花錢大手大腳的原因,如果學生是因為自己近期做了兼職賺了學費所以獎勵一下自己的話,那么教師大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并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念;如果學生是因為產生了攀比心理的話,教師就要用到自己所學的心理知識對學生進行疏導,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班主任、任課教師接觸學生更多一些,他們也更容易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所以學校可以對所有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進行心理培訓。
正如班級內有的學生語文成績比較好而有的學生數學成績比較好一樣,班級內有的學生心理自我調節的能力也比較強,所以學校可以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重點培養,讓他們積極幫助班級內的其他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例如班級內的甲同學是樂天派,無論遇到什么問題他都能夠積極地面對、以最好的心態應對所有的問題,那么學校就可以專門對他進行心理知識培訓,讓他去幫助班級內其他一遇到困難就垂頭喪氣的同學。當然甲同學是樂天派也不代表他其他方面不存在心理問題,心理學問題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每一方面教師都可以找出一名骨干,對他進行重點培訓讓他幫助其他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學校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的社會,學生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煩惱,也會需要周圍人的幫助,所以學校應該充分發揮骨干的作用,培養班級骨干,讓他切實幫助有需要同學,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之一。
開展社會活動也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模式之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敬老院、孤兒院,去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有一部分學生常常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自己擁有的太少,帶他們去福利機構可以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其實還是很幸福的,起碼自己有親人陪伴在身邊、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另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工廠、企業,很多學生有“我就想休息,我就喜歡依賴父母,我不想工作、不想學習”的思想,教師帶領他們去參觀企業、工廠,去采訪一線員工的心情、去了解他們背后的故事,從而告訴學生每個人都要承擔社會責任,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將來不斷努力奮斗;再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郊游、去看看周圍的美景,很多學生有抑郁傾向,教師可以通過郊游來疏散他們的負面情緒。所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講,教師可以通過多姿多彩的社會活動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當今社會,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日益增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今天我們就中職學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做了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相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會越來越好。
[1]鄒玉玲,李立,張錫萍,鄭雅之,余光忠,歐陽效興,趙建萍,袁漢勛,李軒.全員參與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校園心理,2010,08(4):253~255.
[2]李薔.中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