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晨
司法和傳媒的互動
郭晨晨
傳媒和司法作為兩種不同的走向正義的路徑,難免會存在沖突偏差。客觀中立的傳媒可以促進司法的有效運作,增強司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不當的傳媒報道則沖擊了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影響司法權威。我們應當努力去實現傳媒自由,在此基礎上以傳媒的自我克制去實現以司法獨立為基礎的程序正當,促使傳媒與司法良性互動。
傳媒 司法 獨立 公正 監督 自由
司法和傳媒之間存在的各種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在媒體自身,亦在司法體制,更在社會環境。
一方面,傳媒本身就具有商業性質,是企業化經營,另一方面也受相關機關的行政化管理。在此前提下,傳媒很容易因市場競爭和利益驅動,找賣點博眼球,提高收視率和發行量。
雖然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不受其他機關、組織、個人干涉,獨立行使審判權。但是目前法院的管理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方,法院無法真正獨立,法官人格獨立無法得到保障,出于維穩和社會壓力,司法工作被社會輿論所影響,喪失了該有的獨立性。
還有重要的一點是相關制度的缺位。媒體對司法的監督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規范約束,司法機關極易根據自己的方便隨意拒絕新聞監督,無法保障傳媒的知情權和監督權①,容易導致政務不公開,司法腐敗等。
傳媒代表的是道德化的非正式的社會規范,更關注實體公正。而司法嚴格依照程序和實體的要求,秉著最嚴格是標準慎重對待案件,尊重保障人權。兩者對事實的要求定義不一,很難完美的傳達事實信息,而其中存在的偏差,會讓人誤以為是真相的突破口而造成公眾對司法的誤解。
英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來劃定清晰的界限,使傳媒有序化、理性化,以此平衡傳媒和司法的關系。美國曾以簽發媒體“緘口令”的方式防止輿論對司法的影響,后總結了一系列保障被告人權利的方法和策略進行司法自我約束。②借鑒國外經驗,我們可以從健全傳媒監督機制和完善司法體制來實現傳媒與司法的良性互動。
現階段我國司法仍不夠獨立,傳媒還不夠自由。應建立起約束傳媒的長效機制,明確媒體監督的時限范圍,塑造嚴格自律的職業道德習慣,堅持自律和平衡報道,將事實和評論分開,推動彼此良性發展。
一方面,通過自我約束機制避免媒體對司法的不正當影響,集中審理確保審判獨立性。構建相匹配的溝通機制正確引導輿論,并且政務應主動積極地進行公開,自覺接受監督。
另一方面,面對屢屢出現“司法壓制傳媒”或者“媒體審判”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制定一部有關傳媒自由和規范的法律法規,規定傳媒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準則和傳媒集團的權利義務,給予傳媒該有的權利,保障知情權監督權,同時加強對傳媒的監管。
司法機關通過傳媒合法合理公開政務,借助傳媒正確引導輿論。用司法去保障傳媒自由,用傳媒去監督司法公正,傳媒和司法的良性互動能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法治社會環境,增強民眾對司法權威的信任。傳媒和司法的互動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我們要在動態的調整中尋找兩者的平衡,營造良性互動下的理性的司法氛圍和傳媒自由,共同推進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
注釋:
①董春南.論司法公正與傳媒監督[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95.
②魏永征.西方傳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36.
[1]栗崢.傳媒與司法的偏差——以2009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例為例[J].政法論壇,2010(05).
[2]于浩.傳媒與司法關系的重構[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22(3):107~116.
[3]李磊 .傳媒與司法關系思考[J].理論探索,2011(5):130-133.
[4]宋漢林.相對合理主義:傳媒與司法沖突衡平之向度[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1):168~172.
[5]吉濤.從輿論監督到新聞法治[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2.
[6]姜文娟.論司法公正中的傳媒角色[D].濟南:山東大學,2013.
[7]劉壽堂.司法與傳媒:在沖突中尋求平衡[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5.
[8]李明明.大眾傳媒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探析[D].濟南:山東大學,2007.
[9]劉春梅,張天虹.論媒體監督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及對策[J].新聞戰線,2015(2):4~5.
[10]范貞.傳媒監督司法審判的邊界[D].廣州:暨南大學,2013.
[11]梁平,馬勇.司法與傳媒的良性互動[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6(1):51~53.
甘肅政法學院)
郭晨晨(1999-),女,浙江人,甘肅政法學院,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