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銳
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的情感功能
方 銳
情感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情感因素分析,解讀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發揮情感效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 情感
情感是人們的一種內心體驗,表達了人們的需求、愿望和態度等心理活動。積極的情感,可以促進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認同度,起到良好的效果;反之,消極的情感,會弱化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這一特定職業,首先要求熱愛自己的工作,對工作充滿激情,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對思想政治教育有積極的情感體驗,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使他們能自覺主動的接受自己的觀點;要真正、發自內心的尊重受教育者,關心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多與學生交流溝通,使學生能打開心扉,走進學生內心。
對于受教育者而言,同樣是一個具有情感性存在的個體,豐富和健全的情感對于受教育者的個人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教育者首先要熱愛生命,對生命尊重,有基本的道德感和幸福感;受教育者要對教育者非常信任,這樣才能敞開心扉,接受傳輸的知識信息;對教育內容有認同感,只有認同了教育內容才有可能轉化為自身的觀念;能自覺的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教育內容本身就包含其所要表達的情感,其中,思想教育主要是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必須要關注人的情感,以人的情感的和諧發展為重要目標。政治教育核心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進行規范教育,培養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觀念,養成道德行為,提高道德素質,其中情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者的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心理,其中健康的情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綜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飽含著豐富的情感資源,表達和體現著人的方方面面的情感。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適當的情感教育功能,能夠引起學生愉快的心理體驗,引起學生的共鳴,充滿活力,具有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自覺接受某種思想,精神愉快地學習,并能積極地投身于自己感興趣的各種活動,用理論指導實踐。反之,消極的情感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就會拒絕接收教育的內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調動各方因素來引起受教育者積極的情感體驗,充分發揮情感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被受教育者接受以后,只有進入到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才有可能轉化為人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一種評價性知識,當被人理解接受,引起相應的情感共鳴,這些帶有情感記憶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便會存在于個人經驗中,成為受教育者的內在需要和追求目標,調節著受教育者的價值取向,使受教育者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并調節以后的實踐活動,不斷完善自己的行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實現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情感起著強化的作用,可以改變和鞏固個體行為。當受教育者的某種需求得到滿足,某種行為得到肯定時,便會引起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穩定的情感而鞏固下來,這就是正強化。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運用情感的正強化功能,促使受教育者做出正確的行為,阻止不道德行為的發生。情感的強化作用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也證明了其實效性的特點。
教育者要增強對受教育者的情感關注,在教育過程中傾注真正的感情,要熱愛自己的工作,要關心和尊重受教育者,同時也要理解和信任受教育者,通過愛的教育來達到情感的交流,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產生心靈的共鳴。同時,教育者要善于發現受教育者身上的優點,肯定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使他們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產生積極的情感,激發其主觀能動性,認同受教育者的教育觀點,自覺主動的接受教育內容。
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給人們帶來新的挑戰,面對巨大的壓力,不可避免的帶來一些心理問題的困擾,如何預防心理問題,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心理輔導,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健全人格的發展。
教育者首先要自己做得好,以身作則,這樣才會有更強的說服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受教育者,使他們體驗到積極的情感,激發內在潛力,形成高尚人格,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并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教育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之火點亮受教育者內心的情感之燈,指引其以后的人生實踐。
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喚起其內心積極主動性,產生情感效應;開展感恩教育,使學生知道對父母感恩,對社會感恩,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操,全面健康的發展。
信陽農林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方銳(1983-),女,河南信陽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