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麒
基于“4321”人才培養模式藝術類專業實施途徑的實踐方法
周 麒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結合市場導向。建立校企合作新機制,培養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藝術類教學改革,“4321”人才。以高質量就業為核心,建立校企合作新機制,時刻關注企業需求變化,來培養有特色和社會需求的設計類人才。真正把培養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藝術類教學改革,“4321”人才的文章做好。
實踐方法 預期效益 “4321”人才培養 應用推廣價值
從研究視角看,目前我國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藝術類教學改革,“4321”人才培養模式正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較少,選題具有一定創新性。從研究內容看,提出要定向培養藝術類學生,區分三階段培養模式,提升學生雙重素質,確立一個核心。從研究方法上看,當前理論研究為基礎,研究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結合院校所在地的區域經濟特點,根據人才培養規律和學生的特點,創建新的“4321”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企業崗位需求,依托學院專業優勢,目前藝術專業包括環藝、平面、工造、會展四個專業大類,如何全方位提高藝術類人才實踐能力,如何滿足學生專業選擇,必須要有滿足定向企業的人才需求。積極同企業合作,開設人才定向班培養專門人才,與傳統的“訂單班”相比,不在是單純的數量取勝,企業定向班實現了人才與崗位的一對一匹配,真正讓課堂與實際,實現學生與學徒、學習與就業的零距離無縫對接。
采用科學的教學體系,從理論課程、到校企階段定向實操,在進入設計公司進行專業能力培養。三個階段及相對獨立又渾然一體,三個階段互相支撐、相互銜接確保了人才培養過程的連續性。
不但要保證在高質量的教學下讓學生取得合格、優質的學歷,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學業帶動職業資格考試的學習,實現學業與職業雙重提升,打造藝術設計類技術型專門人才。為學生的就業打造良好的基礎, 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升是一個系統過程,學院通過校企緊密合作,組織老師下企業學習,并將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培養、專業文化浸潤、專業素養養成融為一體,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
以堅持高質量就業為核心,對大四學生實行為期一年的實習、實訓,并進行專業的綜合應用訓練,依托校企合作和分布廣泛的就業基地持續更新并嚴格篩選優質用人企業,確保了企業定向班學生的就業層次與就業品質。
將實習、實訓所積累的經驗、知識運用到畢業設計及論文當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設計及論文的質量與水平,使為期一年的實踐實習服務于學業,就業。
依靠“請進來,走出去”的措施組建了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罢堖M來”就是從企業中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到學院來擔任專職教師或實驗、實訓的指導教師。這些教師能將行業最新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并將專業所學運用于實踐?!白叱鋈ァ眲t是鼓勵現任專業教師進入合作企業兼職,或者到合作企業的生產一線帶領學生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頂崗實習,以積累專業實踐經驗。這一措施有利于工程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也有利于學院整體師資水平的提高。
目前,地方“二本”、“三本”大學的學生使用的教材幾乎都是由“一本”研究型大學的專家教授編寫出來的。這些教材重理論,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的“二本”、“三本”院校不太適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大學,應該有適合自己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定位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將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自主訓練。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同時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們的設計比賽不在局限于省內,學院多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各種設計獎項、赴國外帶薪實習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并給予一定的獎勵。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體驗式教育可以使得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也加強了他們的道德意識和為他人服務的意識,而且,大部分的同學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學習更加努力,生活態度也更加積極。
新世紀的人才應該具備較高科學素質和一定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對大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由于學生群體日趨多元、專業分工日漸細密等等原因,很多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容樂觀。事實上,大學生人文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努力、環境的熏陶和人文教育引導。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作為一所工科院校,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采取的具體措施是:一是課程主渠道的教育引導。學院在不斷改善硬件設施,優化專業課程教育的同時,專門聘請知名專家教授,作為人文素養課的授課教師。學生通過專家教授的人格魅力影響,建立起積極上進的奮斗意識,并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和體悟,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心靈、陶冶情操、啟迪哲理、升華精神,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公益品格的鍛煉培養。學院創新設立學生公益品格培養學分,制定《學生公益品格培養學分實施細則》,要求在校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來培養健康品格。學生公益品格培養是必修課程,課外完成活動內容。本科學生在1-6學期開展,??茖W生1-4學期開展。學生每學期必須完成不少于8學時的公益活動,每期按0.4學分計算。
很多學院在各專業領域都有大量的軟硬件資源,傳統教學模式在應用這些昂貴資源時,多以示范方式為主,無法保證教學資源在其生命周期內發揮最大價值,校企聯合制教學模式將彌補這個缺陷。輔以規范的管理制度,保障各方面的利益,可以形成多贏的局面。
教學平臺的搭建應該突出設計實踐核心理念,“教學工廠”模式正好能很好地實現這一核心理念。以《材料與施工工藝》課程為例學校通過課程教學場所與生產場地“兩位一體”的方式來建設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按室內空間布局,引入企業操作規范、現場制作流程和工藝,引入環保材料的產品,同時,在實訓基地中設置討論區,達到教學與實際融合,開展生產性實訓。在“教學工廠”這一模式中,學生可以直接接觸到企業當前最需要開發的實際項目,并通過專業教師“先會后懂”的教學方法以及“校本教材”的學習和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他們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習慣,縮短教學與就業崗位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畢業后就能立即上崗并獨立承擔設計任務。
職業資格制度是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評價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學生通過參加職業資格培訓和考試,獲得有關職業資格證書,對提升個人職業技能素養,提升就業能力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有效地將傳統課堂由平面的教學形式立體化,教育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能夠加強校內外的合作與交流,發揮專業教師的專長,學生能夠及時獲得有效的專業與創業指導,為藝術設計及其相關專業提供最佳的實訓平臺。通過新教學模式下的導師指導與社會項目實踐結合,解決傳統教育模式與社會需求逐步脫節的矛盾。
[1]胥碧.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的藝術課程教學模式探析[J].藝術教育,2017(z4):182~183.
[2]沈燕.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5(7):49~55.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本文系院級課題《藝術設計類專業“432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途徑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