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璐璐 許志娟 繆周芬
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國學素養提升策略探討
湯璐璐 許志娟 繆周芬
國學素養就是通過對國學經典的研習,提高自身的內在涵養,進而提升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和道德水平。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國學素養即學生在對國學知識廣泛涉獵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興趣對其中的某一領域深入研習,持久愛好,從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素養。而作為未來教育者的小教學生的國學素養卻存在著文學能力薄弱,國學意識缺失以及學習持久性不足等問題。因此本文策略主要立足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就其國學精神的建構、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知識水平的提升三方面展開論述。
小學教育專業學生 國學素養 問題 提升策略
何為國學?就我國而言,“國學”是指中國數千年燦爛文明的結晶—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一般來說,廣義的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文學、史學、哲學、科技之學、地理、經濟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筑等諸多方面;狹義的國學包括東西漢經學、魏晉南北朝玄學、宋明理學、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而國學素養就是個人通過學習國學,培育塑造的個人素質,它包括道德品質、風度涵養、知識能力等內外方面。
由于科學文化知識的不斷發展和兒童世界的不斷變化,小學教師的知識和能力需求趨向綜合化,因此,本文所說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國學素養”即學生在對國學知識廣泛涉獵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興趣對其中的某一領域深入研習,持久愛好,從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素養,它主要由國學精神、知識儲備和學習運用展示三方面構成。其中國學知識是基礎,學習運用能力是核心,國學精神是靈魂。
近幾年來,國學逐漸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本科院校將國學納入通識課程,武漢大學等十余所高校成立了國學院,并依托哲學學科培養國學碩士、博士,北京師范大學還專門設立國學經典教育研究推廣中心,以促進國學教育在全社會的推廣。
盡管國學教育在高校再次得到重視,但是,當前我國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國學教育的情況不是很理想,導致小教學生的國學素養普遍偏低,主要情況有以下幾點:
1、國學意識缺失
不少學生盲目崇外,對國外名人和思想文化如數家珍,但對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歷史知之甚少;除此以外,很多學生認為學習國學就是誦讀經典、背誦詩詞等,對國學抱有無所謂的態度,忽視了國學的真正內涵及其重要性。
2、文學能力薄弱,學習持久性不足
學生語文功底不扎實,國學閱讀存在障礙,汲取知識的能力不足,學生的國學研讀往往淺嘗輒止,不能持久,他們也就無法整體把握國學知識體系,進而提高自身的國學素養。
3、學習興趣不濃,閱讀熱情匱乏
課程選擇上,如果沒有學分獲得的強制要求,那些技能操作性充實、趣味性更強的課程常常更受學生歡迎;而且,課外閱讀時,學生不會主動選擇國學方面的書籍。
結合已有資料成果及自身經歷,我們認為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固有觀念導致國人對國學認識的偏頗
自鴉片戰爭以來,傳統文化被武斷地作為中國物質文明和政治制度落后的根本原因。一些時代精英對西學趨之若鶩,積極譯介當時先進的國外文學,致使那些毫無中國歷史背景與社會基礎的文化思想在國內漫延。人們片面追求西方的科學民主,猛烈批判甚至全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過度追求自我意識,喪失了民族文化根基。之后,對國學的批判雖然有所修正,但是那些思想觀念已在時間的長河中暗自生根發芽,根深蒂固,仍從根本上動搖著人們對國學的認識,至今還有不少人認為學習國學是歷史的倒退,是“復古保種”,甚至先入為主地將國學與封建迷信等同視之。
2、個人先天素質差異,以及基礎教育中學習興趣的抹殺
由于學生的心理性格、興趣愛好的不同,以及國學本身思想深刻嚴肅、內容晦澀難懂的固有特點,導致國學文化不能與他們產生心靈與思想上的共鳴,國學經典勢必會遭受大部分學生的冷待。
小學至高中的基礎教育過程中,應試教育的導向使得大部分學生長期死記硬背文學知識,缺少國學價值分析與評判的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產生了排斥心理,抹殺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為關鍵的是,這種教育環境中,學生的語文能力根基不牢,極易隨高考一同消逝。進入大學后,學生一方面往往選擇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業余愛好中;另一方面,即使學生有心研習國學,但是苦于知識與能力的嚴重匱乏,最終只能望洋興嘆。
3、學校國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學校雖然已經設置了一些國學課程,但是課時壓縮較大,課程涉及內容狹隘,偏向于枯燥深奧的理論知識,缺少實踐性操作,以致于學生學習范圍單一,對國學了解較少,且興致缺缺;更重要的是,學校設置的國學課程沒有與時俱進,缺少針對性,忽視了小教學生與其日后小學國學教育教學實踐的聯系,學生缺乏將學術知識轉化為教育知識的能力。
4、大眾文化、網絡文化乃至實用主義的沖擊
大眾文化是適應社會大眾文化趣味的一種文化范式,娛樂性、通俗性是它的主要特點,大眾需求是它的動力。因此,為了刺激大眾需求,拉動經濟效益,富有思想與審美內涵的國學文化被低淺地炮制、傾銷,這種媚俗浮淺的快餐式文化消費妨礙了學生汲取優秀文化傳統的視野,影響了他們的美育感知。大部分學生認為國學就是古代的奇聞趣事或者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情詩艷史,閱讀后傻傻地一笑了之,國學因而成了余裕的消遣品。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也成了各種文化的價值與精神支柱之一,但是網絡的游戲化、低俗化和集群性也導致不少大學生完全沉溺于網絡(尤其是網游),削弱了他們的時代責任感,只有極少數學生愿意暫時放下網絡專心學習;此外,碎片化的網絡閱讀致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呈現狹窄和淺薄的趨勢,他們對國學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盲目接受的信息影響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心智。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在發揮其優點的同時也誘發了庸俗實用主義。由于學生國學素質的培養是長期性的、潛移默化的,對自身和其他人產生的效果不顯著,經濟效益也不高,所以一些學生和高校更多地追求那些具有短期高回報率的學科文化。
在查閱資料以及對問題原因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關國學教育的研究論著已成規模,但具體針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國學素質培養與拓展的討論卻常失之片面。提出的解決途徑側重于從改善學校教學管理宏觀角度入手,卻忽視了大學國學教育內容與小學教育對象間如何銜接的問題,對師范學生如何將大學學到的學術知識轉化為教育知識的問題缺乏對策。
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應端正對國學的態度,主動親近國學。首先,作為未來兒童國學教育的啟蒙者,小教學生肩負著國學文化傳承的歷史重任,國學精神斷然不能廢止于此;其次,國學中不乏優秀的教育理念,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認識中國的現行教育,從而推動中華民族文化教育體系的優化;而且其思想和審美內涵能安放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學會以一種沉靜含容的風度面對快節奏的生活。
對國學精髓的體悟一定要基于對國學作品的閱讀。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老師提供的國學經典閱讀參考,廣泛涉獵,以此激發自己的閱讀興趣、領略國學內涵。最重要的是,閱讀過程中加強對文本的研讀體悟,努力建構具有思想導向性、審美想象性的閱讀途徑,而且對于自己的閱讀障礙,課后要主動尋求老師給予閱讀指導。
學生通過課堂的提問討論平臺,自覺學習探究,提出獨立見解,培育思考與批判的精神;還可以與老師一起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將故事、游戲等導入國學課堂,使之迸發活力,讓自己在真實感知中饒有興致地探索。課外,合理安排時間主動學習,班級集體或者小組一起定期地進行交流分享活動,提高辨識文化糟粕的能力;積極參加學校開設的諸如象形文字藝術、說文解字趣談、漢服設計、禮儀文化導覽等基礎的國學課程,拓展知識面,建立學習興趣。
對于自己薄弱的文學能力,小教學生平時可有針對地主動加強閱讀、寫作訓練,提高語文修養,亦可進行國學教育的微格教學模擬,提升從學術知識到教育知識的轉化能力。
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可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及自身興趣特長進行藝術創作,將一些有趣、富有思想卻生澀難讀的國學內容以詞曲、童謠、繡品等形式廣泛傳播,在推廣相關的國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習運用能力。
要注意與小學的合作,開展剪紙、盆景、陶藝、皮影制作演出、對聯創作、篆刻等民族特色課程,讓小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親身感知傳統文化魅力。小教學生在積累國學教育教學經驗之外,還能觀察了解小學生各階段的認知規律和品性養成規律。
回歸鄉土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途徑,可以通過對文化現象的調查,了解并掌握國學文化情況,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參與知識與文化的建構,反哺理論創新。
總的說來,國學正逐漸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小學國學教育方興未艾、形勢喜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國學素養,樹立正確的國學意識,自發提高文學與實踐能力。高校也應注重學生知識轉換能力的培養,推進課程建設和師資力量培育,促進課堂與課下形成合力,努力創成一套系統的師范生國學教育體系,只有深具師范特色的國學教育才能使未來的教師們在擇書研讀與創作實踐中,涵育情操,養成優雅格調,提升教育智慧與能力,從而自根本上推動國學教育的長遠發展。
[1]張加明.高校國學教育的路徑探討[J].高教探索,2012(3):150~152.
[2]梁思影.高職院校學生國學素養培養的幾點思考[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63~65.
[3]傅晨倩.理工科大學生國學經典閱讀現狀研究[M].重慶:西南大學,2007.
[4]張泓平.師范院校實施國學教育的研究[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2):36~38.
[5]張平仁.提升小學教師國學素養的幾點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0(7):81~83.
常州工學院教育與人文學院)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四位一體’的師范生主動發展平臺建設研究”的階段成果,課題編號:D/2015/01/85。
湯璐璐(1995-),女,本科,常州工學院;許志娟(1996-),女,本科,常州工學院;繆周芬(1971-),女,江蘇江陰人,常州工學院教育與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