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漢君 徐 芳
優秀地方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價值意蘊探析
——以廣東省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為例
曾漢君 徐 芳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不僅對地域經濟、文化發展發揮持續影響,而且對生活在該地域人群的精神生活、理想信念、個性特征、倫理道德的塑造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廣東作為文化大省,充分利用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優勢和特色,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中,既是發展和傳承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必然途徑,更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文化資源 思想政治理論課 價值
優秀地方文化資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重要資源之一,這種資源不僅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和人文情懷,而且更具鮮明的育人魅力。廣東作為文化大省,充分利用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優勢和特色,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中,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對廣東優秀地方文化探究的興趣,增強大學生對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認同,拓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融合也是發展和傳承地方優秀文化資源的必然途徑,更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因而,整合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將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中,這一命題具有較強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意義。
地方文化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這種地域特征與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因緣關系,這種地方文化的人文狀況或以物態、或以隱性的方式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該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模式及其走向。作為廣東人生活方式和審美追求的具體體現,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呈現獨特的嶺南風韻。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豐富而詳實,按照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進行分類排序,大致可分為民族歷史文化系列、紅色文化系列、文化名人系列、開發建設系列等。
廣東地處嶺南,由于環境和歷史的原因使得廣東境內不同地域的人文內涵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其中蘊含獨特的價值理念、審美情趣、生活方式、民俗風情的嶺南文化子系統的客家文化、廣府文化、潮汕文化,也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物化形態或隱性文化,諸如廣州的陳家祠、黃埔軍校、嶺南印象園、大元帥府、南越王墓、“八和會館”,等等,都是具有深刻文化內涵、歷史感厚重的獨特地方文化資源。
廣東民族歷史文化,內涵豐富,風格獨特。富有地方文化色彩的粵劇經由外來戲曲聲腔,匯聚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成。素有“南國紅豆”、嶺南文化瑰寶的美譽,是廣東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2006年5月20日我國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名列于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飲食文化方面,粵菜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蘊含獨特的生活方式資源,為中國四大菜系中頗具地方特色的菜系之一,以特有的菜式和韻味,獨樹一幟,是嶺南文化圈的廣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桂菜的總稱。粵菜的烹調和享用蘊涵著深刻的文化意味,體現了濃厚地域色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廣東系列民族歷史文化資源中,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國最大的僑鄉,華僑歷史悠久,華僑文化積淀深厚。華僑文化是催生形成嶺南地域特色文化的催化劑。廣東歷來就是中外文化交流、交匯的地方。例如廣州荔灣區華林寺一帶,便是當年達摩的“西來初地”。近代以來,廣東更是外來文化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廣東地域特色文化在長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自覺不自覺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內容和特質,從而形成了特有的“開放兼容”的文化心態。華僑文化對嶺南文化品格的貢獻:開拓性、開放性、包容性、主動性和自信、創新。
廣東紅色軍事文化遺產數量較多,在粵東北特別是革命老區分布密集,幾乎每個市縣都有遺存。在時間跨度上,從1921年至今,形成了不間斷的歷史延續脈絡,其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色軍事文化遺產有113處,抗日戰爭期間有90處,解放戰爭期間有93處,建國以來有17處,為廣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源[1]。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催人奮發的紅色文化精神一定是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好、用活這些紅色文化遺產,對于萌發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幫助青少年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地方文化名人是一個特定地域的文化名片,是特定地域催生、推動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領軍人物。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文化名人還是文化產業的增值點。文化名人和先驅代表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大學生人格的塑造、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了借鑒和啟迪。在近代,嶺南得風氣之先,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孕育和產生出以康有為、孫中山等為代表的近代中國的一代先進人物。弘揚歷史名人人文精神,發揮名人文化的多重審美功能,意義重大,歷久彌新。
改革開放之初,“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的效率觀念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種觀念凸顯了廣東人民的開拓進取意識和拼搏精神,也開啟了社會主義效率意識的先河。此外,競爭意識、公正意識、法制意識,契約意識等等,都是新時期以來廣東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新型文化價值觀念,這種新型文化價值理念既是對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和傳承,更是順應當今世界潮流和國內發展趨勢的理性回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理應把它用好、用活、用精,使其發揮最大的文化育人效益。
深入挖掘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德育功能,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良好載體。通過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對本土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和了解;引導大學生在濃郁的鄉土文化氛圍中,激發熱愛家鄉和本土文化的真摯情感,培養優良品德,提高精神境界。遍布廣東各地的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用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建構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能有效地塑造他們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原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禮堂,位于廣州文明路215號的鐘樓禮堂,面積300多平方米。孫中山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此主持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掀起全國革命高潮的新起點。充分利用現存的重要人物和軍史事件的紀念設施,把愛國主義教育、核心價值觀元素融入進去,打造富有時代特色的紅色文化標本,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活教材。
優秀地方文化資源或以物態、或以隱性方式持續性功能的發揮,離不開一個特定區域群體的社會繼承,這種繼承是全方位的,既有物質的繼承,也有精神的繼承。故審美功能的時代變遷也是文化傳承的動態變化過程。地域文化從整體上決定一個區域群體的價值取向,具有積極地導向作用。優秀的地方文化代表一個地域群體的精神面貌,反映該地域群體的社會特點、文化內涵、審美情趣等,優秀地方文化資源審美價值的凸顯有利于促使一個區域群體形成良好的地域精神與道德風尚。
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也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媒介。革命遺跡、建筑遺存、名人舊居、博物館、歷史文物等,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非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諸如紅色歌謠、歷史故事等,有著為世人敬仰和神往的積極意義。以紅色文化資源搭臺,偕同經濟貿易唱戲,舉辦紅色文化主題博覽會,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推動區域經濟尤其是革命根據地經濟的發展。例如革命老區保留下來的革命遺址、被后人稱贊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紅色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既是激勵后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發展地方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因此,將古跡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三者融合起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娛樂和觀光游覽中,既有利于促進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也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時代,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多角度、多層次挖掘優秀地方文化資源,既可以對歷史資源進行價值活現,又可以通過文化創意的現代形式實現多行業融合,真正實現屬于廣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展示和宣傳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價值魅力和育人效應。
優秀地方文化是特定區域人群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寶貴文化資源,其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價值意蘊,既兼收了本土文化的合理成分,又吮吸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乳汁,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這種潛在的精神內涵既體現其特質性,又凸顯出教育的本源性[2]。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地域特色鮮明,人文積淀深厚,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具有關聯性。例如可以結合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的歷史事件,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如黃花崗烈士陵園、黃埔軍校等),可以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愛國主義專題,讓學生搜集資料,展示具有廣東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潮繡、粵劇等,學生這種親身經歷和感受的方式與純粹的課堂理論傳授相比較而言,既拓展了學生的學術視野,也使學生獲得的心靈觸動和思想感悟更強烈,教學效果持久而深刻。優秀地方文化資源承載的濃厚的鄉土文化意識、價值觀念、歷史沉淀,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目標是異曲同工。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應積極尋找理論授課與社會實踐的最佳契合點,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實踐證明,只有結合實踐,走向生活本身,才能真正獲得真知。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的條件。”
作為一種價值觀念的歷史積淀,優秀地方文化資源既能對特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政治產生影響,并導引著社會發展的基本取向。優秀地方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融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根據地域文化資源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兩者統一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中。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是基于一定的社會實踐和歷史經驗總結編輯而成的,但畢竟其不能等同于生活實踐本身。需要實現“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合[3]。
廣東地方文化資源豐富,將優秀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優秀地方文化資源倡導和承載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愛國主義精神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素材。歷史遺跡、紅色資源等也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寶貴素材。工人運動、國共合作、廣州起義等事件都是對學生進行近現代史教育的寶貴資源。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借助現場敘事的教學方法,讓大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近距離地觸摸歷史、感悟歷史文化的真實與直觀。這種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方式的課外拓展與延伸,無疑是對地方優秀文化資源整合的一種有意義的探索。
地方文化資源以其天然的優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大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無疑會受到優秀地方文化資源潛移默化的影響。基于此,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所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具有高度的趨同與一致。
將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教學計劃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地方歷史人物和地方名人的傳紀、紅色文化遺產、歷史遺物、回憶錄、歷史照片等,讓學生多層次、多渠道接受優秀地方文化的感染與熏陶。例如,博物館、文化館、名人故居等是地方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便利素材。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點參觀,增強學生的實地感受,幫助學生獲得深刻感悟。
總之,強調和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與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融合,這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也是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這種融合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和滲透,還能提高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理應積極為學生提供了解地方歷史文化傳統的機會,激發學生對地方文化的探究熱情,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塑造良好品質,提升綜合素養。
[1]張全林.充分發揮紅色文化遺產的凝魂聚力作用[EB/OL].南 方 網,http://opinion.southcn.com/o/2017-03/04/content_166337504.ht m,2017-03-04.
[2]楊濤,曾長秋.補缺與融合:地方文化資源德育功能探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2(11).
[3]謝東莉,裴恒濤.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視野[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8).
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2015年廣東省德育創新專項課題“廣東優秀地方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融合與運用”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DYZD003)。
曾漢君(1969-),女,江西吉安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醫學倫理學;徐芳(1974-),女,湖北黃石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