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春,胡晨駿*,胡孔法
(南京中醫藥大學 信息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基于Android平臺的中醫養生保健系統研究與開發
高桂春,胡晨駿*,胡孔法
(南京中醫藥大學 信息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為了響應"互聯網+"和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號召,文章研究并開發一款基于Android平臺的中醫養生保健系統,依托中醫養生保健的理論與成果,結合云技術、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供老年人中醫體質辨識和兒童中醫調養等服務,實現用戶的健康管理.
Android平臺;中醫養生保健系統;云技術;治未病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上,針對信息時代發展迅猛的趨勢,在總結政府工作的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初次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方針[1];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戰略部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為貫徹落實好這一方針政策,決定在全國全面實施"治未病"的健康工程[2],至此,"互聯網+醫療"模式全面爆發.互聯網將打破和優化傳統的診療模式.通過互聯網醫療和健康信息管理平臺,用戶可以從移動醫療數據終端監測自身的健康數據及獲取反饋信息,進而選擇相對應的治療、預防和養生辦法,及時預警亞健康狀態和疾病初期癥狀.
老有所養、幼有所依是一個和諧社會最基本的保障,也是時下關注的一個熱點.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在免疫系統和機體生理上功能逐漸衰退,津液代謝緩慢、陰陽氣血不足、情志活動變化,且伴有老年性疾病增多的現象,因此老年人的體質趨向于偏頗體質,平和體質則較之更少[3].而兒童則具有生理旺盛又稚嫩柔軟的生理特點,一方面發育旺盛、生機蓬勃;而另一方面又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其"發病容易,傳變容易"又"臟氣清靈,易趨康復"[4].因此,老年人和兒童的健康更為引人關注,在提倡尊老愛幼的同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行動上的呵護.針對老年人和兒童的健康狀況,本文研究并開發一款基于Android平臺的中醫養生保健系統,巧妙地結合"互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精巧地將中醫的養生精髓和"治未病"的理論融入其中,對中醫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也體現了人文關懷.
Android平臺是Google開發的一款專門用于移動終端開發的軟件平臺,是基于Linux內核設計的開放源代碼系統[5].目前,Android操作系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更新速度可見一斑.其系統架構同其他操作系統一樣,均采用了分層架構思想,從Android系統架構(見圖1)來看,自上而下分別是應用程序層(Applications)、應用程序框架層(Application Framework)、系統運行庫層(Libraries and Android Runtime)、Linux內核層(Linux Kernel)[5-6].

圖1 Android系統架構
Applications:Android平臺不僅僅是一個OS,也包含了許多應用程序包,這些應用程序均使用Java語言來開發,諸如短信程序、聯系人程序、時鐘、地圖、Email等應用程序[6],并且這些應用程序可被開發人員所開發的其他相似的應用程序所取代,這使得Android開發更具靈活性和個性化.
Application Framework:該層為應用程序框架層,技術開發人員正是通過該層訪問核心組件的API接口.值得一提的是,該層框架設計巧妙地簡化了組件的重用,提高了程序開發的效率,使得開發人員可以繼承或拓展任何一個應用程序的功能模塊,甚至取而代之.
Libraries and Android Runtime:為系統運行庫層,包含系統庫和Android運行環境.
Linux Kernel:Android的核心系統依賴于Linux內核,該層主要為資源調度、系統管理以及給各種外設提供支撐服務.
完成基于Android平臺的中醫養生保健系統軟件的制作,并加以實現和應用,普及中醫藥養生保健理念,開展老年人中醫體質辨識和兒童中醫調養等服務,從而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效果,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本系統主要專注于服務老年人和兒童,故系統的需求分析也從這兩個層次入手.
老年人:該層次主要包含5個需求,分別為查看和維護個人基本信息和中醫藥保健服務信息、查詢個人單項檢測結果、調閱中醫藥養生公眾知識庫、查看中醫健康養生調養方案和進行個體中醫體質測評.
兒童:該層次主要包括4個需求,分別是查看和維護個人基本信息和中醫藥保健服務信息、查看中醫健康養生調養方案、飲食起居及調閱中醫藥養生公眾知識庫.
本系統采用C/S(客戶端/服務器)架構,基于Java語言開發,運行于Android平臺上.從系統體系結構上,本文所研發的中醫養生保健系統主要由"數據采集""決策分析"和"終端反饋"這3個結構組成(見圖2).
其中,數據采集主要通過中醫藥相關書籍、用戶服務記錄表、健康評測及用戶飲食、運動、睡眠等數據的錄入來收集用戶的健康指標數據,并將收集到的數據傳送到云健康服務平臺,為決策分析和終端反饋提供支撐和保障.
決策分析主要負責數據的加載和分析,利用云技術等決策分析工具對用戶的健康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提供健康服務,并記錄到健康檔案.
終端反饋則將健康文化和健康預警信息等及時反饋給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中醫調養服務方案.
國醫大師王琦[7]帶領課題組歷經30多年的中醫體質學研究,通過21 948個實例調查,最終將中國人的體質分為9種類型,分別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我國第一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建立了一套中醫體質辨識的標準化工具.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Xsum為原始分數,Xs為轉化分數,K為體質測試條目數.

圖2 系統體系結構
云技術,即基于"云計算"技術,是指在局域網或廣域網內將硬件、軟件、網絡等一系列資源統一起來,實現數據計算、儲存、處理和共享的一種托管技術[8].本系統應用云技術將用戶的健康數據及中醫健康知識等龐大的數據存至云健康數據中心,系統具有良好的并發性和穩定性,用戶可以在任一時刻任一地點快速地訪問數據庫中的信息[9-10].同時針對用戶的健康數據采用云計算等進行數據挖掘,對用戶的數據進行管理與分析,并且通過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我們可以制定針對不同用戶的健康反饋信息和個性化的中醫調養服務方案[11].
基于云技術、大數據挖掘等技術開發中醫養生保健系統,將互聯網與中醫養生保健相融合,針對老年人和兒童的體質性情,整合健康檔案、健康測評、健康服務、健康文化、健康互動等功能,進行中醫藥保健指導,實現用戶的自我健康管理.
存儲用戶的個人基本信息和中醫保健服務信息,實現用戶健康信息的管理與查詢.同時,鑒于用戶的健康數據具有私密性,本系統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信息管理控制機制,采用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技術,諸如身份認證、數據加密、數字簽名等[12].
提供體質辨識、健康風險等評估檢測,用戶通過一系列的測評,系統根據檢測結果給予干預指導措施等.系統支持對中醫體質測評結果的打印和導出.
老年人:依據健康測評結果和用戶自身描述的健康狀態,提供給老年人個性化的中醫調養服務方案和中醫保健指導,例如飲食調養、起居調攝、情志調攝、運動保健等健康指導[13].
兒童:針對兒童的不同月齡階段,觀察其生理病理特點和主要健康問題,具有針對性地對兒童家長開展中醫飲食起居等指導和傳授不同的中醫穴位按揉方法[14],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提供心理養生知識、常用身心放松法、中醫藥養生公眾知識庫等.
本系統基于健康用戶和指導人員的健康互動的基礎上提供一個互動平臺,通過留言、講座等形式對用戶進行健康教育.同時,本系統結合當前流行的消息推送等信息技術[15],即時地通知相關用戶上線接受健康教育,使之有效地提高用戶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改善亞健康狀態.
本文基于流行的Android平臺研究,設計、實現了中醫養生保健系統,并且經過多次重構、測試、Debug等,此系統現已達到希冀的研究目標,可以正常運營.本系統依托新型信息技術,融合了中醫健康養生和中醫"治未病"理念,能夠有效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拓展醫療服務機構現有業務,推動健康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1]王蕾,趙國光."互聯網+醫療"的困境及政策解析[J].中國醫院,2016(2):45-46.
[2]劉繼洪,張兆華,張年,等.開展"治未病"健康教育,構筑特色預防保健體系[J].現代醫院,2009(7):153-155.
[3]何俊.淺談老年人的養生保健與護理[J].教育教學論壇,2016(16):99-100.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技術規范[J].中國鄉村醫藥,2013(24):87-88.
[5]韓文智,駱文亮.Android平臺的移動APP開發方法與應用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22-26.
[6]姚昱旻,劉衛國.Android的架構與應用開發研究[J].計算機系統應用,2008(11):110-112.
[7]王琦.體質辨識"治未病"[A].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2007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五屆全國中醫體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2007:6.
[8]曾用強."互聯網+教育"中的學習測量[J].英語教師,2016(15):6-8,15.
[9]蔣常炯,劉正.基于云計算的移動應用開發的探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13-15.
[10]羅根源.云技術和云的發展[J].科技傳播,2011(9):203-204.
[11]尚岑,王東雨,宇文姝麗.數據挖掘技術在健康數據分析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6(5):54-58.
[12]馮朝勝,秦志光,袁丁.云數據安全存儲技術[J].計算機學報,2015(1):150-163.
[13]高新軍.體質辨識為老年人健康保駕護航[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9):1014.
[14]李申清.《兒童常見病癥與常見穴位圖表》的編制與應用[A].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護理工作經驗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北京:中華中醫藥學會,2002:2.
[15]張逸炎.移動終端即時消息推送系統的應用開發[A].中國通信學會.第十七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通信學會,2012:8.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system based on Android platform
Gao Guichun, Hu Chenjun*, Hu Kongf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In order to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Internet +" and "cure-not-ill" health projec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evelop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system based on the Android platform, relying on the theory and achievements of health ca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cloud technology, big data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 provide elde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physique identification and child aftercare services, to achieve the user's health management.
Android platfor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system; cloud technology; cure-not-ill
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項目名稱:基于"云平臺"的中醫養生保健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項目編號:201610315034Z.
高桂春(1995- ),女,福建安溪人,本科生;研究方向:Android開發,大數據技術.
*通信作者:胡晨駿(1978- ),男,江蘇揚州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