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志鴻,王瑞娟,周金海
(南京中醫藥大學 信息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基于微環境的"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混合教學研究
印志鴻,王瑞娟,周金海
(南京中醫藥大學 信息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混合教學是目前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而計算機基礎課程又是現代大學普遍開設的課程.大學新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無法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為了讓課程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效果,需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文章參考了現有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醫學院校開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混合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究.
混合教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
醫藥類院校學生課業負擔較重,現在的慕課等平臺,把學生趕到線上,實際上有弱化學校和老師的趨勢.如果借助于微環境強化老師課堂的引領作用,突出互動,把學生引回課堂,將會取得比純慕課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利用微環境充分利用平時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課堂上進行深層次的討論和老師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興趣,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
近年來國內外盛行的以慕課、微課為代表的移動學習是一種新興的自主學習方式,它是在數字化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沒有數字化學習發展得那么成熟,但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
在美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更加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實踐能力,學生的學習自主度非常大.教學非常注重多層次、多角度地嵌入到其他課程中學習.
我國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具體到"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
(1)教學形式和方法缺乏變化.對于一門課程用同一本教材和相同教學進度的規定影響了教師個性化的發揮,使得教學模式僵化.
(2)很多學校的教學是圍繞著計算機等級考試要求進行計劃和安排課程的,甚至有部分學校將等級考試成績作為課程期末考試成績.面對考試的壓力,教師只能片面追求考試通過率,忽視其他方面的培養.
(3)由于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對所有學生教學相同的內容肯定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宗旨,這個可以借鑒現有的高校采取的分層次教學的模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4)教學內容如何與專業相結合.目前學生學習的計算機知識很多沒有跟專業相聯系,讓學生覺得學了沒有對專業學習有更好的推動和幫助作用,使部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下降.針對每個專業不同的特點,可以開展圍繞專業內容結合的專題來講解相關知識,讓學生學習更有動力,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國外幾個頂尖名校推出的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MOOC平臺.在國內也有清華大學學堂在線、愛課程、好大學在線等多個平臺[2].這些平臺主要通過網絡授課的形式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自學.
清華大學還利用微信環境使用雨課堂公眾號進行在線教學,國內還有眾多的微課平臺也有眾多老師在使用.不管微課還是慕課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簡單、容易上手,傳播范圍廣、接受程度高、傳播成本低,互動參與性強、可以形成具體相同興趣的社交群體等共同特點,廣泛分布在桌面軟件、瀏覽器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上,這些對于教育領域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習者來說,都是天然的優勢.
平臺的推出方便了學生的學習,但是也將學生推出了課堂,學習效果也不盡人意.利用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將學生重新拉回課堂,充分發揮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各自的優勢,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要實現混合教學,網絡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建設內容,針對課程的特點,主要通過教材建設和網絡教學平臺資源建設來給學生提供在線學習的條件.
為了配合混合教學的模式,課程組對教材進行了改版.在新教材中通過掃描二維碼的形式獲取相關的教學資源.
在教材的扉頁掃面二維碼后可以進行一個在線測試,測試未學習之前的信息技術水平,這樣學生可以對自己進行更準確的定位,學習會更有針對性.
在教材的每章之前掃碼后可以看到本章導學和拓展閱讀的相關資料,每章之后做完練習后還可以掃碼獲取課后練習的參考答案.
這樣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就可以直接帶入到網絡學習課堂中區,將以前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主的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借助于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對課程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將課程資源模塊化[3].學生利用APP客戶端可以方便地進行隨時隨地學習.在"大學信息技術基礎"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在教學平臺上的資源構成如圖1所示.
針對課程特點,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不同的角色之間的溝通,設計了"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混合教學模式,具體如圖 2所示.

圖1 網絡教學平臺構建

圖2 混合教學模式
3.1.1 前期分析
首先對課程現狀進行分析.目前"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存在課時少、內容多的問題,通過混合教學可以解決這樣的矛盾.另外課程的受眾面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目前學生的差異性較明顯,通過混合教學的模式也能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能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4].
目前學校無線網絡已經全部覆蓋,學生手機完全能夠安裝客戶端進行隨時在線學習,這些都是進行混合教學的有力保障.
3.1.2 課程整體設計
對課程首先按照章節劃分了教學單元,然后章節內再按知識點進行細化.通過分析將整個課程的內容劃分成7個單元,每個單元內再根據知識點的多少進行劃分成子單元,課程共有27個子單元.
為了讓學生對每個學習單元都有目標,在單元內都設置單元導學,可以根據導學的內容檢驗學習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3.1.3 課程單元設計
每個單元進行建設時都包含了單元導學、學習目標、學習資源、在線測試、在線討論等內容,學生可以根據導學內容自主學習相關的知識,然后通過單元測試檢驗學習成果.發現問題后帶著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聽老師講解.
通過課程前期學習后,采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評價解決方案的方式誘導學生以科學的思維方式,以老師講為主變為學生思考為主,讓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分析從而理解和接受知識[5].在課堂上可以進行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如針對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重點難點內容再次進行強調和分析,發揮傳統課堂的優勢;設置一些主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對于相同的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方面討論,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準備對問題有更深入的研究;對于學生優秀的成果在課上進行展示分析,交流經驗,鼓勵學生今后更好地完成項目.
在課堂中可以融合微信雨課堂等最新的移動學習方式,如在課堂上用手機進行掃碼下載資料、問題搶答、建立討論組、實時測試等.課堂外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平板電腦,只要在網絡環境下都能通過教學資源庫進行學習.通過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利用多種激勵、游戲式的方法讓學生從學習興趣上增強、學習效率上提高是可預見的新模式帶來的積極效果.
傳統的課程評價是采取平時成績加考試成績的方式來進行的,但在混合教學中一定要從過程上來評價學生的學習.
教學評價可以涉及教學環節的方方面面,不僅局限于課程作業、測試等傳統評價內容,還可以包括寫生學習行為統計,線上線下評價綜合等多元評價方式.
根據課程特點,設計混合課程學習評價指標如下:
課程總成績=課程作業30%+在線測試20%+在線學習行為20%+線下考核30%;
其中課程作業包括課上作業5次,課后作業5次,每次作業3分,共30分;
在線測試4次,每次5分,共20分;
在線學習行為包括登錄平臺次數、閱讀材料次數、討論次數、學習筆記記錄情況等.
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全方位評價,讓學生從學習態度上發生根本改變,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更客觀地反映出學習的全過程.
當然推行混合教學課程評價體系要有個過程,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找到一個最適合、最有效的評價機制也是未來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探索的[6].
如果能充分利用平時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課堂上進行深層次的討論和提高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興趣,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是大學新生的一門必修課,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個人基礎差異顯著,對各個學生不同的需求要做到面面俱到幾乎是不可能,這就使得這門課的上課內容和形式顯得尤為重要.讓基礎不同的學生借助數字化學習平臺,完成對教學知識點及概念的自主學習和相關操作練習,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和組織者是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
通過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探索、不斷修正,最終通過該門課程的教學探討得出一種全新的教學、學習、評價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為醫藥院校本科人才培養提供一種新思路.
[1]鐘約夫.論教學理念的認識與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J].甘肅高師學報,2010(2):81-83.
[2]曾敏.基于"互聯網+"構建新型互動混合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7(5):47-52.
[3]王建中.基于計算機基礎MOOCs與混合教學的研究[J].科技咨詢,2017(17):141-143.
[4]姜涌.信息化環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教學模式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21):222-224.
[5]常耀輝.基于MOOC+SPOC 的混合教學模式應用研究-以《大學計算機》課程改革實踐為例[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7(3):83-86.
[6]侯申.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6(2):30-33.
Study on the blended teaching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based on micro-environment
Yin Zhihong, Wang Ruijuan, Zhou Jinh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The blended teaching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circle, and th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is generally opened in modern universities. The computer level of freshmen is different and can not reach the goal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n order to make the course better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achie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student learning as a focus, we need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Referring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combining the actu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offered by medical universities.
blended teaching;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mode
201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項研究課題;項目名稱:微環境下醫藥院校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研究-以《大學信息技術基礎》為例;項目編號:2015JSJG57.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高教重點項目;項目名稱:基于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任務驅動式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B-b/2016/01/01.南京中醫藥大學2016年度教師教學發展立項課題;項目名稱: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nzyjsfz-201618.
印志鴻(1980- ),女,江蘇泰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醫藥信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