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璈/山東農業大學
規模化牧場奶牛呼吸道疾病診斷與防控要點
王春璈/山東農業大學

牛結核病是規模化牧場嚴重傳染病,規模化牧場的牛結核病呈快速傳播。通常呈慢性經過。經產牛表現出臨床癥狀;初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病程延長,臨床癥狀明顯;病牛快速消瘦,產奶量變低,伴有流鼻涕、咳嗽等癥狀。
牛結核病通常包括肺結核、乳房結核、淋巴結核、腸結核、生殖器結核、腦結核、漿膜結核及全身性結核。肺結核最為常見。表現為咳嗽,尤其當運動、吸入冷空氣或吸入含塵埃的空氣時易發生干咳,可伴隨腹瀉;嚴重者呼吸困難、張嘴呼吸、消瘦、產奶停止。
牛結核病可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
凡臨床上出現呼吸道癥狀的牛,也要先做結核菌素的皮內試驗,陽性牛淘汰。
結核病灶扁平隆起,圓形,綠豆大至蠶豆大。通常發生在肺部、肋胸膜、橫膈膜、大網膜等。對具有臨床癥狀的陽性牛撲殺,做無害化處理。
將結核病灶的抹片進行抗酸染色,發現紅色的結核桿菌,其他細菌被染成藍色。
1.每年兩次全群檢疫,結核病高發牧場每兩個月檢疫一次。
2.淘汰具有臨床癥狀的陽性牛。
3.隔離飼養陽性牛。
4.建立無結核的犢牛群,后備牛群和青年牛群。
5.加強牛舍、飼喂用具的消毒。
牛支原體是一種無細胞壁的微小微生物。支原體病是奶牛常發生的一種傳染病。各個飼養階段的奶牛都可感染。犢牛感染會引發肺炎、關節炎;泌乳牛感染引發肺炎、關節炎、乳腺炎。
本病可經呼吸道、臍帶和消化道傳播;沒有消毒的初乳和消毒不好的巴氏奶以及污染的奶桶、水桶和飼喂用具都可造成本病的傳播。
1.長途運輸、疲勞應激,特別是肉牛和肉羊的異地購買,長途運輸到達目的地后10~20 d內,易暴發支原體肺炎。
2.轉群應激、斷奶應激,犢牛島轉到后備牛舍后高發。
3.分娩應激。新產牛產后出現呼吸道病,出現關節疾病。
犢牛:
1.肺炎型
(1)初期體溫升高至40℃以上,中、后期體溫略高或正常。
(2)病牛精神沉郁、食欲減退。
(3)氣喘、咳嗽、沒有鼻液,當伴發肺炎鏈球菌和巴氏桿菌感染后可有膿性鼻涕。
(4)病程稍長時患牛明顯消瘦,被毛粗亂無光。
(5)病死率可達50%~100%。
(6)常常與肺炎鏈球菌、巴氏桿菌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7)呼吸困難牛常常張口伸舌,口角附有白色粘沫。
2.支原體關節炎
8~15日齡發病,發病關節通常為前肢或后肢一個或數個關節的腫脹,疼痛明顯。關節病特點:呈堅實樣腫脹,關節屈伸困難,關節嚴重變形,運步時呈三腳跳躍前進。其他癥狀:吃奶減少或不吃奶,精神沉郁。
泌乳牛:
1.肺炎型。病牛呼吸困難,口角附有白色泡沫,嚴重缺氧,經2~5 d死亡。
2.關節炎型。奶牛突發重度跛行
1.肺炎型。犢牛與成乳牛的肺部病理變化一致。肺臟病變有三種類型:(1)肺臟腫大,有大面積的紅色肉樣實變區;(2)肺臟實變,表面有大小不等的陳舊性出血斑,肺切面也表現為陳舊性出血;(3)肺臟實變時肺的表面有少量點狀化膿性壞死灶(繼發巴氏桿菌感染)。
2.關節炎病理變化。關節外形腫脹、輪廓明顯改變;關節囊內無積液,不化膿;關節軟骨、韌帶變性壞死,有黃色干酪樣壞死物。成乳牛關節炎的病理變化:關節腔內有大量干酪樣壞死物,關節附近的韌帶也發生壞死。
將病料接種到類胸膜肺炎微生物固體培養基表面,在5%二氧化碳條件下37℃培養3~5d后,在立體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固體培養基上的菌落形態。支原體菌落具有“煎蛋樣”典型特征。
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是控制本病的基本原則。
1.保持犢牛舍空氣流通(安裝通風系統)。
2.在犢牛島內喂養哺乳犢牛。
3.初乳與常乳的嚴格消毒,飼喂器具消毒。
4.減少各種應激。
肺炎鏈球菌為革蘭氏陽性菌,菌體呈瓜子狀成對排列,也有短鏈狀。菌體短,有莢膜,無芽孢和鞭毛。在普通培養基上不生長,在鮮血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良好。
體溫升高;呼吸加速,張口伸舌;咳嗽;流鼻涕;精神沉郁、消瘦、被毛粗亂、生長緩慢;死亡。
1.保持牛舍通風、干燥。
2.早發現、隔離治療。
3.該病對頭孢類抗生素敏感。
4.治療1~2個療程,不能見好轉就停藥。
5.轉入慢性肺炎,很難治愈。
巴氏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在血平板生長良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不生長,瑞氏染色類似雙球菌。
1.猝死型巴氏桿菌病
青年牛、泌乳牛、干奶牛、犢牛都可發生,大多是沒有看到臨床癥狀就已經死亡,常常早晨或下午巡欄時發現,奶牛就已在臥床和糞道內死亡了。
(1)病理剖檢:猝死型巴氏桿菌病牛肺出血,呈大理石樣出血性變化。
(2)實驗室診斷:血平板生長良好;麥康凱培養基不生長;血平板菌落呈露珠樣,濕潤、光滑;瑞氏、姬姆薩染色為二級染色小的短桿菌。
2.急性敗血性巴氏桿菌病
發病誘因為冷、熱應激。每年7~9月,12~2月發生地方性流行。
(1)呼吸道癥狀:呼吸急促,伸頸、張口、伸舌呼吸,口角流出白色泡沫,發出喘鳴音,體溫升高40℃以上,心跳100次/min以上。一般1~6h死亡,死亡率高達100%。
(2)實驗室診斷:肺組織抹片,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球桿菌,瑞氏染色為二極染色桿菌;血平板培養基菌落為露珠樣、濕潤、光滑菌落;麥康凱培養基無菌生長,挑去菌落革蘭氏染色、瑞氏染色,鏡檢。結果為革蘭氏陰性桿菌,瑞氏染色為二極染色的桿菌。
3.皮下氣腫型巴氏桿菌病。
奶牛的頸部、背腰部皮下出現大面積氣腫,按壓局部皮下有氣體,氣腫局部無熱無痛。體溫41℃~42℃,采食量降低或不食,反芻停止。發病到死亡時間不等,快的2~24 h死亡。大部分發病牛呈慢性感染狀態。
1.積極做好熱應激防控工作,由于發病牛的癥狀與熱應激常常混淆,而且發病與熱應激有關,必須采取降溫等綜合措施。
2.加強巡欄,發現異常呼吸快的、體溫40℃以上的牛時,立即用水桶接水向牛的頭部、胸部潑水降溫,同時進行隔離治療;水內加入VC,預混料中增加小蘇打的飼喂量。
3.免疫巴氏桿菌疫苗。
4.青年牛、干奶牛預防性投藥。磺胺間甲氧嘧啶25~50 mg/kg體重,首次投放時50 mg/kg體重,第二次以后25mg/kg體重,配合TMP 5 mg/kg體重,三種藥充分混合均勻,隨喂料喂服,2次/d。
5.全場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