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春/中國農業大學
我國豬病流行情況及防控策略
楊漢春/中國農業大學

總體處于平穩態勢,但并不穩定;呈散發和地方性流行;對養豬生產的危害有增無減。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疫苗種類眾多,養殖戶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在免疫中不能做到準確使用疫苗,導致了疫苗的盲目使用、無序使用、普免(妊娠母豬和公豬)、長時間使用和高頻度免疫。
1.我國type2 PRRSV毒株的多樣性。(1)多譜系、亞群、分支;(2)野毒株、高致病性毒株、類高致病性毒株;(3)疫苗病毒、類疫苗病毒(由疫苗病毒演化)、毒力返強毒株;(4)野毒株間或毒株與疫苗病毒之間的重組病毒。
2.新毒株NADC30-like。2014年NADC30-like毒株開始流行,造成感染豬場發病。2015年以來,該毒株的流行和傳播面擴大,造成很多豬場感染和發病,疫情涉及地區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四川、湖北、廣東等地。NADC30-like感染豬場以母豬流產等繁殖障礙為主;哺乳仔豬、保育豬和生長育肥豬以呼吸道疾病為主,細菌繼發感染和死淘率增高。現有的疫苗免疫不能抵抗該毒株的感染,僅能提供有限的交叉免疫保護。交叉免疫保護效力十分有限,甚至加重免疫攻毒豬的臨床癥狀和肺臟病變。該毒株極易與我國毒株(野毒、疫苗或疫苗演化的病毒)重組,重組毒株越來越多。
3.PRRSV毒株間重組頻繁,重組毒株持續出現。(1)HP-PRRSV MLV演化毒株間的重組;(2)HP-PRRSV與NADC30-like毒株間的重組;(3)HP-PRRSV MLVGN NADC30like毒株間的重組。
4.TJnh1501呈現中等毒力偏強的致病性??梢鹱胸i持續性發熱、呼吸道疾病、較高病毒血癥和肺臟明顯的肉眼與顯微病變。致病性低于高致病性毒株,但高于NADC30-like毒株。
1.重視和強化豬場生物安全體系。
(1)構建(種)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規?;唐坟i場的生物安全體系,中小型豬場和養殖小區的生物安全體系。
(2)切斷PRRSV的傳播途徑。①引種控制。豬場應禁止引入PRRSV抗體陽性種豬(帶毒、亞臨床感染);種公豬PRRSV陰性的,要確保公豬精液不帶毒;②運輸工具的控制。注意清洗與消毒,建立社會化消毒站和企業消毒站;③養殖人員要做好隔離衛生工作。
(3)降低/清除豬場內PRRSV的污染,阻斷病毒在豬群中的循環與傳播。做好全進全出;保持豬舍內的衛生消毒;搞好豬場內環境的清潔消毒;帶豬消毒;保持豬場設施的清洗消毒;杜絕飼養員串舍;采用良好的空氣過濾系統。
2.構建PRRS陰性種豬場和種公豬站。(1)PRRS陰性種豬場應維持陰性,禁止使用PRRSV MLV疫苗。(2)陽性種豬場:不使用PRRSV MLV疫苗——凈化種豬群;減少活疫苗使用,逐漸停止活疫苗使用,然后采取凈化措施(包括200d閉群、監測與淘汰、種豬群的更新),構建陰性種豬群;(3)種公豬群(站):禁止使用PRRSV MLV疫苗,保持種公豬群陰性。
3.理性使用PRRSV MLV疫苗。陽性/穩定豬場不應使用活疫苗;PRRSV MLV疫苗適用于陽性/不穩定豬場和發生疫情的豬場;應選擇安全性好的活疫苗;一個豬場最好只使用一種活疫苗,同時做到“一次免疫”;經產且抗體陽性母豬不免疫該疫苗;陽性豬場的陰性后備母豬或引進的陰性種豬可在配種前1~3月免疫一次;豬群情況穩定后應停止使用。
4.推動種豬場PRRS的凈化工作。實施區域控制和凈化。
1.PEDV變異新毒株的出現和廣泛流行。PED在2010年底暴發,在2011年疫情開始蔓延,流行面進一步擴大;2012年疫情繼續蔓延;2013年疫情趨于緩和,但仍有不少豬場發生。
2.PED流行呈常態化。疫情呈現較為平穩的態勢,在秋、冬、春季仍有許多豬場發生疫情,疫苗免疫雖然普遍,但免疫效果不盡人意。
1.強化豬場的生物安全。
2.做好衛生消毒。
3.發病豬場要及時清除發病仔豬。
4.對產房及全場進行徹底消毒。
5.提高現有疫苗的免疫效力。
6.提升母豬的母源抗體水平。
2011年出現的PRV變異毒株流行基本平息,但仍有豬場發生感染并發??;僅靠疫苗免疫不能抵抗該毒株的感染和臨床發病。
母豬流產、產死胎和木乃伊胎;仔豬表現神經癥狀,死亡率高;生長育肥豬發生呼吸道疾病和神
以3~10日齡以內哺乳仔豬發病最嚴重,呈現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經常整窩發病、整窩死亡;發病率100%,死亡率80~100%;發病豬表現為水樣腹瀉;發病豬場疫情可持續一月以上,造成大批仔豬死亡,給豬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經癥狀,死亡。
2015年,對全國24個地區(省、市)合計301個豬場送檢的17456份樣品進行了PRV野毒抗體的檢測,總陽性樣本數為7129份,平均陽性率為41.2%。陽性豬場229個,占送檢豬場總數的76.08%;陰性豬場72個,占23.92%。
2016年,對25個地區不同規模的356個豬場18764份血清樣本進行了PRV野毒感染gE抗體檢測。檢測樣本的總陽性率為40%;gE抗體陽性豬場占75.28%;gE抗體陰性豬場占24.72%,仍保持偽狂犬病陰性。由檢測數據來看,豬場gE抗體陽性率略呈下降趨勢,偽狂犬病陰性豬場數量略有增加。
1.立足于應用現有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2.毋須過多考慮更換疫苗或新毒株疫苗。
3.不必制定復雜的免疫程序(如加大疫苗免疫劑量和增加免疫次數)。
4.偽狂犬病陰性豬場應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嚴防野毒株的傳入。
5.疫苗免疫接種:后備豬應在配種前進行一次偽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接種;經產母豬產前4周左右進行一次免疫,仔豬8~10周齡進行一次免疫。
6.感染(陽性)種豬場要在做好疫苗免疫的基礎上開展凈化工作。對后備豬進行監測,用陰性后備種豬逐步替換和淘汰陽性種豬,最終建立陰性種豬群,達到陰性種豬場的標準。
PRV感染可造成種豬帶毒,可垂直傳播。種豬一旦帶毒會終身帶毒并排毒,污染環境,造成仔豬感染和發病。疫苗免疫只能控制臨床發病和降低排毒,不能清除帶毒,無論豬場免疫多少次,有野毒存在或者傳入豬場,均會造成豬種群感染,因此豬場凈化是控制豬偽狂犬病的唯一出路。
目前豬瘟的防控效果總體較好,但仍有零星散發疫情發生;臨床上仍以母豬繁殖障礙等非典型豬瘟為主,不少豬場因豬瘟疫苗質量問題或免疫程序不合理,而在哺乳仔豬或/和保育仔豬出現典型豬瘟。在發病的豬場,母豬產死胎增多,哺乳仔豬、保育豬發病,死亡率高的可達50%。
1.切實做好豬瘟的疫苗免疫防控。在免疫仔豬或仔豬斷奶的同時對母豬進行免疫;后備母豬在配種前免疫1次;公豬每年免疫2次。
2.高質量的豬瘟疫苗是有效控制豬瘟的保障。
3.建立豬瘟疫苗合理、科學的免疫程序。
程序1:首免—35日齡左右(依據母源抗體水平與消長確定),建議哺乳仔豬母源抗體,ELISA陽性率低于40%時,進行首免;二免—60~70日齡。
程序2:適用于哺乳仔豬發生豬瘟的豬場。乳前免疫—55~65日齡二免。
4.開展豬瘟疫苗免疫效果的監測。種豬場應自發、自覺的開展種豬群豬瘟的凈化工作,及時清除和淘汰帶毒種豬,建立豬瘟陰性種豬群。
豬圓環病毒相關疾病包括斷奶后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豬皮炎和腎病綜合征(PDWS)、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PRDC)、繁殖障礙(RD)和其他疾病,其中只有斷奶后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被認為是嚴重危害養豬生產的疾病。
主要發生于斷奶后、保育期仔豬以及生長豬(2~4月齡豬),特別是5~12周齡的豬。一般于斷奶后1周左右開始發病,感染豬場的發病率一般為4%~30%,病死率介于4%~20%。如繼發或并發感染嚴重,病死率可升高(有時可達50%~60%)。
PMWS的臨床特征:豬只進行性消瘦,生長遲緩;皮膚蒼白;呼吸困難;皮下淋巴結明顯腫大,偶爾可見腹瀉、黃疸。若繼發或合并感染細菌(如副豬嗜血桿菌),可出現相應的病變,如:淋巴結出血;肺臟出血、膿腫;胸膜炎、胸壁粘連、纖維素滲出;心包炎、心包液增多;腹膜炎、腹膜纖維素滲出;關節炎;腦膜炎。
1.疫苗免疫接種有效控制PMWS的臨床發生。
2.大部分豬場對相關疾病的控制良好。
3.少數豬場可見PMWS、PDNS的病例。
1.重點控制PMWS。
2.綜合防控:降低豬群PMWS的發生。
3.做好疫苗免疫接種。
4.改善豬場環境條件,加強豬群的飼養管理。
5.降低飼養密度,減少豬群的應激因素。
6.控制PRSV感染和繼發細菌(如副豬嗜血桿菌)感染。
副豬嗜血桿菌是最主要的繼發感染細菌病。易在哺乳后期和保育期發病。該病致死率很高,臨床上表現為呼吸道癥狀,死亡豬剖檢呈現心包炎、胸膜炎和關節炎、腦膜炎。各種抗菌藥物對發病豬的治療均難以奏效。常繼發于PRRS和PMWS。
在轉群后的生長育肥階段(80~120日齡之間)出現的呼吸道疾病,傳染性胸膜肺炎是主要的并發病和/或繼發病;常繼發于PRRS;冬春等氣候多變時節多發。
1.控制好病毒性疫病。
2.降低飼養密度,降低呼吸道病原菌的傳播。
3.豬舍環境衛生消毒,降低病原菌的污染。
4.合理的藥物預防與保健措施,降低發病率和病死率。
5.適當的進行疫苗免疫接種。
1.豬病種類多,臨床疫病復雜,準確診斷是預防與控制豬病的前提。
2.豬病防控正面臨使用的疫苗種類多、免疫頻度高、免疫程序不合理等諸多問題。
3.樹立生物安全理念,完善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是生豬養殖企業的首要任務。
4.理性對待疫苗免疫,推行疫病控制的科學減負。
制定針對各種疫病的科學合理、個性化的免疫程序,規范使用各類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