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史浩 吳蕓
【摘要】 目的:對CT方案應用至肝膿腫診斷工作、鑒別工作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2016年8月因肝膿腫進入筆者所在醫院診療的患者中隨機抽選出44例確診患者進行分析,選擇CT方案予以鑒別診斷,并對檢查結果進行總結。結果:44例患者接受CT平掃后,發現其病灶組織呈現出低密度征象;接受增強掃描后,發現其肝膿腫壁強化征象各不相同,其中25例(56.82%)呈現出雙環強化征象,4例(9.09%)呈現出三環強化征象,11例(25.00%)呈現出分隔強化征象,26例(59.09%)呈現出邊緣強化征象。結論:臨床上鑒別診斷肝膿腫時,通過對CT方案合理應用,除了能對膿腫位置清晰顯示外,還有助于醫師觀察圖像特征,以判斷膿腫性質,所以可推廣。
【關鍵詞】 鑒別診斷; CT方案; 肝膿腫; CT平掃; 增強掃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2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8-0047-03
一般而言,當肝膿腫處于早期階段時,其臨床表現與其他類型肝臟疾病有相似性,所以鑒別診斷工作難度偏大,需優化鑒別診斷方法[1]。選擇CT方案對肝膿腫患者進行鑒別診斷,可明確患者病灶特征,以便于后期治療方案的制定,因此此次為評估CT方案應用價值,重點對44例于2013年1月-2016年8月因肝膿腫進入筆者所在醫院診療的確診患者進行分析,期待能提升鑒別診斷工作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3年1月-2016年8月因肝膿腫進入筆者所在醫院診療的患者中隨機抽選出44例確診患者進行分析,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13~89歲,平均(54.67±10.75)歲。所選患者均出現肝功能障礙、肝臟疼痛、高熱、白細胞計數上升、肝區包塊、肝區腫大等癥狀。
1.2 方法
44例患者均選擇CT方案予以鑒別診斷:(1)醫院所用CT機型是128排philips briliance ict。(2)掃描參數設定如下:重建層厚:5.0~7.0 mm;電壓值:120.0 KV;采集層厚:2.0~4.0 mm;電流值:250.0 mA;螺距:3∶1~3.5∶1;矩陣:512×512。(3)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掃描,以機體膈頂平面為起始點,直至其肝臟組織的下極平面,均設作掃描范圍。(4)增強掃描時,選擇碘海醇作對比劑,其濃度為300.0 mgI/ml,使用量控制在80.0~100.0 ml,使用速率則控制為3.5 ml/s。(5)給予患者肘靜脈組織應用對比劑約25~30 s后,予以三期掃描,掃描時間選定注射對比劑后25 s、45 s及180 s時進行,其中動脈期的延遲時間控制在25 s,而門脈期的延遲時間則控制在45 s,同時平衡期的延遲時間控制為180 s。(6)掃描時,重點觀察機體肝膿腫組織的邊界狀況、形態、密度、數量、體積及方位等信息,再查看膿腔組織中是否存在積氣現象。
1.3 觀察指標
觀察CT平掃及增強掃描后,患者診斷結果與圖像特征。
2 結果
2.1 所選患者CT平掃結果
44例患者接受CT平掃后,發現其病灶組織呈現出低密度征象,30例(68.18%)出現于機體肝右葉處,其中16例(53.33%)處于右前葉,14例(46.67%)位于右后葉;14例(31.82%)出現于機體肝左葉處。同時,32例(72.73%)為單發性病灶,
12例(27.27%)為多發性病灶,病灶組織直徑2.0~10.0 cm,平均(6.75±1.06)cm。觀察患者而病灶組織形態,發現以橢圓形或圓形為主,34例(77.27%)病灶組織的邊緣呈現模糊狀,10例(22.73%)病灶組織邊緣相對清晰;且36例(81.82%)患者病灶組織的密度明顯缺乏均勻性,8例(18.18%)患者病灶組織中的密度基本保持均勻狀態。
2.2 所選患者CT增強掃描結果
44例患者接受增強掃描后,發現其肝膿腫壁強化征象各不相同,其中25例(56.82%)呈現出雙環強化征象,不僅外周有低密度狀的水腫征象,且未出現強化環形,同時以環靶征為主;4例(9.09%)呈現出三環強化征象,即其膿腫壁組織有環狀強化征象出現,膿腫內部還有低密度環出現,但是無強化征象,同時外周有無強化環的低密度狀的水腫征象出現;11例(25.00%)呈現出分隔強化征象,不僅病灶組織內部有強化間隔,且其厚薄缺乏統一性,同時表現出不規則性特征,即花瓣征象或者是簇狀征象;26例(59.09%)呈現出邊緣強化征象。
3 討論
袁戴海等[2]發現,肝膿腫好發于貧困地區的老年群體中,而且在肝臟組織任何部位都可能會發生,疾病形成會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化膿炎癥階段、膿腫形成的初級階段及膿腫形成階段等,發病之初以局部炎癥、局部充血或局部水腫為主要特征,隨著疾病發展,會出現膿腫壁,其周圍健康組織也會被累及,并且出現水腫及充血等問題,導致疾病出現。
一般而言,疾病發展階段不同,其CT表現也會存在差異:(1)化膿炎癥階段。該時期機體肝臟組織局部會出現炎癥,伴隨著充血現象和水腫現象發生,予以CT平掃,發現有均勻狀的低密度改變征象,配合進行增強掃描,則會發現機體病灶組織的范圍明顯比平掃時小,呈現出腫塊縮小征象[3]。(2)膿腫形成的初級階段。該時期機體肝臟組織炎癥狀況愈加嚴重,并且朝著壞死及液化的程度不斷進展,予以CT平掃,發現有不均勻狀的低密度改變征象,而且低密度的病灶組織中還分散著密度更低的壞死液化組織,配合進行增強掃描,如果發現有一過性肝段性強化現象發生,同時還伴隨著持續性強化征象、分隔狀的強化征象及邊緣性強化征象出現,即屬不典型性的肝膿腫[4]。其中,一過性肝段性強化圖像的出現,代表在動脈期時,機體膿腫附近的肝臟組織呈現出一過性斑片狀強化特征;持續性強化征象代表膿腫病灶組織出現強化現象的持續時間相對偏長;分隔狀的強化征象代表機體膿腫組織中出現分隔狀的強化跡象,同時還有壞死液化征象的低密度灶散在性分布;邊緣性強化征象則代表疾病處于動脈期時,當機體接受增強掃描后,其膿腫組織附近出現環帶狀的強化征象;當疾病處于平衡期時,其密度相同于肝實質[5]。(3)膿腫形成階段。該時期,機體肝組織已經呈現出壞死液化征象,膿腫壁也已經完全形成,同時膿腫病灶附近的肝臟組織還會出現充血性水腫現象[6-7]。此時,從患者CT圖像中,可發現其平掃圖像內有均勻性的低密度灶出現,以橢圓形或者是圓形為主,病灶組織的邊緣大多呈現出模糊狀,同時還有密度各不相同的環壁組織出現,配合增強掃描,會發現其膿腫壁組織還會有環狀強化征象出現,且以單環征象、雙環征象以及三環征象為主,其中又以雙環征象最為常見[8]。此研究入選的44例患者接受CT平掃后,發現32例(72.73%)為單發性病灶,12例(27.27%)為多發性病灶;30例(68.18%)出現于機體肝右葉處,14例(31.82%)出現于機體肝左葉處,且其病灶組織呈現出低密度征象。此外,接受增強掃描后,發現其肝膿腫壁強化征象各不相同,其中25例(56.82%)呈現出雙環強化征象,4例(9.09%)呈現出三環強化征象,11例(25.00%)呈現出分隔強化征象,26例(59.09%)呈現出邊緣強化征象。endprint
由于肝膿腫與肝血管瘤、肝癌或者是肝轉移瘤在臨床表現方面存在著相似性,因此臨床上對該疾病進行鑒別診斷時,需要重視上述三種疾病的鑒別[9-10]。其中,肝轉移瘤患者接受增強掃描后,會發現動脈期時,其病灶邊緣會有結節狀的強化征象出現,而且強化范圍還朝著中央不斷充填,同時其病灶組織及肝臟組織會出現等密度改變征象,而邊緣的清晰度普遍偏高;肝癌患者的壞死液化病灶通常在病灶中央出現,以不規則性形態為主,不僅內緣呈現出凹凸不平狀,而且增強掃描后,患者強化征象持續時間相對偏短;肝轉移瘤患者通常不會出現感染癥狀,但是會出現原發瘤病灶,除了會有水腫帶長時間環繞于機體病灶組織附近外,予以增強掃描,還會發現膿腫組織中的大型病灶成分才會呈現出環狀強化征象[11-12]。
綜上所述,臨床上鑒別診斷肝膿腫時,通過對CT方案合理應用,除了能對膿腫位置清晰顯示外,還有助于醫師觀察圖像特征,以判斷膿腫性質,所以可推廣。
參考文獻
[1]鄭恩海,張建輝,林詩彬,等.超聲與CT 引導下經皮肝穿刺引流治療肝膿腫的對比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22):2884-2885.
[2]袁戴海,吳立偉,單海榮,等.不典型肝膿腫的CT圖像分析[J].山東醫藥,2013,53(15):49-50.
[3]吳慶德,鄭玉勁,覃晨斌,等.CT引導下病灶造影在診斷不明確肝膿腫的應用價值[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3,22(4):269-272.
[4]王永正,劉斌,王武杰,等.CT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負壓引流治療TACE術后肝膿腫[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4,17(12):974-977.
[5] Law S T,Kong L M.Is there any difference in pyogenic liver abscess caused by Streptococcus milleri and Klebsiella spp?: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ver a 10-year period in a regional hospital[J].Journal of Microbiology,Immunology,and Infection,2013,46(1):11-18.
[6]史愛道,袁宏浦.64層螺旋CT診斷肝膿腫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1):148-149.
[7]黃偉浪,林歆,郭順成,等.多層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對不典型肝膿腫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177-179,187.
[8]吳莉莉,蘇中振,吳濤,等.超聲造影在膽管細胞癌與早期肝膿腫鑒別中的應用[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3,15(4):235-237.
[9]邵永良,鐘麗琴,孫云峰,等.CT檢查在囊性肝內膽管細胞癌與肝膿腫診斷中的作用分析[J].健康研究,2016,36(2):150-152.
[10] Choi S H,Hee L C,Kim B H,et al.“Nondefect”of arterial enhancing rim on hepatobiliary phase in 3.0-T 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enhanced liv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stinguishing hepatic abscess from metastasis[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Tomography,2013,37(6):849-855.
[11]王佳,楊素君,唐業歡,等.肝膿腫的CT和MRI影像診斷[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3,12(3):178-180.
[12]李巍.雙排螺旋CT對肝膿腫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9):122-123.
(收稿日期:2017-0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