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朗+張夢婷+師琪+路越



摘要:由于農業發展水平落后,我國多數地區仍采取粗放式的灌溉方式,節水灌溉方式依然沒有被廣大農民接受,其中有多種因素制約著農戶灌溉方式的選擇。在水價綜合改革大背景下,選取河南省開封縣和江蘇省豐縣為樣本點,以兩地作為黃淮流域缺水落后地區的代表,通過實地調研探究影響農戶灌溉方式選擇行為的因素。運用二元Logit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農業勞動力、平均灌溉次數、水價、灌溉用水收費方式等對農戶的選擇行為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水價改革;節水灌溉方式;選擇行為;影響因素;二元Logit模型
中圖分類號: F323.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7-0338-03
收稿日期:2016-04-1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7157312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編號:13&ZD160);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南京農業大學省級SRT項目(編號:JSS15161)。
作者簡介:許朗(1961—),男,江蘇揚州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水利經濟、農業技術經濟研究。E-mail:xulang@njau.edu.cn。
通信作者:張夢婷。E-mail:614741997@qq.com。由于農業發展水平落后,我國多數地區仍采取粗放式的灌溉方式,這是農業用水浪費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推動新型節水灌溉方式的應用,從源頭上解決農業灌溉效率低下的問題,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推進現代灌區建設,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但小農戶是否接受節水灌溉方式,還取決于農戶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水價作為水資源管理的有效經濟手段,在促進節約用水、調節水需求和水資源配置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型節水灌溉方式的應用必須與水價改革相結合,才能更有效地推廣到一家一戶。在水價改革的大背景下,筆者所在課題組認為,與水價有關的因素對農戶灌溉方式選擇行為的影響將更為顯著。本研究選取同位于黃淮流域的河南省開封縣、江蘇省豐縣作為樣本點,試圖找出影響兩地農戶灌溉方式選擇行為的因素,以驗證上述假設。
1研究進展
國內學者對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作了一些實證研究。韓青等依據山西省的農戶調查資料,運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對農戶灌溉技術選擇的影響因素作了實證研究,發現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在灌溉技術選擇中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糧食作物一般采用水利用率較低的傳統技術,而經濟作物一般采用水利用率較高的現代技術[1]。黃玉祥等通過對陜西省溫室作物生產地區的實地調研時發現灌水成本、對現有灌溉方法的滿意度、對節水灌溉方式的已有認知、種植經驗、政府補貼方式及力度等均會影響到農戶的認知程度[2]。國亮等通過對陜西省的實證分析,運用logistics方法對影響節水灌溉技術擴散的所有主要因素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因素中的缺水程度、戶主受教育水平,農業收入占比、村人示范、戶主年齡等因素對農戶采納行為影響顯著[3]。許朗等利用山東省蒙陰縣的農戶調查資料,運用二元Logit模型對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的認知程度、家庭收入來源及其中農業收入所占比重、耕地面積、有效灌溉面積、政府對節水灌溉技術的宣傳力度、農戶對節水灌溉政策的滿意度、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投資方式的滿意度以及水價認知,都是影響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選擇行為的重要因素[4]。于法穩等以內蒙古自治區河套灌區為例,探究灌溉水價對農戶行為的影響,發現在該灌區進行水價調整,會促使農戶選擇節水灌溉方式,調整種植結構,從而實現減少灌溉用水量的目的[5]。雷波等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得出,農業水價改革不僅能顯著影響農戶灌溉的決策行為,還能有效促進農業節水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但要全面實現農業節水還需要政府部門以及全社會更廣泛地參與和更多的投入[6]。
本研究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選擇有代表意義的變量進行模型分析。本試驗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以水價改革作為研究背景。在此背景下,水價、灌溉水費收取方式等相關因素可能會對農戶的選擇行為產生更大的影響。另外,實證研究選取的樣本點為開封縣和豐縣,兩地氣候略有不同。相似之處表現在均位于黃淮流域,經濟作物種植很集中,但缺水嚴重,并且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農民節水意識低下、參與意識不強,導致新型節水器具及新型灌溉方式的推廣效果不佳。兩地可以作為華北平原缺水落后地區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樣本點與農戶基本情況
我國現階段采用的節水灌溉技術主要包括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農業耕作栽培節水技術和節水管理技術。本試驗所研究的灌溉技術特指節水灌溉工程技術,并依據各種技術的節水效果,將渠道防滲稱為傳統技術,將管道輸水和噴灌、微灌技術稱為現代技術。
2.1樣本點基本情況
本試驗選取開封縣、豐縣作為考察對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開封縣地處河南省中東部,屬黃河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處于半干旱半濕潤地區,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且時空分布不均,水質日趨惡化。開封縣徑流深43.1 mm,地下水資源模數10.0,其所在市農業用水量9.567 3億m3(農田灌溉占 91.8%),占總用水量的72.7%,農業灌溉耗水率高達62%。近年來,開封縣積極推廣節水技術和節水器具,但推廣結果難以令人滿意。豐縣位于江蘇省西北部,屬于淮河流域中下游,農田灌溉用水6.56億m3,主要以地表水為主。其中,豐縣是江蘇省水資源量最少的區域之一,平水年份,人均占有量為262 m3,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1/5,且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造成洪澇和干旱頻繁發生。由于徑流的不確定性和環境污染,導致大量水資源無法利用。近幾年,節水灌溉設施在豐縣的部分村莊已經建成,但技術推廣效果不顯著,對于一個果樹種植大縣,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問題亟待解決。在農業灌溉用水水價方面,兩地有很大差異,開封縣的灌溉水費按電費收取,電費在居民用水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加成,在0.8~1元/(kW·h)。而豐縣大多地區每年收取固定的灌溉費用,為30元/年。總之,兩地大多數地方仍采用傳統型灌溉方式,節水灌溉技術利用率低,推廣難度大,且灌溉水價設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亟待作出改善。endprint
2.2調查方案與樣本農戶基本情況
本研究數據是筆者所在課題組2015年8月實地調研所得。調查地點選取了河南省開封縣的3個鎮5個村及江蘇省豐縣的2個鎮5個村,均為節水灌溉技術已經覆蓋或即將覆蓋的區域,被調查對象為樣本村的普通農戶及村干部。采用個案訪談法,調查問卷共170份,有效問卷155份,其中開封縣75份,豐縣80份。
在所調查的155個有效樣本中,男性占有絕對比例,開封縣男性占比85%,豐縣男性占比73%。豐縣的被調查對象中僅有6人加入用水協會,開封縣的調查對象中沒有農戶加入用水協會,通過深入了解發現,開封縣基本沒有組織過用水協會。被調查農戶中,農戶年齡主要集中在40~59歲,開封縣為63%,豐縣為55%。開封縣戶主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占比63%,豐縣被調查戶主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占比83%。兩地農業收入占比處于50%以下的農戶較多,開封縣占45%,豐縣占66%。關于兩地的灌溉狀況,開封縣的75個樣本中有17戶采取節水灌溉方式;豐縣的80個樣本中有45個采取節水灌溉方式,兩地灌溉成本均以300元/年以下居多。所調查農戶中,不采用節水灌溉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技術和缺乏資金。
3構建農戶灌溉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模型
3.1模型簡介
農戶的選擇行為包括選擇與不選擇2種情況,因此采取二元Logit模型,自變量為可能影響農戶選擇的因素。模型如下:令y=0,表示未采用節水灌溉;y=1,表示采用節水灌溉。將采用節水灌溉的概率記為P,它與自變量x1,x2,…,xp之間的Logistic回歸模型為:
p=exp(β0+β1x1+…+βpxp)1+exp(β0+β1x1+…+βpxp)。(1)
經數學變換得:
ln[p/(1-p)]=β0+β1x1+…+βpxp。(2)
Logistic回歸方程:
Logit(p)=β0+β1x1+…+βpxp。(3)
設第i個因素的回歸系數為bi,表示其他自變量固定不變的情況下,自變量xi每增加1個單位時,影響因變量y發生的倍數。
3.2變量的選擇
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的選擇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環境因素3個方面。在選擇變量的過程中,運用SPSS軟件對所選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盡可能全面地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變量。在進行計量分析的過程中一些數值型變量的系數并不顯著,因此改變模型形式對數值型變量均取對數,包括農業勞動力、農業勞動力占比、農業收入占比、耕地面積、灌溉次數和水價。下面對所選變量進行解釋說明:(1)反映農戶自身特征。包括被采訪對象的受教育程度及是否為村干部,其中受教育程度分為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5個層次。2個因素均用虛擬變量來表示。(2)反映農戶家庭特征。包括農業勞動力,勞動力的界定范圍是16~60歲;農業勞動力占比,即家庭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例;農業收入占比中的農業收入是指毛收入。(3)反映農戶耕地狀況。包括耕地面積和灌溉次數,其中耕地面積用單位hm2來表示,灌溉次數用單位“次/hm2”來表示。(4)反映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的認知。包括農戶對節水灌溉方式的了解程度,將其分為不了解、知道一點、知道一些、很清楚4個層次,用虛擬變量來表示,通過農戶了解渠道的多少來衡量。問卷中了解渠道主要包括8個方面,專業大戶或示范戶傳授、從鄰居或親朋好友處了解、農機推廣站等政府部門、廣播電視、書籍報刊、參加培訓班、專家講座、網絡學習。其中,對節水灌溉方式的了解程度為0記為不了解,1記為知道一點,2~3記為知道一些,4以上記為很清楚。(5)反映水價及水價認知。包括灌溉用水水費收取方式、現行水價、農戶對水價的認知。其中灌溉水費收取方式包括水表計費、按面積計費、每年統一收費3種情況,用虛擬變量表示;現行水價用單位“元/hm2”來表示;農戶對現行水價的認知包括很高、偏高、合適、偏低、不知道5個層次,用虛擬變量來表示。(6)反映政府層面。包括政府宣傳,分為沒有、偶爾、經常3個層次,用虛擬變量來表示。根據155份調查問卷,得出各入選變量的統計特征(表2)。表2模型變量的解釋、統計特征及預期影響方向
變量名稱變量含義均值標準差預期影響受教育程度文盲=0;小學=1;初中=2;高中=3;大專以上=42.2000.949正向是否為村干部否=0;是=10.0800.268正向農業勞動力數量單位:個1.5301.016正向農業勞動力占比無0.6930.231負向農業收入占比無0.5250.292正向耕地面積單位:hm21.9740.759正向灌溉次數單位:次/hm21.4560.514正向對節水灌溉方式的了解程度不了解=0;知道一點=1;知道一些=2~3;很清楚=41.1900.799正向灌溉水費收取方式每年固定收費=0;面積計費=1;水表計費=20.6500.894正向現行水價單位:元/hm23.7801.062正向對水價認知不知道=0;偏低=1;合適=2;偏高=3;很高=42.6800.812正向政府宣傳沒有=0;偶爾=1;經常=20.8100.763正向
4模型估計結果與分析
利用SPSS對二元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表3。表3是模型系數綜合檢驗的結果,步驟、塊、模型的P值均為0,說明模型總體擬合度較好。由表2可知,農業勞動力數量、灌溉次數、水價、灌溉用水收費方式對農戶選擇節水灌溉方式的行為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估計結果也印證了上述的假設,與水價相關的因素對農戶節水灌溉方式的選擇有顯著的影響。
從農戶家庭來看,農業勞動力數量對農戶選擇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農業勞動力數量越多,農戶越傾向選擇節水灌溉方式。由于所調查農戶多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而經濟作物相對糧食作物能給農村家庭帶來相對豐厚的收入。所調查的農戶中有67%的家庭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例超過50%。另外61%的農戶表示愿意選擇使用節水灌溉的原因之一是節約勞動力。endprint
從耕地特征來看,灌溉次數對農戶是否采用節水灌溉方式有顯著正向影響,這與預期一致。灌溉次數直接影響到灌溉成本,灌溉次數越多,灌溉成本越高。為節約灌溉成本,農戶更愿意以一次性投入節水灌溉設施的成本以彌補長期的高額灌溉成本。樣本數據顯示,約79%的農戶灌溉成本占比超過5%,其中約48%的農戶灌溉成本占比超過10%。
從水價來看,灌溉水費的收取方式和現行水價對農戶的選擇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灌溉水費的收取方式包括3種,即每年收取固定費用、按耕地面積計費、按水表計費。按水表計費的灌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勵農戶節約灌溉用水,激勵農戶選擇節水灌溉方式。現行水價越高,農戶越傾向于采取節水灌溉方式,這也為水價改革提供了依據,通過提高水價,再結合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制度,可以更有效地推進農業水價改革的實施。
5對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的相關建議
5.1大力倡導并支持土地承包
土地承包有利于形成規模化經營,有利于節水灌溉方式的推廣。節水灌溉作為一項水利基礎設施,需要一次性投入相對較高的固定成本,小農戶可能難以承擔,這也是制約小農
5.2對農戶加強技術宣傳和培訓
農戶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也是農業技術采用的主體, 農戶對
農業技術的了解程度影響農戶的選擇。在不了解節水灌溉技術的情況下,出于保護自身利益考慮,農戶有規避風險的傾向,不愿意嘗試新技術,只有對農民加強宣傳教育,抓住農民的心理和需求,讓他們清晰地了解到采用新技術的潛在收益,農民才愿意采用新技術。政府要充分發揮組織和領導職能,與農技部門、農業用水協會、新聞媒體密切合作,加強技術宣傳和培訓。
5.3完善政府職能,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是節水技術的推廣主體,但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地區,政府的推廣責任未能有效落實,政府職能須要進一步完善。除了加強宣傳培訓之外,還須要加大扶持力度。調查結果顯示,農戶未采用節水灌溉方式的第二大原因是資金不足,這就需要政府進行一定的資金補貼,有助于農戶接受并采納新技術。
6對水價改革的相關建議
6.1提高農業灌溉用水價格,并與超額累進水價和定額內激勵制度相結合
提高農業灌溉水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進農民選擇節水灌溉方式,以達到節約農業灌溉用水的目的,多個地區的實踐已經證明超額累進水價可以顯著減少灌溉用水量。但要想讓農民真正培養起節水意識,還須要與激勵制度相結合,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設置不同的用水定額,定額內對農民進行資金補貼,以達到節約用水的長期目標。
6.2建立用水協會,采用以量計價的收費方式
按耕地面積計費和每年收取固定費用的收費方式在農村地區仍被大量采用,而這2種方式并不能反映出水資源的稀缺性,無法起到激勵農戶節約用水的作用。水價改革要求“計量供水,核算到戶,收費到戶,開票到戶”,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要求有合理的以量計價的水費計費方式,更要成立用水協會等相關機構進行水量水費的核算,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有效推動節水灌溉方式的應用,以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韓青,譚向勇. 農戶灌溉技術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4(1):63-69.
[2]黃玉祥,韓文霆,周龍,等. 農戶節水灌溉技術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8):113-120.
[3]國亮,侯軍岐. 影響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行為的實證研究[J]. 開發研究,2012(3):104-107.
[4]許朗,劉金金. 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山東省蒙陰縣的調查數據[J]. 中國農村觀察,2013(6):45-51,93.
[5]于法穩,屈忠義,馮兆中. 灌溉水價對農戶行為的影響分析——以內蒙古河套灌區為例[J]. 中國農村觀察,2005(1):40-44,79.
[6]雷波,楊爽,高占義,等. 農業水價改革對農民灌溉決策行為的影響分析[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5):108-110.丁麗軍,奚照壽,武二忠. 泰州市培植家庭農場的主要舉措、存在問題及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7):341-3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