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煊+李昂+潘忠泉
北京市高考改革要求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要根據自己的職業意向自選科目,以便大學選擇相應專業進行深造。但是,目前,高中生是否具備選擇未來職業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的職業認知和選擇能力,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意在了解學生選擇文理分科的依據是什么,是否有明確的大學和專業目標,是否知道如何選課,等等。
調查顯示,學生通常根據學習成績選擇文理科,這反映了分數在現在文理分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反映出個人興趣的影響力還相當微弱;學生對大學和專業目標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反映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還比較弱;學生選課、選專業的依據集中在“選擇容易得分的學科”,而且不知道如何選課、選專業的學生占比很高,說明高考唯分數論的思想和意識影響很大;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沒有接受過職業傾向認知方面的指導,認為應該開設職業認知課程,希望能夠系統地了解相關職業,期望能有職業體驗的機會。由此可見,培養高中生的職業傾向認知不僅很重要而且很迫切。
在此情況下,學校在高中階段開設“職業認知傾向”課程,包括基礎理論課、實踐體驗課、認識自我職業傾向課。基礎理論課主要涉及與職業(或專業、行業)相關的定義、適用范圍、功能和未來發展趨勢等基本職業知識,以及從事該職業(或專業、行業)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知識儲備、技能特長和價值觀念等,使學生獲得對職業或者行業的基本認知。實踐操作課主要涉及與職業(或專業、行業)相關的操作要領、流程、心理素質承受能力等知識與技能,以及從事該職業(或專業、行業)所需具備的生理、心理以及特定技能與發展潛力,讓學生真切參與具體崗位、具體職業或行業實踐,從而獲取對職業或者行業的真切理解。
學校將“職業認知傾向”課程納入高一課程,采用合作開發或者社會購買方式進行課程供給改革。高一階段,培養學生對職業相關概念和基礎知識的了解,喚醒職業認知意識,樹立職業規劃思想;高二階段,與大學、科研機構、職業學校等多方合作開設部分職業技能型選修課、實訓課和社團實踐課,如模聯、人文研究、國際領導力、汽車拆裝、現代加工、智能控制、經濟學、企業經營模擬沙盤、社區志愿服務等等,以增加職業體驗活動為主,培養學生職業傾向認知和決策能力;高二課程結業時,進行“霍氏中國職業傾向評價”測試,為學生大學選報專業和未來從業提供參考。
編輯 _ 于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