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偉
【摘要】 目的:探究ICU臨床護理中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理念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5月-2017年1月ICU病區收治的50例患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進行分組,觀察比較50例患者在不同護理方式下情緒狀態、睡眠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焦慮SAS評分為(33.18±4.65)分,抑郁SDS評分為(37.85±6.20)分,睡眠質量評分為(8.66±0.92)分,觀察組情緒狀態和睡眠質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2.00%,觀察組為96.00%,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給予ICU患者的更多的理解與關心,在加強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精神慰藉,引導患者緩解不良情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正視疾病,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和護理配合能力。
【關鍵詞】 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 ICU; 護理; 應用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4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8-0095-02
ICU病區是收治各類危重癥患者的主要科室,許多患者由于病情較重,會伴隨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意識障礙等,給ICU護理人員開展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1]。ICU患者病情多樣復雜且伴隨有不同程度抵制治療的情緒,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強化護理技能的同時要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與關懷,尊重患者。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要求護理人員以充滿愛心、耐心、責任心的態度開展工作,維護患者自尊,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2]。ICU患者作為醫院的特殊群體,需要護理人員充分發揮人文護理責任意識,優化護理流程,促進患者康復[3]。本文以筆者所在醫院ICU病房收治的50例患者作為案例,探究在不同護理方式對ICU患者情緒、睡眠及滿意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5月-2017年1月ICU病區收治的50例患者,其中女21例,男29例,年齡32~85歲,平均(59.40±7.69)歲,所有患者臨床病例資料完整。回顧性分析50例患者護理情況,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標記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聯合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的患者標記為觀察組,每組患者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護理內容主要包括了生命體征監測、用藥護理、引流管護理、并發生預防護理及機械通氣護理等內容,在護理過程遵守護理規程和無菌操作要求開展護理工作。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給予患者人性化的理解與關愛,在強化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重點開展環境護理和關懷護理[4]。(1)環境護理。在ICU病房中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要求開展護理工作,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處理,保持患者ICU病房內適宜的溫度、濕度。在ICU病區的衛生間、走廊等區域張貼各類溫馨提醒,督促護理人員和家屬的行為。在護理操作上,醫院加強對ICU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不斷強化各類急救護理、儀器操作、用藥情況等知識,強化關懷患者、團結協作的意識,規范臨床護理工作,為患者的治療康復提供有效保障[5]。(2)關懷護理。關懷護理包含了人性化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在患者入住ICU前,護理人員要主動向轉運科室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及病情,熱情接待患者,做好患者的ICU轉運交接工作。ICU患者病情重,在治療中需要連接各類監測儀器、導管、引流管等,劇烈生理疼痛及不適癥狀可導致患者產生心理壓力,患者的情緒起伏波動較大,害怕面對死亡,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6]。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心理教育,對患者耐心解釋,及時安撫患者情緒,使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配合做好的自我護理工作。護理人員在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中要避免提及患者的敏感問題,尊重患者隱私。在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開展健康教育,根據不同患者的,用溫和的態度急性交流溝通,不呵斥、不大聲說話,認真記錄護理操作,嚴格遵循護理質量標準和指南。同時,關懷護理也要延伸至患者家屬,解答各類問題,消除疑惑,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充滿信心,減少家屬不良情緒對患者的影響,給患者以最好的精神慰藉。在患者離開ICU后,護理人員將患者送入病房,仔細叮囑患者,做好交接工作,分別在患者入住ICU病房前、中、后各階段圍患者提供連續性、系統化的人文關愛護理服務[7]。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不同護理方式下情緒狀態、睡眠質量、護理滿意度及糾紛率。情緒狀態采用焦慮SAS評分及抑郁SDS評分進行評定,分值越高,焦慮及抑郁傾向越明顯。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比較滿意及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精神狀態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焦慮SAS評分為(33.18±4.65)分,抑郁SDS評分為(37.85±6.20)分,睡眠質量評分為(8.66±0.92)分,觀察組患者情緒狀態和睡眠質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糾紛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未發生護理糾紛,護理糾紛發生率為0,對照組發生5起護理糾紛,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2.00%,兩組患者滿意度和護理糾紛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endprint
3 討論
在ICU患者的常規護理中,將監測患者病情、急救護理等維持患者生理功能的護理工作為日常工作的重心。在護理工作中,缺乏與患者的交接,單純以護理指南作為衡量標準,缺乏患者和家屬的理解,是導致ICU護理糾紛高發生率的主要因素。ICU患者病癥重,患者飽受疾病的折磨,在生理功能受到損傷的同時心理也并發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恐懼等,臨床護理工作量大,工作難度高,對ICU護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持續性認為關懷理念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方式,緊緊圍繞患者開展護理工作,從護理環境、護理溝通、護理引導等各方面融入人文關懷,給患者以強大的精神慰藉,緩解對疾病的恐懼,提高護理配合能力,增加對護理人員工作的認可與理解。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焦慮SAS評分、抑郁SDS評分和睡眠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2.00%,觀察組為96.00%,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糾紛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實施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護理中,護理人員進行對位思考,站在患者及家屬的角度開展工作,以溫和的口吻和態度耐心解釋病情治療情況及預后,積極鼓勵患者及家屬對治療護理過程提出疑問,并進行耐心的解答[9]。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圍繞患者的中心的同時,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家屬,在患者出現病情危重時,護理人員要引導患者家屬做好心理準備以面對可能出現的后果,有效降低家屬的不滿,避免護理糾紛及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10]。
綜上所訴,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給予ICU患者的更多的理解與關心,在加強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精神慰藉,引導患者緩解不良情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正視疾病,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和護理配合能力,在ICU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具有較好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肖銀,張春桂,高娟玲.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解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22):3147-3148.
[2]曹淑芬.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14):100-101.
[3]肖登瓊.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及價值研究[J].人人健康,2016,1(14):183,226.
[4]王瑞雪,邵秀田,郭華.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9):35.
[5]王敬培,劉陽,劉艷.分析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30):270-271.
[6]盛潔,林艷,唐麗華.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88):252-253.
[7]王洪俊.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15):176-177.
[8]張金環,沙英林,孟凡秀.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3):297-298.
[9]黃灶妹,李志波,丘麗華.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1):52-53.
[10]徐曉雯.持續性的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2):238-239.
(收稿日期:2017-0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