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政國 江暢生
【摘要】 目的:探究高齡患者全身麻醉術后在麻醉恢復室的安全護理。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眾多行全身麻醉術高齡患者84例作為本次研究樣本,并將其按不同的麻醉恢復室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予以對照組患者基礎性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安全護理,由醫護人員就兩組患者接受差異性護理后的護理好感度、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及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情況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 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總好感度、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及SAS、SDS評分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行全身麻醉術高齡患者進行基礎性護理的同時輔以安全護理,不僅可促進患者護理好感度的提升,有效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并且還可明顯穩定患者情緒,利于整個醫護工作的順利開展,臨床應借鑒和推廣。
【關鍵詞】 高齡患者; 全身麻醉術; 麻醉恢復室; 安全護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8-0102-02
全身麻醉主要是指麻醉藥物經靜脈或肌肉注射進入患者體內,以對其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抑制作用的醫療行為[1-2],其主要以神志消失或全身疼覺喪失和骨骼肌松弛等為臨床表現[3-4]。盡管該項措施是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必要前提,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副作用和風險性。為此,本文就對全身麻醉術患者在麻醉恢復室進行安全護理的應用價值予以剖析,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84例全身麻醉術高齡患者,并以患者接受護理的意愿為依據將其分為相應的兩組進行護理試驗,每組42例。其中,對照組女14例,男28例;年齡65~80歲,平均 (70.41±3.43)歲;消化科手術
15例,婦產科手術12例,心血管科手術7例,其他8例。觀察組女13例,男29例;年齡66~79歲,平均 (70.33±3.25)歲;消化科手術16例,婦產科手術11例,心血管科手術8例,其他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基礎性護理方式(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進行安全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呼吸安全護理。當手術結束將患者轉至麻醉恢復室后,除了要密切監測患者的心率、脈搏等各項生命體征之外,醫護人員還應對高齡患者的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及呼吸情況進行嚴密監測,若患者血氧飽和度低于90.00%,醫護人員應立即檢查導管等醫療設備是否出現故障,如異物堵塞等,一經發現立即采取相應措施;患者術后麻醉藥效退去前,極有可能會出現周身肌肉松弛或舌根后墜等不良現象,易對其咽喉等呼吸部位造成一定的堵塞,因此一旦發現患者開始打鼾,相關工作人員應立即托起患者下頜部位并采取相應的通氣措施;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進行適當性地按摩,確保患者血液循環流暢[5]。(2)環境安全護理。定時定期對麻醉恢復室進行消毒清理,以確保室內環境的干凈整潔,為其營造良好的療養環境;對患者病服、床單等就院生活用品進行細致性地清洗更換;為保證患者飲食結構的均衡,醫護人員還應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制定相應的飲食方案,并指導和督促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6]。另外,在結束手術至麻醉完全清醒期間,患者很有可能出現清醒不穩定、意識模糊等不良情況,因此除了做好一切安全防護措施外,醫護人員還必須加大對病房安全巡視的力度,避免患者出現墜床、跌傷等意外事件。(3)疼痛安全護理。處于麻醉復蘇期的患者全身疼痛的發生率相對較高,且疼痛屬于一種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等臨床并發癥和其他不良反應的惡性刺激,對于高齡患者來說無疑是一種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因此,醫護人員應遵照醫學相關規定對高齡患者進行針對性和有效性的疼痛安全護理,盡可能地緩解患者麻醉蘇醒期間的痛楚,以穩定患者不良情緒,加快其恢復健康的速度[7]。
1.3 觀察指標
由醫院臨床工作經驗豐富且相關知識技能過硬的醫護人員以醫學相關規定為依據自行制定護理好感度調查問卷,并對兩組高齡患者展開護理好感度調查,以選擇題為主,附加建議,總分100分,好評,得分值≥90分;中評,得分值≥80分;差評,得分值<80分。總好感度=(好評+中評)/總例數×100%。同時利用醫學SDS、SAS兩表對患者進行抑郁度和焦慮度調查,并觀察記錄,患者焦慮度和抑郁度得分值越高則說明患者焦慮度和抑郁度越嚴重。此外,還應由相關工作人員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好感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好感度為97.62%,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8%,無食欲不振和失眠多夢病例,創口感染1例,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71%,其中食欲不振4例,失眠多夢4例,創口感染7例,觀察組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觀察組SAS及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針對性和系統性的術后護理是進一步加快行全身麻醉術高齡患者意識清醒和病情恢復速度的必要措施。當患者完成手術且麻醉藥效逐漸減退時,其會出現明顯性的不適感和臨床不良反應,如血氧飽和度下降、呼吸困難、疼痛難忍等[8-9],病情較嚴重的患者還可能會因這一系列不良反應而引發心肌梗塞等嚴重型疾病[10]。同時,麻醉藥物本身對人體各部位尤其是大腦具備一定的刺激性,倘若術后麻醉恢復室的護理工作不夠完善,不僅會影響患者恢復清醒的速度,同時還會為其他疾病的促發埋下隱患[11]。安全護理是近年來臨床研發的一種新型護理措施,其主要是將麻醉恢復室的護理在基礎性護理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為呼吸安全護理、疼痛安全護理和環境安全護理,旨在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上改善護理質量,并促進患者護理好感度的有效提升,將其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最小化[12-13]。目前,該新型護理措施已在臨床中得到廣泛的運用。endprint
本文研究表明,經過相應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好感度、不良反應發生率及SDS、SAS評分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將基礎性護理與安全護理相結合對全身麻醉術高齡患者進行雙重護理,可同時穩定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調節其不良情緒,并利于進一步提高其護理好感度,臨床應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羅恒,田華.高齡患者全身麻醉術后在麻醉恢復室的安全護理[J].重慶醫學,2016,45(31):4462-4464.
[2]孔荊荊,余奇勁,劉榮莉,等.兩種麻醉方法用于高齡ASA Ⅲ級患者全髖骨置換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醫學綜述,2015,21(12):2252-2254.
[3]楊志芳,郭淑敏,陳巧妹.全身麻醉術后患者滯留恢復室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46-47.
[4]曾華清.麻醉恢復室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6):534-536.
[5]李軍慶.全麻下行經皮腎鏡取石術患者在麻醉恢復室的護理[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3,33(4):619.
[6]盧麗濱,陳窈麗,馮宇峰.護理干預對全身麻醉術后呼吸循環異常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5):57-58.
[7]薛晶.護理干預對全身麻醉術后呼吸循環異常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2):242-243.
[8]韋丹.保溫護理干預在預防全身麻醉下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中低體溫并發癥中的作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6):124-126.
[9]王蕊.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對手術室全麻留置導尿管患者尿管刺激反應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4):619-620.
[10]劉英,黃鸝,楊艷,等.護理干預在腦外傷患者術中靶控輸注丙泊酚麻醉處理中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17,23(6):13-15.
[11]莫桂熙,劉奕君,莫堅,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手術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9):1704-1708.
[12]張曉英.全麻術后患者麻醉恢復期的并發癥護理體會[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2):248-249.
[13]嚴英,虞利民.老年前列腺汽化術患者不同麻醉方式術后認知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J].中國性科學,2014,23(11):5-7.
(收稿日期:2017-06-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