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珊 于紅 張君
【摘要】 目的:探究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效果。方法:選擇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平均分為各有41例患者的研究組和參照組。參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采取常規護理與腸外營養支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護理,研究組患者則在實施常規護理模式的基礎上,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進行配合,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營養學各項指標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88%,生存質量評分為(75.15±7.84)分,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1.95%,生存質量評分為(63.27±5.93)分,研究組顯著優于參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對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 腸內營養支持; 重型顱腦損傷; 預后影響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5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8-0104-02
重度顱腦損傷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臨床腦部疾病,以病情進展速度快、并發癥較多為主要特點[1-2],若不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產生嚴重的威脅,然而,即使大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后,也無法得到完善的治療效果,因此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與護理頗為重視。有大量研究發現,在患者創傷早期給予其合理的營養支持護理,可以對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神經功能的恢復產生積極的影響,達到滿意的預后效果[3-4]。本文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早起應用腸內營養支持護理方式配合治療,旨在探究有利于患者盡快恢復的方法,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41例。研究組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最大為68歲,年齡最小為20歲,平均(43.82±4.59)歲;致傷原因:交通意外13例,高處跌落15例,重物砸傷13例。參照組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最大為70歲,年齡最小為22歲,平均(43.77±4.18)歲;致傷原因:交通意外14例,高處跌落12例,重物砸傷1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腸外營養支持,常規護理方式方式包括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定時進行各項基礎身體檢查、環境護理、生活護理等。腸外營養通過靜脈途徑,為患者補充熱量、碳水化合物、維生素、電解質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的支持。
1.2.2 研究組 發生創傷后第2天,立即采用腸內營養支持護理配合常規護理措施(與參照組一致)進行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腸內營養支持,使用鼻飼管,將腸內營養懸液以緩慢的速度輸入患者身體中,鼻飼量和輸入速度、營養搭配需根據患者的體重、電解質情況、胃排空時間、胃腸蠕動功能等具體情況而制定。鼻飼管可使患者取側臥位后,向從一側鼻孔插入。(2)鼻飼前護理,實行鼻飼前,需對胃管進行檢查,查看是否已經穩妥固定;對于氣管切開的患者,應將氣囊打開,并把氣管內的痰液清理干凈,避免患者發生嗆咳;在給予鼻飼前,應將胃中的殘留液完全抽出,對胃液的量和性狀進行觀察,判斷患者腸胃消化情況,若胃液量>100 ml,應適當延長鼻飼的間隔時間。(3)口鼻腔護理,每天將適量石蠟涂于患者鼻腔內,以減輕胃管摩擦力,避免鼻黏膜受損;對口腔進行細致的清潔和護理,每天至少兩次,以防止感染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1)于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第8天,對其營養學指標(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及隨機血糖情況進行檢測,觀察其變化情況;觀察患者實施護理后發生各類并發癥的情況,并做好統計。(2)采用WHO生活質量評估檢測表對兩組患者出院后2個月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評價內容涵蓋環境、社會、心理等方面,一共26個項目,每項以1~5分由差到優劃分為5個等級,將各項分數累計,總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營養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營養學各項指標情況均顯著優于參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88%,明顯低于參照組的21.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為(75.15±7.84)分,參照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為(63.27±5.93)分,研究組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我國生產力的顯著提升,以及交通事業的急速發展,顱腦損傷的發病率呈現與日俱增的趨勢,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經研究,發現大部分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會在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功能上出現障礙,進而導致血清皮質醇的水平升高,由此引起抑制細胞的產生,對免疫應答機制形成阻礙,最終使得人體免疫系統和免疫功能遭到破壞,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5-6]。此外,劇烈的應激反應會分解患者體內大量蛋白質,打破原本的代謝過程,造成營養缺失、負氮平衡等嚴重后果,危及患者的生命[7-8]。上述生理和病理變化通常在患者發生創傷后3~7 d產生,而此時患者由于腦組織受損,處于昏迷狀態,無法自主進食,因此必須給予合理的營養支持,以維持其體內代謝平衡,增強免疫能力。目前,腸內營養支持已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是一種利用鼻飼管向患者胃部輸入營養液和營養物質,以實現對于患者的營養供給,改善營養狀況,提高其機體恢復能力的護理方式[9-10],相較于腸外營養支持,更能促進患者吸收,效果更為優越。endprint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常規護理結合腸內營養支持的研究組患者,其營養學各項指標情況均顯著優于采用常規護理結合腸外營養支持的參照組患者,同時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和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4.88%和(75.15±7.84)分,參照組相應值分別為21.95%和(63.27±5.93)分,研究組顯著優于參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應用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護理,可以顯著地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黃玉香,申麗娟,沈瑞子,等.腸內營養支持時機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4):1337-1338.
[2]翟麗萍,王愛萍,蘇雋,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藥,2014,11(1):52-55.
[3]林麗.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17):1585-1585.
[4]陳凱,孫小燕,王月盛,等.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研究進展[J].大家健康旬刊,2015,12(6):245-246.
[5]丁學敏,賀占海,徐建波.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及對預后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12(22):2478-2480.
[6]李欽.顱腦損傷患者腸內營養腹瀉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臨床研究,2016,16(1):131-132.
[7]鄔靜密,徐琴鴻,謝浩芬,等.不同時間腸內營養支持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術后結局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5):671-674.
[8]謝彩霞,廖天芬,蔡王婷,等.腸內營養支持臨床路徑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6,13(6):120-122.
[9]湯錦麗,陳晨,楊偉偉.重型腦外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實踐和體會[J].吉林醫學,2016,37(7):1788-1790.
[10]曹櫻花,趙毅,趙曉輝.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對腦外傷昏迷患者營養指標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2,23(22):150-151.
(收稿日期:2017-06-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