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霞
摘要:目的 對應用全程護理模式對急診危重疾病患者在救治期間實施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在我院就診的急診危重疾病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采用常規急診護理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在搶救期間實施護理;采用全程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在搶救期間實施護理。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急診搶救期間的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急診危重疾病搶救的成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危重疾病救治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結論 應用全程護理模式對急診危重疾病患者在救治期間實施護理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全程護理;急診;危重疾病;搶救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2-0159-02
急診科是目前醫院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科室,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需要接受急診救治的患者種類繁多,病情表現非常復雜且急危[1]。病情危重的患者必須及時進行搶救,以使生命體征得以維持,進一步贏得有效的治療時間,這就使得急診搶救與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是在最大程度上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2]。本次對急診危重疾病患者實施全程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急診危重疾病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發病至接受急診治療時間1~13 h,平均發病時間(3.9±0.4)h;男24例,女16例;年齡31~86歲,平均年齡(58.7±1.5)歲。觀察組患者發病至接受急診治療時間1~12 h,平均發病時間(3.7±0.5)h;男23例,女17例;年齡32~85歲,平均年齡(58.9±1.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
采用常規急診護理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在搶救期間實施護理;采用全程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在搶救期間實施護理,主要措施為:①急診無縫隙連接:從患者院前急救、全程監護轉運開始,逐步到院內急救工作,均應該真正意義上實施無縫隙流程救治。醫院在接到120急救電話之后,相關的分診護理人員應該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合理的分診,并立即通知相關的醫務人員準備接診。治療和護理的第一責任人要應該始終守護在需要救治的患者身旁,對患者病情變化情況應該實施連貫性的觀察,如果患者的病情發生明顯的變化,應該及時的通知有關的專家隨時做好相應的搶救準備,為患者的有效搶救爭取足夠的時間。對于接受急診治療的患者應該保證做到先搶救后補辦手續的特殊流程。②有效急救:護理人員應該以最快的速度接診,保證臨床各項搶救計劃的實施都能夠果斷而迅速,使患者能夠保證去枕平臥狀態,頭偏向一側,使呼吸道保持通暢,建立兩條或以上的靜脈通道,對生命體征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每隔15 min對患者的血壓、脈搏水平進行測定,并對病情的變化情況給予充分的重視,每隔24 h對患者的尿量進行監測并記錄。③全程陪同:在搶救過程中做好檢查的各項準備,電話聯系需要接受相關檢查的科室,能在床邊完成的各項檢查項目,應該盡量的在床旁進行,必須到其他的科室實施輔助檢查的,急診護理人員應該全程陪同在患者的身旁。及時提供氧氣瓶、便攜式呼吸機等一些搶救的必須物品,安排相關的醫護人員陪同進行轉運。④嚴密交接:需要住院接受治療的患者,及時聯系相關科室,說明轉入病區治療過程中需要準備的監護儀器,并接受患者的具體病情,保證交接沒有任何錯誤之后,在交接單上進行確認簽名,以使護理人員的全程服務的責任心得到顯著性增強[3-4]。
1.3滿意度評價方法
在患者疾病治療結束后出院的當天,對急診救治期間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行調查,100分為滿分。超過60分為基本滿意,超過80分為滿意,沒有達到60分為不滿意[5]。
1.4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的對急診搶救期間的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急診危重疾病搶救的成功率、危重疾病救治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等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5數據處理方法
計量資料用(x±s)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χ2檢驗。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P<0.0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急診搶救期間的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對照組患者對急診搶救期間的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水平達到82.50%;觀察組患者對急診搶救期間的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水平達到95.00%。該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急診危重疾病搶救的成功率
對照組患者中有31例的急診搶救成功,成功率達到77.50%;觀察組患者中有37例的急診搶救成功,成功率達到92.50%。該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
2.3危重疾病救治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
對照組危重疾病患者急診救治期間有9例出現不良反應,比例達到22.50%;觀察組危重疾病患者急診救治期間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比例達到2.50%。該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臨床急診科的治療和護理工作量較大,相關工作人員的壓力較重,且患者的類型相對較多,要求多樣,護理人員長期處于急診的工作環境中,有許多人會呈現出嚴重的疲憊狀態,從而使責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護理服務態度相對較變差,護理服務質量不好。全程護理服務在急診的實施,可以相關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各盡其責,護理人員通過自身對患者更高標準的服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獲得患者認同,患者的積極配合與認可同時也是對相關護理人員在工作方面的一種激勵,對護士工作積極性的改善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對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可以迅速提升。進一步推動安全護理服務模式的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態度和責任心,可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模式,推動護理人員的工作水平與護理質量在整體上得到明顯提升[6]。
參考文獻:
[1]侯慧芬,凌淑芬.全程安全轉運及前瞻性護理干預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3,11(13):1219.
[2]孫琦,張梅.護理安全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1):85-86.
[3]錢瓊.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5):1434-1435.
[4]王麗云.模式化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運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2,23(4):2942-2943.
[5]程滿意,盧曉云.急診護理措施中存在隱患及防范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87-88.
[6]張同艷.口咽通氣管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2):61-62.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