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 吳聯暉 林國偉
【摘要】 目的:分析比較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中分別應用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單獨ESE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擇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筆者所在醫院接受診治的9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將接受單獨ESE治療的40例患者作為參照組,將接受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分析兩組患者的病理結果,同時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率、術中穿孔率、完整切除率、住院時間等指標進行比較。結果:9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中包括食道黏膜下腫物患者26例、賁門黏膜下腫物患者22例、胃黏膜下腫物患者42例;研究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率、術中穿孔率低于參照組,完整切除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中應用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的效果良好,且具有一定安全性,相比于單獨ESE治療的效果更佳,具有顯著臨床價值。
【關鍵詞】 內鏡下套扎; ESE;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8-0125-02
本文擇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筆者所在醫院接受診治的9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比較應用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與單獨ESE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筆者所在醫院接受診治的9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所選患者均經過胃鏡檢查,結果顯示存在黏膜下腫瘤,腫瘤直徑5~20 mm,通過超聲胃鏡對胃腸間質瘤或平滑肌瘤進行擬診,固有肌層或黏膜肌層為病變部位,且呈現出內生型生長狀態,排除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將接受單獨ESE治療的40例患者作為參照組,接受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研究組 接受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1)器械:治療所用器械包括亞甲藍、生理鹽水、注射針、電極板、IT刀、高頻電刀、D650刀、泡沫板、LR電凝抓鉗、心電監護儀、電子胃鏡、透明帽、鈦夾、大頭針、氧氣裝置等。(2)標記:在病灶邊緣5~10 mm處用D650刀予以電凝標記。(3)注射:取腎上腺素1 ml+少量亞甲藍與生理鹽水(100 ml)進行混合,將其注射于標記點外緣多點黏膜下,每點注射劑量在2 ml左右,并對抬起征是否為陽性進行觀察。(4)套扎:針對黏膜下腫瘤直徑5~12 mm的患者通過套扎器進行套扎操作:將套扎器安裝在胃鏡頂端,向病變位置插入胃鏡,將胃鏡頂端與病變部位對準并行充分吸引,直至病變全部進入透明帽中,同時胃鏡下視野全部發紅后,維持充分吸引30 s后將皮圈套扎腫瘤釋放;針對黏膜下腫瘤12~20 mm的患者通過尼龍繩進行套扎操作:先利用內鏡將隆起部位進行確定,并將病灶完全暴露出來,由醫師助手利用活檢孔道將尼龍繩套扎器置入其中,并推送出尼龍繩于外套管,手術醫師在病變隆起根部放置好尼龍繩,再由助手向前方對外套管進行推動,先對套扎腫物的位置和安全性進行觀察,滿意之后由助手將尼龍繩收緊,待腫物發紺后將尼龍繩釋放,最后于套扎隆起部位予以黏膜下注射。(5)切開:在結扎病灶頂端中部位置用針形切開刀將腫瘤上黏膜縱向切開,切開后黏膜表面失去張力,可以進一步收緊基底結扎皮圈,以更加凸出SMT。(6)剝離:通過內鏡下黏膜剝離,可以將固有肌層腫瘤顯露出來,再按照腫瘤兩側予以切割剝離,或在對與腫瘤基底接近部位進行剝離時用圈套器將病變基底套住予以電切除術。需要注意避免皮圈出現滑脫而造成穿孔、出血等現象。(7)將鈦夾置入其中以封閉創面。
1.2.2 參照組 接受單獨ESE治療。(1)器械:與研究組基本相同。(2)標記:在與瘤體標記點外緣5 mm位置通過D650刀予以標記,主要標記以瘤體為中心呈點狀環繞。(3)注射:取腎上腺素、亞甲藍與生理鹽水進行混合,將其注射于標記點外緣黏膜下,以充分隆起病變部位。(4)切開:與標記點相距5 mm位置通過D650刀進行環切。(5)剝離:用IT刀、三角刀或COOK刀對病變部位予以逐步剝離,直至完整剝離瘤體。(6)將鈦夾置入其中以封閉創面。同時對創面穿孔、出血等癥狀予以檢查,創面處理好后,將腔內空氣抽盡,退出內鏡,并對腹部體征和肺部體征進行檢查。
1.3 觀察指標
對所選患者各部位病理類型進行分析,同時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率、術中穿孔率、完整切除率、住院時間等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90例患者的病理結果
9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中包括食道黏膜下腫物患者26例、賁門黏膜下腫物患者22例、胃黏膜下(胃底、胃體、胃竇)腫物患者42例,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率、術中穿孔率低于參照組,完整切除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由于超聲內鏡所用探頭屬于高頻探頭,可以對消化道管壁各層結構進行區分,按照由內至外的順序為淺層、深層、下層、固有肌層、外膜層或漿膜層,這對多數黏膜下腫瘤患者,不僅具備良好定性診斷價值,同時也具備良好定位診斷價值[1]。可以通過內鏡將消化道SMT安全徹底的切除。為盡量避免電凝切除術中出現穿孔、出血等多種并發癥,同時降低尼龍繩以及橡皮圈兩種套扎方式的劣勢,筆者采取兩種套扎方式聯合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進行挖除治療[2]。endprint
在本次研究中,據病理結果分析,平滑肌瘤是食道部位黏膜下主要腫物;間質瘤與平滑肌瘤在賁門部胃黏膜下腫瘤中各占一半;間質瘤是胃內黏膜下主要腫瘤。研究組有2例患者出現術中出血癥狀,均在內鏡下通過鈦夾及氬離子凝固術進行止血且取得成功。本次研究通過尼龍繩或橡皮圈進行套扎,結扎瘤體中央供血動脈,可降低出血概率[3-4]。由于單獨ESE治療對手術醫師技術要求比較高,因此在并發癥方面的發生率也相對較高。在本次研究中,單獨ESE治療穿孔發生率為12.5%,而研究組為2.0%。由此可見,相比于單獨ESE治療,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的安全性更高。研究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為(31±15)min,而參照組的平均手術時間為(50±18)min;研究組平均住院時間(6.0±2.4)d,而參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為(7.5±2.8)d。從瘤體完整切除率上來看,應用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的患者完整切除率高達100%,而單獨應用ESE治療的患者完整切除率僅為92.5%。由此可見,相比于單獨ESE治療,針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中應用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的有效性更高[5-10]。
相比于單獨ESE治療,不管是在有效性上,還是在安全性上,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的優勢更加明顯,因此,該治療方案可以作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直徑在2 cm以下患者的臨床首選診療方式[11-15]。
綜上所述,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患者中應用內鏡下套扎聯合ESE治療的效果良好,且具有一定安全性,相比于單獨ESE治療的效果更佳,具有顯著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劉艷萍,陳宏輝,李國慶,等.超聲內鏡及內鏡微創治療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應用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5,22(11):1602-1605.
[2]常琳琳,張開光,張明黎,等.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診治和隨訪[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24(5):765-774.
[3]趙春玉,黃留業.胃固有肌層間質瘤消化內鏡下微創治療與腹腔鏡治療的比較分析[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5,9(4):13-15.
[4]劉敏,倪倩雯,黃超,等.內鏡超聲對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診治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14,20(10):1023-1028.
[5]沈珊珊,凌亭生.內鏡下治療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426例的臨床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4,8(6):503-507.
[6]郭花,盛劍秋,王海紅,等.消化道黏膜下腫物的內鏡下診斷及治療[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9):872-876.
[7]趙巖,李聞.48例經內鏡治療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變的臨床病理分析[J].海南醫學,2013,24(10):1538-1540.
[8]吳明,馬升高,胡祥鵬,等.內鏡下套扎治療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C]//浙江省消化病學術大會[A].2009.
[9]池煜,王敏,范志寧,等.內鏡下尼龍繩套扎聯合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隆起性病變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5):57-59.
[10]張海芳,石婷娟,衛星,等.內鏡下套扎聯合剝離治療上消化道固有肌層黏膜下腫瘤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3,36(34):70-71.
[11]杜觀祥,王敏,王翔,等.內鏡下尼龍繩套扎聯合高頻電凝切治療胃腸道隆起性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8,25(6):25-28.
[12]崔毅,徐顯林,何瑤,等.內鏡下套扎治療胃腸道隆起性病變(附67例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5,11(2):130-132.
[13]徐顯林,崔毅,何瑤,等.內鏡下尼龍繩套扎治療消化道隆起性病變-附49例報告[J].新醫學,2005,36(1):15-17.
[14]梁文京,符應田,黎燕鋒,等.內鏡下套扎聯合藥物注射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12):2017-2019.
[15]汪嶸,原麗莉,劉變英.內鏡下套扎電切聯合治療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J].中華腹部疾病雜志,2004,9(5):326.
(收稿日期:2017-06-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