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楨楨 趙偉
【摘要】 目的:探討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9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8例。觀察組予以經皮椎弓根螺釘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后路開放性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視覺模擬評分(VAS)、后凸Cobb角情況及椎體前緣高度比,并觀察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VAS評分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手術后的Cobb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比均較手術前有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兩組間術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發生明顯并發癥。結論: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創傷小、恢復快,安全有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 經皮椎弓根螺釘; 脊柱胸腰段骨折; 微創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8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8-0152-03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創傷類型,胸腰段多指胸11椎體(T11)至腰2椎體節段(L2)的脊柱,因其作為腰椎與胸椎的轉換點,活動度較大,最易受損,故50%以上的脊柱骨折發生于胸腰段處[1]。脊柱胸腰段骨折多因外部壓力所致,破壞椎體前柱和中柱,繼發壓迫損傷脊髓神經,嚴重者可造成脊髓神經永久性損傷。目前,手術是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最有效方式,臨床上多使用采用經后路切開復位椎弓根釘內固定手術,但該方法組織創傷大、失血多、恢復慢,遠期治療效果并不理想[2-4]。隨著近年來微創技術的進步發展,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進一步探討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9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別采用經皮椎弓根螺釘手術和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7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CT、X片檢查確診為脊柱胸腰段骨折;(2)單節段椎體骨折;(3)無神經癥狀;(4)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多節段椎體損傷;(2)合并嚴重骨質疏松、糖尿病患者;(3)結核及惡性腫瘤、精神疾病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各48例。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19~54歲,平均(42.14±2.34)歲,其中骨折節段T116例,T1214例,L113例,L215例;對照組男30例,女18例,年齡22~55歲,平均(43.14±3.91)歲,其中骨折節段T119例,T1212例,L119例,L2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全身麻醉,取俯臥位,在胸部及髖部下放置軟墊,觀察組用C臂機透視定位,克氏針標記病椎及上下椎的椎弓根投影點,在投影點外緣分別作4個長1.5 cm縱形切口,置入穿刺針,沿椎弓根將導針行進至椎體前1/3處,沿導針逐級擴開入路通道,攻絲后置入椎弓根螺釘一枚。同法操作,分別在其他3個椎弓根中置入椎弓根螺釘。安裝長度適中的連接桿,行椎間撐開,使骨折復位,然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后路正中切開暴露,使用電刀分離傷椎周圍肌肉,建立入路通道,置入椎弓根螺釘,安裝連接桿,椎間撐開,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傷口。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以及視覺模擬評分(VAS);(2)經影像學檢查,測定Cobb角度變化,計算傷椎前緣高度比;(3)術后并發癥情況。其中VAS評分,分值為0~10分,分值越大,疼痛感越強烈;椎體前緣高度比=(傷椎上椎體前緣高度+下椎體前緣高度)/2×100%。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VA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Cobb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比情況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Cobb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Cobb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比均較手術前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兩組間術后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術后并發癥情況
兩組患者手術后均未發現排斥反應、感染、螺釘松動或斷裂等并發癥。
3 討論
隨著社會工業化和老齡化的發展,各種骨折發生率不斷增加,尤其是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明顯增加。脊柱胸腰段骨折多由于直接或間接暴力造成的,該段位出現骨折后,容易破壞椎體穩定結構,甚至壓迫馬尾或脊髓神經[5-6],危害性大,如若不及時治療,會有出現癱瘓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恢復正常脊柱序列、穩定椎體結構、減輕其對脊髓神經的壓迫是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關鍵。手術是治療該病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方案,目前,多以脊柱后路開放性手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但該方法需廣泛剝離肌肉,手術創面大,存在術中出血量大、術后疼痛感明顯等缺點[7]。傳統的手術入路,會廣泛剝離骨膜下多裂肌,而多裂肌供血主要來源于椎體節段血管分支,神經支配來源于脊柱神經根后支-背內側支,如手術中大面積剝離多裂肌,則極易使得多裂肌供血及支配神經受到損傷,造成肌肉萎縮和纖維化;另外,手術中長時間拉扯多裂肌會影響正常供血,繼發缺血性變形壞死,嚴重影響機體功能。同時,手術中大面積暴露神經,極易受損,增加術后腰背部疼痛不適、僵硬的發生[8-9]。endprint
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經皮椎弓根螺釘技術在脊柱外科領域應用日益廣泛[10]。經皮椎弓根螺釘技術原理是在椎弓根內部和傷椎及其上下椎體擰入螺釘,建立支點,進而縱向撐開傷椎及其相鄰椎體,實現骨折復位。該術式先做切口,再放置導針,較傳統開放性手術的盲目穿刺,使損傷大幅度減少,且透視次數少,可減少對醫護人員的輻射傷害;由于該術式無需大面積剝離、牽扯多裂肌,可避免多裂肌的供血中斷、缺血性變形壞死;且該術式不會損傷脊神經后支和脊柱節段靜脈后支,可大幅度減輕術后腰背部疼痛感,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勢[11-12]。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取經皮椎弓根螺釘手術治療后,觀察組在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VAS評分指標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Cobb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比方面,兩組手術后均較手術前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兩組間術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均未發生明顯并發癥,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采用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竇慶寅,仰明莉,謝曉萍.經皮椎弓根釘治療胸腰段骨折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0):95-98.
[2]劉春紅,嚴政,張小海,等.經皮椎弓根螺釘和開放手術治療胸腰段骨折早期療效比較[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7,36(1):64-67.
[3]李曉冬,王素偉,陰洪,等.經皮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胸腰段A3型骨折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6,34(4):444-449.
[4]張強,李瑞龍,楊劉柱,等.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修復單節段胸腰椎骨折:活動度改善12個月隨訪[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9):1242-1248.
[5]劉巖,吳立君,宋正鑫,等.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5,14(1):17-20.
[6]武繼偉,王暉,葛志強,等.經皮椎弓根螺釘微創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研究[J].創傷外科雜志,2015,17(4):293-296.
[7]張振云,丁江平,李宗健.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及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段脊椎骨折[J].醫療衛生裝備,2016,37(7):90-92.
[8]孫國良,丁光仁,孫宇航,等.不同方式置入椎弓根螺釘治療胸腰段骨折的臨床療效與生物相容性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7,16(11):1130-1133.
[9]梁國鈞,袁波,潘山,等.胸腰段骨折早期手術及延期手術的比較[J].脊柱外科雜志,2015,13(3):145-148.
[10]劉昌余.后路小切口微創椎弓根螺釘治療55例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療效觀察[J].頸腰痛雜志,2017,38(2):192-193.
[11]江向明,劉文國.經皮椎弓根螺釘治療單節段不穩定胸腰椎骨折[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7,36(1):1710-1712.
[12]康照利.后路小切口微創椎弓根螺釘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5,18(5):536-538.
(收稿日期:2017-07-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