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經濟類課程存在內容相互交叉重復的現象,整合課程體系,推行項目教學很有必要。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工程造價專業經濟類課程進行的全方位整合式改革創新,實施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對于培養工程造價專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具有實際的應用意義。
關鍵詞:崗位工作流程;課程整合;項目教學
作者簡介:高琴(1971-),女,江西進賢人,江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經濟與工程管理。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工程經濟類課程整合創新性研究”(編號:JXJG-12-42-6),主持人:高琴。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23-0066-04
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如何彰顯高職教育的特點,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這是高職教育必須面對的課題。江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針對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經濟類課程現狀,對該課程體系基于企業崗位工作流程,遵循項目導向原理進行了改革探索,在教學過程中實施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有效地改變了工程經濟類課程面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力地促進了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課程教學改革的起因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造就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這種人才培養的要求注重高職院校的教學與企業崗位的適應性,盡可能做到學業與就業的有機對接。但是,由于我國高職院校興辦時間較短,在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材選用、教學方法等方面尚未建構起科學的成熟的體系。因此,不少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沿襲普通高校的模式,這種專業教學模式往往出現各種矛盾,難以達到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
我院工程造價專業教學便集中反映出了諸種矛盾現象:第一,工程造價專業設置了多門經濟類課程,如基礎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工程項目管理、建筑經濟學、工程技術經濟等,各門課程內容之間存在相互交叉重復的情況,導致既耗時,又讓學生產生厭倦。第二,多門經濟類課程教材一般是選用普通高校使用的教材,這些以知識體系建構的教學內容,學科本位思想占主導地位,偏重理論知識少實踐訓練,教學與崗位工作實際需要脫節,與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不相適應,學生入職難以直接承擔崗位工作任務。第三,目前,我院三年學制實行“2+0.5+0.5”的培養模式,即前兩年完成所有理論課的學習,最后一年前半年進行綜合課程實訓,后半年頂崗實習。在有限時間內要完成這么多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學習,教學只能浮光掠影,顯然適應不了現實崗位工作。但只選擇開設其中一兩門課程,又覆蓋不了專業所涉知識面,不能滿足專業培養的需要。第四,高職學生文化底蘊與本科學生有差距,但智商不差,且多活潑好動,對職業發展懷有憧憬,對課堂上教師繁瑣的理論講授和沉悶的課堂氣氛,不少學生聽得不耐煩,于是說話、玩手機甚至昏昏欲睡。教師用心良苦,學生并不領情,教師無成就感,學生收效甚微。
鑒于以上狀況,要實現造就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創新已勢在必然。因此,我院依據教育部指導高職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從高職教育的特點岀發,按照理論知識適度夠用、突出實踐教學的原則,對工程造價專業工程經濟類課程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整合式改革。
二、課程的整合式改革創新特點
高職教育的課程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和重要支撐,高職教育要建立起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課程體系,并不能只是對原有課程體系作簡單的裁剪拼湊,而必須是基于崗位工作流程對專業課程內容進行重構整合,它既要符合專業教學的規律又須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我院對工程造價專業經濟類課程整合改革,便打破了既定思維模式,大膽除舊革新,整合后的課程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構建了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價值體系
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業定向性和業務規格的技術應用性,決定了課程體系必須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實踐為主體,以能力為核心的思想。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應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打破學科界線,加大實訓課程的比例,適應高職教育培養模式。因此,我院將《建筑經濟學》《基礎會計》《管理學原理》等課程整合為一門《建筑經濟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能進行建筑企業資產管理和經營管理核心職業能力。將《財務管理學》《工程經濟學》等兩門課程整合為《建筑工程經濟》課程,主要培養建筑工程經濟評價的核心職業能力。這樣,工程造價專業工程經濟類課程由五門整合為兩門,形成了新的課程結構。新課程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減少了理論知識繁紛復雜的重疊,突出了專業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周期內,掌握必備的工程經濟類知識與職業技術技能。
(二)課程內容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滿足企業和學生職業發展需要
企業需求是高職課程改革的依據,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是高職課程改革的核心。在工程造價專業工程經濟類課程整合改革中我院力求適應經濟社會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新發展、新需求,對準企業崗位工作流程,將知識點與職業技能訓練對應匹配,同時把企業、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納入了教學內容,追求以學生為本,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和專門技術能力,有益于學生就業創業與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效果。
(三)課程內容結構以模塊化為依托,理論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
模塊化指將對實現專業能力有作用的課程知識和技能訓練分解成若干個以一定邏輯形式組成的以“夠用、實踐”為主體的項目教學單元,并據此開展教學活動。《建筑經濟基礎》和《建筑工程經濟》新課程改革的著力點在于以解決崗位工作實際問題為中心,強調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工作崗位對接,增強學生的技術技能對職業的適應性。因此,依據企業崗位流程,遵循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原理,將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組成若干個教學項目模塊,每個教學項目又以技能點為層次設計成具有遞進層次的若干個教學任務,每個教學任務將知識教學與實訓教學融為一體。這樣以來,每個項目的教學內容既適合學生學習進程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又有利于學生由局部到全面掌握課程的知識學習與實施技能訓練,對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了十分有益的效果。表1是以《建筑工程經濟》為例展示教學項目模塊的設置。endprint
(四)教材建設符合行業規范,適應企業工作實際
課程改革是教學改革的基礎,教材改革是課程改革的核心。課程教材是教學的依托和憑藉,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課程改革創新的落腳點。我院在編寫《建筑經濟基礎》和《建筑工程經濟》教材時,依據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原理,以高職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職業能力作為出發點,根據項目教學要求重構整合課程體系。全冊課程教材摒棄了以知識為體系的章節體例,依據企業崗位工作流程分解成一個個項目學習模塊,項目模塊轄若干個工作任務,保證了全部教學過程緊密與職業崗位對接。教材編寫還借鑒了造價員資格考試培訓教材,同時參考了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定的“全國注冊造價師”“全國一級建造師”培訓教材。教材的整合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工程經濟類知識,以便更快地轉變工作崗位角色,為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課程改革的教學實施
我院在對工程造價專業工程經濟類課程體系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整合式改革的同時,對新課程的教學方法也實行改革,堅持依托新課程實施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高職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高職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它打破了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體的教學形態,注重理實一體,突出技能訓練,學生在教師引領下,根據每個項目教學單元中的一個個具體工作任務,進行主動學習、實訓,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培養岀實際工作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推行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要求任課教師要遵循三個原則
1.項目教學目的性原則。以技能點為基礎的跨課程知識重新構建和整合,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標志和核心。項目教學的目的在于用較短的時間盡可能多的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項目教學設計的立足點必須落實于技能訓練點。
2.教學實踐可操作性原則。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已有文化程度、認知水平,個體之間學習差異,教師必須精準把握課程內容,對每個項目的教學任務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案,創設有利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對學生因材施教。教師可以運用組織討論、答辯、案例教學、情景教學、仿真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協作能力以及進行會計核算、工程評價、成本管理、合同擬定等項目運作的職業能力。
3.技能應用性原則。課程整合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以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教學的終極目的必須是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和入職后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在教學實踐中對實施項目教學著重采取四項措施
1.構建項目教學平臺。依托學院工程經濟實訓中心和工程招投標實訓中心,作為項目教學的主要場所;依托校企合作單位的大型工程項目,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實訓場所,將部分綜合性項目教學內容轉移到了工作現場,將教學任務和工作任務進行無縫對接。
2.成立項目教學團隊。任課教師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對兩門新課程進行集體備課,團結協作開展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師根據《建筑經濟基礎》《建筑工程經濟》的整合教材,引導學生熟悉課程項目的內容和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教學項目和各個教學任務之間的內在關系及邏輯結構,并使學生明確通過項目化教材的學習做好項目學習的相關準備,并調動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引領下積極主動熱情地參與項目教學之中,以保證“教學做”一體化落地、開花、結果。
3.采取分組學習方式。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水平以及個體之間學習能力的差異進行分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各小組學生可以按照自身的能力和優勢選擇適合自己小組的學習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動腦動手、大膽探索、互助合作,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繁忙狀態,課堂氣氛活而不亂,玩手機、睡覺現象杳無蹤跡。對每項學習任務,要求每個學習小組要制作PPT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進行小組答辯,讓學生將完成任務過程中的經驗進行交流,并對每項技能開展操作競賽。每個小組的學生通過發揮自身的學習優勢,在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開展相互交流,實現優勢互補逐步擺脫了對教師的依賴,形成獨自的職業技能,同時提高了與人協作的能力。
4.突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評價標準。對新課程學習的評價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需堅持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評價原則。每個教學任務結束,教師都要提供以具體技能點達標為標準的評價方案,進行學生自我評價、組內評價和組間評價,教師再結合學生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總體評價。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全體學生耳濡目染各有所獲,通過每個教學項目和教學任務的學與練,學生學得扎扎實實,職業技能不斷得到提高。
工程造價專業經濟類課程整合式改革實施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是師生合作共同完成的教學改革工程。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是一種鮮活、高效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工程造價專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具有實際的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萍,劉國忠.“電路原理”、“信號與系統”和“自動控制原理”課程的整合與優化[J].光學技術,2007(33):243-245.
[2]Michael T .French, Michael Drummond. A research agenda for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ubstance abuse services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J]. 2005.
[3]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時紅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