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圖書館館藏知識的載體經歷了簡帛、紙質和數字媒體階段,各個載體的不同特征和功能直接影響著圖書館的生存與發展,同時影響著社會職業教育的發展。探尋新時期的圖書館發展,必須從載體入手,開拓創新,以適應社會需要的發展。
關鍵詞:文獻載體形態;簡帛;紙質;電子數字
作者簡介:劉春華(1964-),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期刊傳統閱讀與現代閱讀比較、讀者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23-0093-04
人類的進步與發展本質上就是知識的進步與發展,知識的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就是知識載體的進步與發展,其中圖書館館藏閱讀文獻作為一種重要的知識載體,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知識的載體形態很多,人、事物、物體等都承載著知識進步與發展的重任。但作為圖書館館藏文獻對知識的承載形態有著特殊的要求。首先是時空要求,載體必須滿足時間上能夠相對“永久”,空間上必須相對固定;其次在相對“固定”形態下又必須流動,可以從一處流到另一處;第三,必須滿足人類職業(生存發展的具體表現形式)的需求,即知識有用性和可用性,主要表現在職業技術的傳承、教育的需求上。
一、圖書館館藏文獻的歷史形態及特征
從考古研究知道,最古老的有形知識載體就是遠古人的結繩記事。遠古人類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把需要記住、傳遞的事情(知識)通過結繩方式來進行記錄、保存,并通過保存結繩物體(即知識載體的圖書館館藏)來進行技能、事物的傳遞、教育、培訓,可以說,這就是圖書館及其館藏的最早期形態。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字作為知識的載體成為人類知識進步的決定性一步,奠定了人類進步發展的關鍵基礎。然而,文字本身仍然需要載體才可能滿足“永久”、“固定”、“流動”的基本條件,才可能進入圖書館,才可能達到人類生產生活的職業傳承、教育的目標。甲骨、金銘、竹簡、絹帛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承載方式。
(一)甲骨載體形態及特征
殷商時代的甲骨是現今所發現的具有真正起到館藏功能的知識載體的最早最完整的形態。它已具備了圖書館館藏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符合、適應了人類生產、生活的勞動的需要,也滿足了當時社會分工的管理、技能傳遞、培訓、傳承的需要。考古學上關于甲骨的成“庫”成“堆”發現,就是知識技能傳成、學習、閱讀館藏等活動和功能的證明。
甲骨載體形態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第一是館藏功能的重點在保存,而不是閱讀學習,因此,發展十分緩慢,形態單一,功能簡單,與社會發展的知識要求聯系單一;第二是圖書館“讀者”是帝王、官府、極少數學者,主要用于國家的治理、決策等行業;第三是載體的管理實行了專業化、職業化,并形成了與社會職業(主要是卜筮職業)的主要關聯。
(二)簡、帛載體形態及特征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簡、帛進入圖書館知識載體行列。由于這種載體的可生產性,使得社會知識的傳播得到快速發展,圖書館館藏也隨之得到大力發展。書為官府壟斷的情況發生了重大改變,由官府掌控的圖書館典籍、文獻擴散到社會各個階層,并被社會各個階層、行業運用和改進。
簡、帛載體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一是這一時期的載體形態主要特征在于載體的可生產性。從當今考古成果可以看出,簡作為一種載體,在當時可分為木簡、竹簡、石片簡和金屬簡,這就為社會大生產化提供了可能,也就為知識社會化提供了可能。二是圖書館館藏開始豐富化。這一時期的館藏在形態上已不再是單一的甲骨,簡、帛等多種形態的知識載體同時出現在館藏中。同時,館藏還形成了“類”、“冊”、“卷”、“車”等圖書專用單位和詞匯,體現了圖書館館藏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科學性的館藏形態的管理方法。三是其內容也不再是簡單治國的決策卜筮。從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一時期的知識門類以是非常豐富的,政論、卜筮、文學、天文、地理、醫學等等都出現在館藏中了。當然,簡、帛并不是十分理想的載體,制作的難度、書寫的難度、容量與自身重量體積的不對稱,都限制了這些載體的發展。
二、圖書館館藏形態的主體形態及特征
紙張的發明與運用,開啟了圖書館館藏文獻的大發展時代,并使書籍逐漸成為圖書館館藏文獻的主要形態。從蔡倫造紙后,近2000多年的時間里,紙質書籍作為知識載體形態一直占居著最主要的地位。
(一)館藏紙質載體形態
紙張的出現,為知識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載體形態。由于對紙張的特性認識的逐漸深入,這種更加靈活、廉價、可大規模社會化生產的書寫載體形態也逐漸被引入到知識載體的行列,并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取代簡帛而成為圖書館館藏載體的主要形態,占據了兩千年之久,直到近期,才受到電子書的挑戰。
紙質載體形態的特征,一是載體形態的容量提高。以往的知識載體作為館藏其容量都非常有限,基本都是載體形式體過大,而所載內容較少,不利于存儲。紙張形態的利用,基本克服了這一缺陷,其容量相較前者成幾何級增長。學者、運用之人出門再也不需帶書“三車”了。二是載體形態的流通性。由于圖書館功能的逐漸社會化,館藏圖書的流動性變得十分重要。紙張的易流動性就顯得非常適用知識的承載。在經過相當長的探索使用后,最終對館藏載體產生直接的影響,形成書籍數量的大范圍的大量增長和流通速度的增快。三是紙質載體的形成,使書籍的寫作和閱讀變得容易,從而使書籍作為知識的載體傳播能力大為擴展,社會和各個階層通過書籍學習技術、技能、知識就變得相當方便,各行各業的經驗總結與傳承也變得非常容易。這樣,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四是館藏成為促進知識流通、傳承技能、信息的重要節點。紙張成為載體后,其易造、易用、價廉的特征,使社會各個階層都可以運用、擁有、交流這一載體,因此書籍流通的數量和知識的交流、融合也成為一種便捷。五是載體形態功能的擴張促進了圖書館館藏功能的擴張。無論是書籍的管理模式、流傳方式、閱讀形式、教育功能等都形成了新的階段,使社會各階層、自然人都可以運用書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發揮它們的功能,并向社會所有要素開發了即用、利用接口、平臺。endprint
(三)電子載體形態
信息技術帶來了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人類歷史上還從沒有任何一種工具引起社會每一個因子發生如此快速、劇烈的變化。圖書館館藏載體同樣受到影響。隨著電子技術的出現,電子書籍正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標志著圖書館館藏載體形態革命性變化的到來。這一載體形態的變化,開啟了一個知識新時代的到來。知識獲得途徑、方式、運用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基本方向性的,其影響將是時代性的。
1.載體形態的變化。傳統書籍是以文字作為符號來記載知識的。電子載體是以“數據”方式來記載知識的。從一定的角度上說它是一種看不見的“符號”。圖書館館藏僅僅是館藏了它的載體,甚至于僅僅館藏了它的一個位置信息,其載體的知識內容則需要用另外的載體工具來查看、來識別、來讀取,來學習、來運用。
2.電子載體特征。全方位載體館藏。電子載體的形態,不僅已具備了存儲傳統存儲的“字”知識,而且可以存儲傳統存儲沒有得聲音、圖像、活動影像等等知識載體,表現出“全方位”的特性。時空的可選擇性。圖書館館藏的新載體,打破了傳統圖書館載體對“時間”“空間”這一基本要素的限制,使讀者一方面在讀書學習的時空上可以自由選擇;另一方面,對載體的知識內容的時空上也可以進行自主選擇。載體知識傳播方式的流動性、多樣性、可學性、參與性。這一特征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在一些方面、方法知識傳播中,受學者不知道教師誰,不接觸知識傳授的直接載體而能獲得所需知識、技能和需要。甚至于直接參與不相識的同業者的學習、總結交流、討論和技術、技巧的傳授學習、模擬等。載體館藏的管理簡單化、容量巨量化、讀者現場學習非必須化。新載體的出現,使得圖書館的館藏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館藏量大了,存儲空間小了,知識載體分類管理使用便捷更好了,管理者的工作量更輕了,知識載體多了,讀者少了。圖書館館藏僅僅只是流動學習方式的一個節點,讀者完全可以不到圖書館接觸載體而同樣可以學到相同的東西和內容。
新載體正在改變著圖書館館藏的功能。圖書館館藏由原來主要提供知識內容的學習,變為主要為學習者提供學習的信息服務,從原來的學習的主要舞臺、場所,變成了為學習者提供服務的平臺。
三、圖書館館藏載體形態對圖書館發展的影響
從已知的圖書館發展歷史,可以看到,圖書館館藏載體對圖書館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影響。
(一)遠古載體的影響
遠古部落時代的結繩式知識、技能的保存和傳遞,或是其它我們未知的保存和傳遞載體,雖能具備圖書館的基本簡單功能,但其發展和擴展的難度是難以克服的。
(二)甲骨、簡、帛載體的影響
甲骨、簡與帛的引入,極大地促進了圖書館館藏的發展。從現代考古發現可知,甲骨是殷商周時期的文字載體,記錄著國家、帝王、官吏等決策國事、生產、天文、地理等重大社會、自然事件,客觀上形成了知識的積累、查詢、保存、利用、教育的功能作用。考古學上發現的甲骨文的“堆”、“窖”、“庫”應為當時已具備一定功能的圖書館。這得益于甲骨的載體的形成與發展。簡與帛相對于甲骨或更早期的其它載體,具有可以社會化生產、利用。這一重要的進步,使得知識載體可以充分地發展、擴張。對圖書館的實際影響就是規模、范圍、服務可以擴展、延伸,保存更方便,更持久。簡與帛的書寫、傳遞、保存、流動特性使圖書館的完全形成并發展成為可能。
(三)紙質載體的影響
紙質載體的定型,形成了我們真正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圖書館的基本功能得到基本實現。從此,圖書館知識載體形態沒有重大變化,直到電子載體的出現。紙質載體的形成,使圖書館由官方的文書館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的知識型圖書館。知識的學習、教授、傳遞功能成為圖書館的主要功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知識、技能、技巧、經驗的學習、傳播。
紙質載體的形成,形成了一種文化氛圍,形成了一種書籍文化,形成了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正如王蒙所說的,讀書是不能替代的,不能用手機和電子書替代那樣。紙質的書,它是一種思想,具備思想的魅力、安寧、專注和一貫,從這意義上說,圖書館是思想的源泉,而思想則是圖書館的生命。當然,圖書館的紙質載體,由于數千年的傳承,它還成為一種文化情結。它影響了無數的人、無數的學者、無數的思維、無數的生活、無數的生存。比比皆是的只讀書不求甚解,成為紙質載體時代的一道重要風景線。它影響了我們的社會。紙質載體的其它影響也非常多,比如,紙質載體的圖書館已成為圖書館的標準典范,非此,在很多人看來,就不像圖書館,不是圖書館。
四、圖書館館藏載體形態對圖書職業教育的影響
雖然沒有考古證據和文獻資料來證明遠古圖書館的形成和知識、技能等職業教育有直接的關聯,但是,已知的史料還是顯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一)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者的學習和傳習
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應是因各職業的需要而進行的,打獵的多少、地點及打獵人,漁魚的多少、地點及漁魚人,采果的多少、地點及采果人等等都是結繩所需記載的內容。時間長了,這些內容也就需要保存而成為保存內容。為了取得更多的勞動成果,人們需要研究、學習以前的成果的取得情況,這就是圖書館職業教育功能的原始雛形。
(二)甲骨卜筮的學習和傳習
甲骨卜筮在那個時代是一個職業,一個時間內是專職為帝王、官府作決策的。其卜筮的成果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直接成為原始圖書館的館藏文獻和資料了。這種館藏,它直接為卜筮職業者服務,其中自然包括研究、學習和卜筮技能的傳習。
(三)簡、帛載體時期的職業教育
簡、帛載體的形成,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形成。毫無爭議的孔子教育就是這一時期的職業教育已經形成的最好事例。其教育的重要項目之一就是官員職業教育,如何治國、如何管吏、如何樹立形象都是他的重要教育內容和目標。此外,諸子百家如管子的職業教育涉及的社會職業之多、教育之精準也是頗有成就的,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endprint
(四)紙質載體時期的職業教育
由于紙質載體的巨大優勢,加之社會發展、進步的加速,圖書館對社會發展的促進更加明顯、更加有效、更加直接。一方面表現在社會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體現在社會職業教育的推進和擴展。以卜筮職業的經典書籍《易經》為例,孔子之前,《易經》作為卜筮之書,已在當時社會形成廣泛的職業性行為。到了孔子修《易》,把這一書引述到官員治國這一行業,成為官員職業培訓之經。到漢代,紙質載體形成之后,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易》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學科,逐漸普及到多種職業的教育。它主要是從天文觀測、地理運用、治國行為準則、卜筮等角度對社會的廣泛行為進行職業作為。進到現在,《易》已成為很多職業培訓的必修課。近現代的職業教育與圖書館的淵源關系和影響,已是有目共睹的,很多學者已進行了很好的研究、總結,這里就不再累述。
(五)圖書館館藏載體的展望
圖書館館藏載體從結繩到甲骨、簡、帛、紙的演變,經歷了數千年的過程。每一種載體對當時的社會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進入二十世紀中后期,圖書館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這一機遇和挑戰和歷史上其它幾次一樣,是圖書館館藏載體引起的。這就是電子數字正在成為知識學習的載體。
1.新載體的機遇。新載體具有以往載體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對于學習、傳授、培訓有著獨到的特點和功能。新載體將知識不受時空限制地迅速傳播到任何一個需要的地點。新載體將任何需要的信息(包含傳統知識)變為隨手可得的東西。
2.新載體的挑戰。僅僅就是上面所說的這樣二個“將”,使它和歷次變革不一樣,它對圖書館的沖擊是巨大的,難以預測的。現在可預見的是:圖書館的固定形式(地點)受到巨大沖擊。新的載體,有可能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固體圖書館;讀者集中化會受到沖擊。新載體的便捷性使讀者不需要到具體的圖書館學習;知識的學習方式會受到沖擊。新載體提供了全新的效果更好的學習方式;知識的普及方式的多樣化,可能會沖擊到圖書館知識學習的第二課堂的地位。
3.圖書館載體變化的應對直接影響到傳統圖書館的前途。電子技術的發展僅僅是起步,它自身還在不斷的進步。這種還未定型的技術,對于圖書館載體來說,意味著今后可能還會出現更先進的載體代替現在的電子數字技術,圖書館載體可利用的形態更多、可選擇性更強,這也就給圖書館應對載體變化提供了機遇。面臨挑戰,如何抓住這一機遇,展開有效應對,是圖書館新時期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3]潘吉星.中國科學技術史造紙與印刷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49-58.
[4]甲骨文研究資料匯編[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5]李朝先.中國圖書館史[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2.
[6]謝灼華.中國圖書史與中國圖書館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7]陳海東.中國圖書館歷史探源[J].情報科學,2002(8):875-877.
[8]王蒙.文化被消費但讀書不能被代替[EB/OL].http://www.sun0769.com/subject/2012/2012tsgnh.
[9]易中天稱電子書無法替代紙閱讀[EB/P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6-05/3091141.shtml.
責任編輯 秦紅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