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蔚
摘要:學前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心理發展上的一個質的飛躍,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隨著角色的變化,往往會出現環境適應不良、學習技能欠缺、身心健康欠佳、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從而影響小學生的心理正常發展。本文試通過對小學生入學適應問題的原因分析與幼小銜接的對策探究,從不同側面提高小學生入學的適應性。
關鍵詞:小學生;入學適應性;幼小銜接;對策
學齡兒童進入小學后,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因環境的陌生而感到不安、孤獨、焦慮,嚴重的還會呈現軀體化現象,如:一上學便頭疼、惡心、尿頻。這種狀態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質量。研究小學入學適應性問題,旨在引起幼兒園、家長和低年級教師對小學生入學適應的足夠重視,創造條件讓孩子走進小學校園之始,能盡快接受新環境,融入新群體,為學校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一、小學生入學適應性的內涵
適應性是指“個體在社會組織系統、群體或文化經濟因素的變化中,其生存功能、發展目標相應變化的能力[1]?!痹趯m應這個概念進行界定時,國內學者大都以皮亞杰的“平衡說”作為理論基礎,認為適應“既可以是一種過程,也可以是一種狀態。有機體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作用取得與環境的平衡,這種平衡的狀態即適應狀態;個體處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動態變化過程即適應過程[2]。”
二、小學生入學適應問題的基本類型
(一)環境適應不良
對兒童來說, 由幼兒園升入小學,是兒童生活的一大轉變。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作息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多數學生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很自然地會產生孤獨、無助、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
(二)學習技能欠缺
部分兒童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會聽老師講課、沒有基本的閱讀能力、沒有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師的要求,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不會學習的學生。
(三)身心健康欠佳
部分學生在學校生活學習心理壓力大,他們又不善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時間一長,這些學生的心理困擾會軀體化,感到體力不支、精力不足、思維遲鈍等,這類學生的身心健康總體水平較低,存在著較多的心理問題。
(四)人際關系不良
由于當前的兒童中獨生子女比例較大,他們長期在家庭生活中占據中心地位,從而形成了很強的自我中心狀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入學后,很多兒童沒有謙讓、合作的意識,他們不善于與小伙伴相處,造成人際關系緊張。
三、小學生入學適應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誤區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當前很多家長的一致觀點,所以積極送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家長與孩子一道忙得不亦樂乎。但研究表明,如果學習壓力過重,幼兒的大腦會不堪重負,精神也會委靡不振,對事物缺乏興趣和好奇心。還有的學者報告,在催早熟的領域恰恰會導致較為低下的發展水平,而且會使整體的發展發生紊亂[3]。
(二)家長急功近利,兒童提前入學
部分家長認為讓孩子早上學是件好事,但在調查中發現,提前入學的孩子適應性較差的比例明顯高于正?;蛲砣雽W的兒童?!耙粋€小孩,1歲時不會走,4歲時不會騎自行車,6歲時不會在這一個房間里想象另一個房間的景象,10歲時仍不能抽象思維。但到了18歲,他就能做所有這些事情。并不是有人教會了他,而是因為他和他的神經系統演進變化了?!保℅eorge E.Vaillant語)可見,提前入學并沒有實際意義。
(一)提高家長素質,更新教育觀念
1.樹立寓教于樂的教育觀。愛因斯坦在《自述》中說:“現代的教學方法,竟然還沒有把研究問題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因為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4]?!痹诒R梭看來,孩子在3歲時就要長得像3歲的樣子。身為父母不要擾亂孩子生長的秩序,不要“干蠢事”。盧梭的思路是:“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5]?!绷硗?,不要時刻盯著孩子的考試成績,也不要用太多的興趣班擠占孩子的時間。從來沒有體驗過鳥語花香的人,從來沒有仰望過蒼穹,凝視流星劃破夜空,靜聽天籟之音的人,是不幸的。
2.培養孩子凡事自己動手的習慣和積極性。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后,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要把自食其力當做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6]。鼓勵孩子自己試著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3.重視孩子的性格養成和身體成長。“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國王更幸福?!保ㄊ灞救A語)家庭教育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腦袋,不能貶低、壓制腦袋以下的部分,不要以剝奪孩子性格和身體的成長為代價,培養所謂的神童。
(二)幼兒園教育科學化,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首先,幼兒園要嚴格按照《幼兒園指導綱要》的精神教育幼兒。其次,有意識地為大班幼兒入學做準備。比如,在大班第二學期,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意識,如通過開展比一比“我能準時到園”的活動,讓孩子逐漸形成時間觀念,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三)小學低年級教育教學個性化,提高小學入學適應性
1.教育生活化。對小學新生的教育中,盡量生活化, 教師要給新生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班集體,讓學生在和教師互動中,感受到父母的親切,在和同學的相處中,感受到小伙伴的熟悉,讓學生感受到每天上學是一件開心愉快的事情。
2.教學趣味化,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一年級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應從兒童的需求出發,探索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教學內容要符合兒童的心理,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應更富有趣味性。
五、結論
為了讓兒童的教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提高小學入學適應性是關鍵。如果我們的家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幼兒園教育科學化,小學低年級教師富有愛心和童趣,那么孩子們將會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將會開啟一個美好而充滿希望的學習新旅。
參考文獻:
[1]潘玉明,郭瑞芳.擁抱太陽[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8.
[2]成尚榮.健康童心——小學心理教育案例解讀[J].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2).
[3]劉曉東.解放兒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4]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M].許良英,范岱年,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76:44.
[5]盧梭.愛彌兒:上[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6]劉良華.家庭教育的一百個信條[J].中國德育,200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