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原
摘 要:建立在密碼學、統計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基礎之上的區塊鏈技術,將對傳統金融發生顛覆性影響。區塊鏈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可追溯的特征,使其在重塑信用形成機制、降低交易成本、彌補金融功能不足方面具有優勢,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金融基礎設施。區塊鏈不僅將對未來貨幣產生重大的革命性影響,降低銀行業,同時還會給未來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帶來很大的改變。本文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展望區塊鏈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變革影響。
關鍵詞:區塊鏈;去中心化;金融影響
一、從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談起
2017年5月12日,全球性的勒索病毒“WannaCry”,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瘋狂的傳播。它會掃描開放445文件共享端口的Windows機器,無需用戶任何操作,利用微軟445端口漏洞,以蠕蟲病毒傳播方式傳播。勒索的方式為加密重要文件,需受害者以比特幣的方式來解密文件。此次病毒事件波及了150多個國家,涵蓋了金融、能源、醫療等多行業。
此次事件使得備受矚目的比特幣(Bitcoin)再次成為了公眾的視野聚焦。那么什么是比特幣呢?比特幣的概念是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的。它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其支付系統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
此次勒索病毒事件中,比特幣憑借其匿名性和不可篡改性成為黑客索要贖金的方式。比特幣以及區塊鏈技術也因此再次進入大眾的視線。比特幣發展至今已有8年歷史,在其發展中頗有波折。由于其匿名的環境易滋生犯罪,曾一度被世界諸多國家禁止使用,這導致其價格大起大落,但隨著認可度提高,現在價格則是持續上漲,使用人數也持續增加。而作為其基礎技術的區塊鏈也被各大金融機構和國家關注,有很多組織已經開發了相關產品。英國《經濟學人》將比特幣稱為“未來經濟的驅動輪”,認為區塊鏈技術將在未來改變我們的經濟和生活。
二、區塊鏈技術及發展現狀
比特幣依賴的是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和基礎架構。區塊鏈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證券交易、物聯網、文件存儲、存在性證明、身份驗證、電子商務等領域。
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公司已經開展了一系列與區塊鏈有關的項目:如花旗銀行制作了花旗幣,已經有3條區塊鏈,并開始內測;瑞銀集團(UBS)在倫敦成立了區塊鏈金融研發實驗室,重點探索區塊鏈在支付、電子貨幣和結算模式等方面商業銀行領域的應用;巴克萊銀行則通過“巴克萊加速器”選出了三個區塊鏈相關的初創公司。也有不少國家將目光投注在區塊鏈之上:部分歐美國家,例如美國已經把加密數字貨幣作為重點項目,2016年,我國對數字貨幣問題召開了會議,行長周小川在會議上關于數字貨幣發表了意見。
在市場監督的方面,區塊鏈也大有作為,其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為有效的市場監管提供了可能,監管部門的工作難度和成本也可借此大幅降低。例如央行可發行數字貨幣,并用此支持貨幣政策執行,可將貨幣設定為在產能過剩的行業不可用,將之作為第二個政策工具。同時區塊鏈技術也減少了暗箱操作和內幕交易等事件的發生可能。
三、區塊鏈技術特點與分析
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開放性、匿名性、自治性、不可篡改的特點。目前主要分為公有區塊鏈、混合區塊鏈和私有區塊鏈三種。
1.去中心化
在傳統的交易活動中,常常會介入第三方,也就是中心化。中心化的存在,能夠將信息不對稱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系統規模不斷的擴大,在維護上所需的成本也越來越大。不同于依賴第三方信任背書的模式,去中心化則基于點對點的直接交易方式。與中心化的模式相比,流通環節少了,交易成本也少了;直接交易也減少了雙方交易信息的泄露。
2.匿名性
區塊鏈技術借助計算機算法實現了去信任化的點對點直接交易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各個節點不必公開自己的身份,而交易雙方更是通過公共地址來傳遞信息。雖然在區塊鏈上所有信息透明公開,但無相應的密匙仍舊無法得到交易雙方的信息,這極大程度地保護了用戶的隱私,有效實現了匿名性。
3.不可篡改性
區塊鏈技術之所以可以做到去信任化,便依賴于它的不可篡改性。由于系統內部交易記錄全部存儲在相應的數據區塊中,且有時間戳技術配合,即每個區塊上的記錄都被記錄在了下一個區塊上,這就導致了如果有人要修改數據,必須取得半數以上的人的認可才可以。而以比特幣為例,現如今它的總算力以超全球前500超級電腦運算總和,想要修改數據已經難于登天。
4.開放性
區塊鏈是對所有人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去公共的窗口查看區塊鏈的資料。你可以看到除了交易雙方身份以外的一切交易記錄以及相關信息。所以整個系統信息透明度極高,交易雙方獲取信息也十分快捷。
5.自治性
區塊鏈采用基于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這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都可按照已經制定的規則來自有安全地交換數據,使得對“人”的信任變為對機器的信任,任何的人為干預都無法生效。
四、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前景
隨著“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不斷深入,改變了傳統金融業務模式,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出現,使社會金融體系也發生了改變,我國直銷銀行、互聯網券商的經營模式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區塊鏈技術的運用使金融行業的信任度得到了顯著提高。
1.數字貨幣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是區塊鏈技術最為廣泛,也是最為成功的應用。數字貨幣的出現過成千上萬的形式,現如今,使用的數字貨幣種類在七百多種。數字化貨幣具有中心化的特點,具有較高的交易流通價值,并且穩定性良好,區塊鏈信用體系形成之后,數字貨幣就能夠快速的流通。
區塊鏈技術可用于簡化轉賬流程,智能合約,貸款征信。同時,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特點,未來或可構建一個世界各國都承認且價值相對穩定的數字貨幣,借此保證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降低因一種或幾種主要貨幣增加或減少發行量而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劇烈震蕩的風險,保護國際金融市場上處于弱勢的國家的利益。endprint
2.未來銀行
當前,傳統銀行體系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銀行體系依然負責支付與清算的責任,但是,傳統銀行體系在完成這些工作時,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長。在區塊鏈技術的變革下,未來的銀行很可能將對交易雙方ian的流程進行簡易化,采用的是直接付款的方式,這樣能夠實現跨境支付,即便是不同的幣種也可以進行交易,速度快,不需要手續費。在跨境支付當中,Ripple支付體系已經進入到了實驗階段,該支付體系是世界上首家國際網絡支付企業,采用了通用的全球基礎架構連接孤立的網絡,并具有針對性的為客戶提供軟件接入Ripple網絡,結算以分布式賬本方式實現,除此之外,銀行交易支付信息能夠實現隱蔽,外部不可查看到交易支付信息,自后銀行自身能夠查看到,有效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金融結算的效率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在銀行的信貸業務方面,目前銀行將主體信用信息均準確無誤的提交到央行征信系統當中,需要經過客戶的同意之后進行到征信中心下載相關資料。這樣能夠對信息起到保護的作用,避免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出現信息缺失的問題,并且使用成本較低。但是,區塊鏈技術中,能夠通過算法自行對信用信息進行記錄,并將記錄下來的信息存儲到區塊鏈系統當中,當客戶申請貸款時,銀行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客戶的相關信息,并調度區塊鏈中的信息,開展征信相關工作。
3.未來證券
區塊鏈技術以中心化的方式改變傳統的中心化為特點的金融基礎設施,使其具有科學性,首先,債券、股票等一系列的資產傳統方式,都需要在信任機構中進行登記、保管等一系列的工作,區塊技術采用新型的分布方式賬戶進行數據信息的登記、管理等,更重要的是管理的信息不得擅自更改,有效提高了市場信息的安全性。其次,只能合約功能的出現,貨幣實現了可編程化,支付上滿足了客戶的需求。例如,央行發行指定的數字貨幣時,并制定相關政策,只有滿足條件的情況下才能夠使用該貨幣支付。區塊鏈技術同樣可以應用于未來資產的證券化,分紅、證券交易不再需要中介機構的介入,極大地降低了時間人力金錢的成本,加快了處理速度并且有效杜絕暗箱操作。
4.未來保險
國際上新興了新的互聯網保險模式:互助保險,又稱之為P2P保險。它是將具有共同要求和面臨同樣風險的人組織起來,預交風險損失補償分攤金的模式。較為有名的有德國的Friendsurance、人人互保等。區塊鏈的技術將會使得P2P保險突破模式的瓶頸:在這種自愿組織中,隨著規模變大,騙保等信任問題將會是重要的成本問題。區塊鏈的自治性、不可篡改性有效地降低了信任的成本,使得大型并且值得信任的互助保險成為可能。區塊鏈技術的這個降低信任成本特點對于P2P保險模式是極為重要的。
五、結論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16年2月時提出“區塊鏈技術是一項可選擇的技術,人民銀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區塊鏈應用技術。”目前,我國的區塊鏈技術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在區塊連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但是,在我國,區塊鏈發展依然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相信在未來,我國的區塊鏈結束會被世界各國所接納。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匿名性、自治性、開放性五大特點。在未來的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中,均能起到降低信任成本,保證合約進行,減少各個相關系統的協調時間的作用,有利于增大規模、規范管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金融業發展的模式也在不斷創新,相信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創新會對未來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本文從區塊鏈的技術特點剖析,持積極的態度展望區塊鏈技術可能對于未來的金融也產生的變革影響,相信區塊鏈是當前金融業創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何廣鋒.區塊鏈技術本質以及對金融業的影響[J].清華金融評論,2016(03).
[2]林曉軒.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J].中國金融,2016(08).
[3]劉一方.區塊鏈技術拓展信用安全的無限可能性[N].上海證券報,2016-03-31.
[4]米曉文.數字貨幣對中央銀行的影響分析[J].金融會計,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