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賢+劉春榮+杜志花
摘 要: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山區縣占其國土面積62%,所以探求河北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文先分析了河北省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然后總結當前河北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推進河北省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山區縣;農業供給側;改革對策
依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進供給側改革”精神,201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明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山區縣占其國土面積62%。加快推進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打造河北省經濟發展新動能的突破口,牽動著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大局,所以探求河北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河北省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1.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山區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河北省山區縣具有多樣且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豐富的物種資源、美麗的生態環境。但山區縣農業經濟發展結構單一,自然資源科學開發利用不足,大多數靠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農業短期低效益,一直走不出困境。而塞罕壩林場的創新之路給山區縣農業結構改革和脫貧指明了方向:在綠水青山上做文章,找準定位。充分認識挖掘生態資源的重要性,改善農業供給側結構,走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擺脫貧窮,實現山區經濟持續發展。
2.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河北省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
“十三五”時期是河北省補齊短板、轉型升級的機遇期,也是脫貧摘帽的決勝期。只有山區縣脫貧實現小康,河北省的小康目標才能實現。在供給側結構改革啟動實施的機遇期,山區縣只要像平泉縣那樣撬動農業,調優結構,發展質優高效特色產品;加速轉型,提升環境質量,發展旅游休閑經濟和生態農業,以特色產業就能實現小康。
3.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大格局中,河北省的功能定位之一是“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而承擔這一功能的主要是河北省的山區縣。這些山區縣是環繞首都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其生態安全、環境安全、資源安全是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保障。所以山區縣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站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大局中謀劃發展,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好“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功能。
二、河北省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重視程度不夠,科學發展思路不清
農業發展周期長,見效慢,不容易突顯政績,當地政府以及部分村干部對農業經濟發展重視和指導不夠,帶領群眾調整農業結構的前瞻性和主動性不強。同時山區縣基層干部對當地生態環境、氣候狀況、農特產品種植、市場需求等缺乏深入調查研究,所作決策不能因地制宜,發揮本地優勢,任由農民自由決定生產,有效資源開發不足。
2.產品產業結構失衡,優質特色產品匱乏
河北山區縣一般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地上還有較大優勢的林果產品、營養價值豐富的真菌、中草藥等特色優質農產品。但缺乏統一規劃、科學管理,同時科技人才短缺,特色優質農產品結構單一,生產規模小,產量低,缺乏深加工產業鏈,造成產業產品結構失衡。
3.與二三產業融合差,農業經濟發展受阻
當前河北省山區縣產業融合發展在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融合鏈條短,附加值偏低;農業多功能挖掘不夠,休閑農業、旅游農業以觀光為主,文化傳承、人物歷史、風土鄉俗等觸及不多,高品位、多樣性、特色化不足。產業融合中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供給不足,一些電商的經營場地、倉儲用地和大規模培訓場地用地難以得到滿足。建農業產業園區融資難、融資貴。缺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農民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等。
4.機制保障不到位,農民收入增長乏力
當前人們對綠色安全無公害產品需求越來越高,但由于管理體制僵化缺位,農民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得不到控制,既污染環境,又威脅身體健康。國土、環保、消防等相關管理部門各自從自身責任出發,過分強調本部門的管理規范,發展農業新產業用地難、環評難、獲證難,致使優質農產品效益低,農民收入增長乏力。在相關支持政策中,重視生產和加工環節,忽視流通、信息等服務環節,消費引導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土地機制和人才流動機制都有待完善。
5.基礎設施不完善,綜合生產能力不高
目前山區縣許多地區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相關的農村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尤其灌溉技術裝備水平較低;道路、網絡通訊、倉儲物流設施不發達;與城鎮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銜接性不強;這些原因延緩了新產業的發展,增強了特色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同時山區縣農民運用先進設備意識和技能不足,綜合素質低也加大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本和風險。
三、河北省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
河北省山區縣應堅持新發展理念,以問題為導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加快產業融合促進農民增收,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新貢獻。
1.掌握山區實情,明確發展思路
(1)站在全局規劃發展藍圖
明確方向,規劃先行。山區縣政府部門應以“中央一號”文件為指導,根據該縣在京津冀一體化中的功能定位,深入調查研究本地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資源分布、農民科技素養、市場供需等各方面情況,因地制宜規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長遠藍圖,實施統一領導,科學布局,整體推進,精細指導,逐步落實。endprint
(2)立足本地打造山區特色
山區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要立足本地優勢,在堅持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謀求結構調整。按照河北省“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在太行山、燕山及農牧交錯區等山區縣,增加種全株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作物面積,雜糧雜豆、真菌、中草藥等功能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著力發展溝域經濟,把太行山、燕山打造成“花果山”,充分發掘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優勢,打造山區特色。
2.優化農產品結構,打響名特優品牌
(1)發展優質專用農產品
因山區縣資源豐富,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所以要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優質專用農產品。如青龍發揮了板栗資源豐富、品質上乘優勢,持續做大做強該產業,提升了板栗品質,打造了“青龍板栗”品牌效應,使其出口到日本等國家,成為青龍農民致富的有效抓手。
(2)發展特色個性農產品
山區縣要突出區域性優勢,加強品牌建設,通過品牌標識體現特色個性,讓品牌出效益,把地方土特產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打造一批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給生態蔬菜掛牌,給優質雜糧雜豆貼標簽,給林果花卉定身份,讓牛羊豬肉穿“環保衣”,使農產品綻放出山區環保異彩。平泉縣“楊杖子”紅薯、“榆樹林子”黃瓜、“金欏美”蘋果等都成為“綠色、無公害”放心品牌的代名詞,在京津價價錢賣到35元到40元,助推了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
3.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供給多功能
(1)加快發展休閑農業
山區縣可以利用“旅游+”模式深度開發豐富的農業景觀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依托原有產業資源,增加休閑觀光功能,讓游客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增加農民收入。
(2)規劃好鄉村旅游
開發鄉村游成為當今山區縣農業經濟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山區縣必須加快發展交通,讓通信設施全覆蓋,搞好宣傳,挖掘好旅游資源,科學規劃鄉村游路線。讓游客看到美景,吃到美食,呼吸到新鮮空氣,玩得開心,使其樂不思蜀。
(3)積極發展創意農業
山區縣要把農業玩出新“花樣”,不斷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將農產品與文化、藝術創意結合,使其產生更高的附加值,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一是發展景觀創意農業。山區縣可利用多彩多姿的農作物,通過設計與搭配,在較大的空間上形成美麗的景觀,使得農業的生產性、可持續性同審美性結合起來,成為生產、生態和旅游三者的有機結合體。二是發展文化創意農業。山區縣農業的服務重心轉向對大眾文化服務需求的滿足,結合單純的農業生產與農耕文化,結合農產品與文化開發,使農產品和農業生產過程賦予文化內涵和價值。
(4)大力推進康養產業
康養產業蘊含拉動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一頭連接民生福祉、一頭連接經濟社會發展,覆蓋面廣、產業鏈長,成為全民關注的新興產業。山區縣開發資源優勢滿足人們“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生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基本訴求。大力發展涵蓋養老、養生、醫療、文化、體育、旅游等諸多業態的康養產業。
4.加快與二三產業融合,推進農業提質增效
(1)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山區縣特色農產品豐富,但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要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使特色產品在原地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通過延長產業鏈,讓農特產品提質增效。青龍縣在中藥材產業方面按照“公司+藥企+合作社+農戶”模式,引導同盛醫藥、滿藥本草等企業,與康恩貝、神威等知名企業深化合作,擴大了北蒼術、黃芪、黃芩等藥品種植規模,培育同盛中藥飲片精深加工企業。
(2)加快特色農業示范園區建設
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加快山區縣特色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園區建設要遵循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綜合開發模式。園區內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研發機構、家庭農場和各類基地為一體,帶動農業產業向精深發展,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3)促進電商發展
快速發展電商是解決山區縣特色有機農產品銷售難的有效途徑。山區縣政府應全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讓商貿、供銷、郵政、電商互聯互通,加快發展從村到鎮的物流體系建設。
(4)打造特色小鎮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山區縣應積極打造一批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產業、旅游資源豐富的特色小鎮,讓小鎮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如青龍縣著力打造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的祖山風情小鎮,彰顯了美麗鄉村的韻味,吸引了大量八方來客。
5.創新機制,激發農業內生發展動力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要求是走好功能農業的綠色發展之路。綠色豐富的山區縣就要提升供給側的供給能力,政府就要用改革的辦法喚醒沉睡的資源,讓企業和農民在發展的每一個鏈條上都實現利益最大化,政府就要加速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培育壯大農業農村新動能。
(1)創新財稅金融體制
金融不活,農村難活。制約農業新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資金。山區縣政府要認真研究中央省市用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財稅政策,深入研究政策貸款支持方向,圍繞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精準扶貧等重點領域,用好資金,辦好貸款。
(2)探索農業發展用地保障
盤活土地資源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重要抓手。一是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基礎上,促進土地規模流轉,使農民變成土地流轉得租金、入股分紅得股金、園區務工得薪金、生產經營得現金的“四金農民”。二是建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成為股東,按照股權獲得保底收益,合作社實行規模經營,規范化管理,讓農民享受合作社的分紅收益,使農業獲得可持續發展。
(3)健全勞動力轉移就業體制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職業培訓體系,提升勞務競爭力。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健全跟蹤服務體系,實現用人單位、務工及其家屬“三滿意”。健全政策扶持體系,鼓勵引導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健全組織網絡體系,暢通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綠色通道”。
(4)提升精準扶貧水平
對于山區貧困縣要拓寬扶貧渠道,提升扶貧水平,尤其注重產業扶貧。對綠色農業、優質林果業、畜牧業、中藥材產業、休閑旅游業等進行提檔升級,讓優質農產品走入市場,邁向高端,帶動百姓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201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
[2]2016年和2017年河北省農業廳、農村工作辦公室《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
[3]河北省各山區縣的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4]承德政府網.2017年05月06日《為農民穩定脫貧致富續航--平泉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鑄就農業跨越提升新動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