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飛飛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 鹽城 224000)
對高校戲曲藝術教學模式創新的實踐與設想
唐飛飛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 鹽城 224000)
重視藝術教育,重視中國傳統美學觀念的教育,歷來是師范專科學校所竭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親身實踐講述注重戲曲藝術門類淮劇專業的設置,把淮劇納入全校正規化教學內容范疇所引發的藝術文化現象。并就如何剖析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提出幾點設想。
藝術教育;淮劇;學科建設
隨著教育事業改革的深入,原鹽城高等師范學校升格為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這一轉換,不僅極大地拓展了教學領地,促進了教學的多元發展態勢,而且從根本上意味著學校從此肩負著培養和培訓幼兒教師的雙重任務。
從幼兒師范基礎教育課程來看,重視藝術教育、重視中國傳統美學觀念的教育,歷來是師范專科學校所竭力弘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我在校從事淮劇戲曲音樂授課多年的切身感受而言,深知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戲曲藝術教育,必須依循專業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重的教育方向,因為高等師范教育的目標定位,旨在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藝術專業和藝術教育人才,必須施行師徒傳承與教育傳承相兼得的教學方法,因為采用這種多態的施教,可以改變目前高校在藝術教育上過于偏向技巧性傳授的單一化教學狀態,從而從多個角度來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的均衡全面發展。
回望過去的十多年,鹽城高等師范學校自鹽城魯迅藝術學校并入以來,始終堅守“高起點、外向化、創品牌、求特色”的辦學原則,注重戲曲藝術門類淮劇專業的設置,把淮劇納入全校正規化的教學內容范疇,從而以它開放的辦學姿態,舉辦了多屆定向培訓的淮劇班,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和師資力量,這種高效的辦學理念所引發出的藝術文化現象,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1.它繼承了“延安魯藝”藝術教育的革命傳統,把淮劇作為實踐文化建設的目標指向,顯然是在透過對淮劇藝術風采的展示和傳授,推崇中華戲曲的民族文化,延續百年生生不息的淮劇文脈。
2.它彰顯了地域文化的特質,將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歷史文化深度的淮劇藝術,定位在高等幼兒師范專科學校的課堂之上,無疑讓學生在接受藝術教育的同時,逐步加深對淮劇文化歷史價值、傳統價值、藝術價值的認識,進而塑造人們的自我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
3.它激發了淮劇藝術的生存活力。注重對淮劇這一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相結合進行開發,并以集中辦班的形式,固守著“戲曲進校園”使鹽城魯藝淮劇班漸成為高校的一個重要藝術品牌,造就了一批跨世紀的淮劇藝術骨干,加速了淮劇藝術高質量的傳承,突出了高校戲曲藝術教育在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中的積極推動和引領作用。
面對中國戲曲加速轉型的當下,淮劇的發展態勢在江蘇乃至在全國已形成了一個亮點,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對于工作在淮劇藝術教育戰線上的人來說,無疑是種鼓舞,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若將注視的眼光轉向現實中淮劇的生存與發展狀態,或許你不難體察到淮劇院團劇目貧乏、人才斷層、市場萎縮、觀眾流失等問題仍普遍而大量存在。反映在戲曲教育上,如何從舉辦好培訓班這一角度起步,創新教育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把淮劇班藝術培訓的基點放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高度上加以思考,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1.淮劇,是江蘇戲曲文化勁旅中的一支,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底蘊,決定著她有著質樸、清婉秀麗的藝術特質,而廣為人們喜愛和欣賞。因此,深入了解淮劇的歷史淵源、形成背景、藝術風貌、形態特征、風格特點等,本該作為高校戲曲專業不可或缺的一門必修之課。可從當前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似仍停留在舊有梨園戲班教育生態的老套路上,重技輕藝,少有理論的提升。在這種失衡狀態下培養出來的藝術人才,其所獲的知識必然也是不全面的。我認為,只有讀懂淮劇,才能有效地學好淮劇,傳承好淮劇,所以我建議今日之高校,在多元發展的藝術環境里,在強化學生全面、扎實、系統和嚴格的基本功訓練之外,在理論層面上適度穿插一些“劇史”課程,或請藝術家們登堂授課舉辦講座,以彌補理論教學內容短缺的問題,適應教學理念創新建設的需要。
2.在教學方法和教材的選定上,力求做到既規范又靈動,減少一點那“一成不變”刻板的教學內容和那“眾生學一腔”的施教方法。殊不知這種固態的教學方法,勢必導致觀念的僵化,削弱對淮劇最本質的藝術特征與其藝術感染力的傳遞。基于此,我認為有必要調整一下我們的教學思路,堅定地“因材施教”、“分段施教”,將一些常規性的技巧性訓練課目,作為基礎性課程常抓不懈,而對于核心課程的設定,則應要充分考慮它的時效性和創新性,宜選擇真正可作為淮劇最具獨立品格的所謂傳統之作、品牌之作、經典之作,如《探寒窯》、《金水橋》、《贈塔》、《贊貂》、《打碗記》乃至《趙五娘》、《啞女告狀》、《牙痕記》、《金龍與蜉蝣》、《祥林嫂》、《小鎮》等作重點打磨,顯然,我們所期待的,就是通過高校的三尺講臺,把淮劇最具美感、最有韻味和最能體現淮劇藝術精髓的一面,完整而全面地傳遞給學生,進而讓學生透過傳教,將淮劇的藝術精神及其技藝精華融入進自己的心田。
3.從戲劇形態的角度來細觀包括淮劇在內的中國戲曲,皆有著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性特征,依據這一共性特征,高校戲曲教育在體制的運作上,應該給予合理而均衡的調配。目前高校淮劇專業班教學類別不盡完備,無形中制約著戲曲教育生態的平衡,故而我設想可否突破一下現有的布局,將學制與內容的安排,按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來圈定,以體現其在培訓目標上有明確的針對性,恢復音樂專業(器樂演奏),增設舞美專業(服飾化妝),通過這些藝術門類教學的同構,讓學生得到多方面滋養,同時也使學校建立一套嚴格、系統、成熟的教學體系,完善其操作的可行性,改變學生表演技能單一,缺項較多的現狀。
4.傳統戲曲是以“曲”為主,唱腔和音樂始終占據著主導的地位,相比之下,淮劇亦是重唱,且聲腔流派甚多的地方戲曲劇種,怎樣使這些各具審美形態的流派聲腔不走形、不變味地代代延續傳承,并創造性地予以再發展,光靠外在聲色的模仿、“刻模子”復制是不可取的,抑或用某種聲腔取代多個流派聲腔的教學思路,同樣也是片面的,據此,我倡導淮劇班教學內容選項上多樣化,正視不同藝術流派聲腔所形成的歷史現象,正視她們皆從不同的側面在影響著淮劇今天的戲曲品位和風范,倘若我們的教學思想能在傳授藝術流派過程中起到絕對的指導作用,那何愁高校淮劇班的藝術教育不能夠整體推進呢。
5.淮劇藝術的傳承,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同樣的道理,高校的戲曲教育也具有活態傳承的意義。“動”與“靜”相交替,“內”與“外”相結合,破除習慣性地依仗在練功房中“死教死學”的觀念,帶著教學課題與難點,走出校園小天地,與院團合作,與觀眾互動,與媒體交流,這樣便會在很大程度上,助使師生置身于多彩的生活中去了解社會的需求,把教學的成果放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去接受檢驗,從而為高校淮劇藝術教育探索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厚重的淮劇歷史,賦予淮劇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責任。淮劇教育者應靜下心來,擼起袖子,奮戰在三尺講臺上,為高校戲曲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盡責盡力,共創輝煌。
[1]張銓.淮劇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G642
A
1007-0125(2017)15-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