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玨
群眾文化在融合中發展
——淺談文化館服務理念的創新
■徐玨
群眾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是群眾精神層次的表現,也是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和追求,同時也是群眾進行集體活動的重要載體。群眾文化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承載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理念。某種程度上來說群眾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所以,對群眾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行探討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而群眾文化自身的發展更是要以需求為導向,融合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方能在創新中有所發展。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好比是雌雄兩顆果樹,依托的都是文化的主干,都扎根于人民大眾的土壤中。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事業的發展壯大,而文化產業的發展又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撐,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又為文化藝術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和廣闊市場,繁榮文化藝術的發展。而一切文化的根源——群眾文化,是城市文化意識形態的代表,其自身擁有的原生態、親和力以及活躍的因子,無疑對開展當今社會良性的精神疏導,促進人們彼此之間的積極溝通、交流和合作,并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
因此,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首先要進一步理順事業與產業二者之間的關系,盡早形成事業與產業共同發展的局面。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形式,群眾性活動一直以來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使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就要不斷推出文化活動,不斷創新文化服務體系,同時創新文化發展理念,為文化產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份額。借繁榮群眾文化活動之帆,行文化產業發展之船,夯實文化基礎,在有效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同時,使文化事業真正“惠民”。
其次,要多渠道發展文化產業。其一是通過爭取財政支持來增加文化產業設施。其二是充分發揮文化自身的潛能,改進群眾文化工作的效益。其三是樹立文化就是服務產品的概念。作為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產品意識,文化就是一種產品,同樣也要參與市場競爭和接受市場的檢驗。四是要樹立品牌意識,文化產品進入市場,要爭取打響自己的品牌,利用品牌的影響力吸引融資,不但可以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還能取得經濟效應,把經濟創收投入到群眾文化事業中去,促進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
隨著新一屆政府踐行中國價值,組建絲路基金,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實現文化強國、文化大國的愿景,中國的文化事業已經顯示出強大的市場活力和空間。中國文化產業每年增速在15%以上,比同期GDP的增速高6-8個百分點,文化事業的發展正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而金融則是各項產業發展的強力助推器。文化產業如何與金融融合發展,已成為當前文化從業者與金融從業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1.加強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今年5月,我有幸參加了無錫市宣傳文化及產業園區負責人培訓班,在對上海和杭州兩地的文化實地考察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碰撞金融的魅力。上海與杭州在文化方面,更是無可質疑的佼佼者。他們以驕人的數據奠定了文化建設領域的龍頭地位,打造了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共發展雙繁榮的“上海模式”、“杭州模式”。我覺得兩地成功還在于注重打造“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服務質量高”的創意品牌,通過政府部門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出臺有關財政投入、稅收優惠、投融資扶持、園區建設、人才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系列扶持政策,加強文化與資本的對接,加強文化與其他產業的高度融合。無錫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視文化金融合作,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無錫市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提出:以江南吳文化為底蘊,提升傳統文化的附加值。2014年無錫成立了全省首家經銀監部門批準的專業文化金融機構——無錫農村商業銀行太湖文化支行。2015年設立了2000萬元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用于投資我市文化產業類企業,以股權的形式推動我市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2.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拓展社會資本參與文化事業的渠道。根據文化事業的特點,緩解文化事業發展的資金約束,建立財政投入為主,其他渠道為輔的多元化文化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走“依靠社會,走向市場”的發展道路,通過招商引資、轉讓經營,以優勢資源、重點項目招攬社會資金投入;積極協調金融部門,增大文化事業信貸投入,采取政府貼息、補助的辦法,扶持個體、私營業主興辦文化事業,形成政府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建設的良好格局。
PPP模式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個概念,它的運營程序是由公共部門根據社會對公共產品的需求,提出建設項目,通過招投標確立私人部門合作伙伴,并負責項目的設計、建設、運營。在和群眾文化的融合方面,很多城市已經成功探索運用并成為了爭相效仿的案例。比如可以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開展文化走基層行動,通過宣傳、志愿、黨課、文藝等形式,由講師團、惠民服務志愿者和群文特色團隊,將文化內容“打包”送到百姓家門口;以眾籌方式組建“志愿服務聯盟”,開展固定的便民服務項目;以市場化模式運作大型活動等等。還可以堅持政企合作,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建設公共文化設施,鼓勵社會力量通過主辦、承辦、協辦冠名等方式參與公共文化活動,通過競標等方式參與政府投資文化設施的運作。把部分的藝術團隊冠名到企業,讓企業來支持運作,既提升了企業的文化水平,又達到企業和文化事業共贏發展。PPP模式放開了體制的束縛,讓更多層面資金進入公共服務領域,釋放公共文化設施的活力,創新了運營理念,實現了公共資源配置的多樣化。
網絡是群文工作的無形抓手。群文工作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借助“互聯網+”,不斷完善和創新工作方式,打破以往固定呆板的模式,靈活機動、積極向上、與時俱進。
1.充分利用互聯網應用。構建完善的公共數字化文化服務網絡,豐富舞臺藝術、電子展覽、知識講座、培訓普及等數字資源,借力“數字平臺”搭建服務捷徑,啟動集活動預約、場館預定和需求反饋等功能的市域公共文化數字平臺建設。推動我市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優秀文化產品的數字化、網絡化,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展現時代精神的網絡文化品牌,依靠現代傳媒和科技手段進行傳播,充分展示我市群眾文化的精髓。
2.做好APP的發展。在國外有一種叫做“智能手機文化館”的手機APP,比如美國自然博物館的應用軟件能夠模擬還原發掘場景;倫敦博物館的手機軟件可以將博物館的歷史文物拍攝成為照片后上傳來展現該地區文物歷史事件的相關圖片。國外APP的成功經驗表明,文化館、圖書館等手機APP為群眾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變革基礎。蘇州博物館就曾開發了童工語音、地圖指引等方式提供參觀游覽服務的手機軟件;國家數字化文化網、國家地理雜志等也相繼推出手機應用,向用戶提供文化檢索、查看資源等功能。這樣不僅保障促進文化館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利于加強國家與群眾之間的聯系,促進群眾文化健康發展。
3.做好其他互聯網的應用。群眾文化的傳播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的及時傳播功能準確地傳遞信息,讓關注的群眾及時了解到培訓、展覽、演出等文化活動。通過掃描二維碼等方式實現在線互動,提高群眾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型,促使更多群眾融入到文化建設和宣傳工作中來。
群眾文化是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基礎,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將群眾文化與文化產業、金融、互聯網等融合發展,使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文化資源最大化的進行傳播和利用,積極創新文化發展理念,形成特有的文化優勢,保證群眾文化在復雜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得以延續壯大。
(作者單位:無錫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