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利
(林甸縣文化館 黑龍江 林甸 166300)
談民族民間剪紙藝術的種類與特征
韓成利
(林甸縣文化館 黑龍江 林甸 166300)
民間美術類型繁多,包括彩陶、石雕、畫像磚(石)以及木版年畫、雕塑、壁畫和流行于普通民眾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制工藝等,這些都是直接來源于群眾之手。創造者的群體意識、情感氣質和習俗心理,以及為生活而創造的理念,是中華民族傳統觀念與古老生存智慧的精彩體現。
民間美術;剪紙;特征
這種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并富有民族鄉土特色的民間藝術,是我們認識、分析不同民族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我們感知地域文化獨特價值和魅力的珍貴范本。
剪紙又稱刻紙,是一種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剪紙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可謂是最普遍、最廣泛的勞動者的藝術,與人民的生活最為密切,成為廣大群眾裝飾環境、美化生活、抒發情感的重要手段。
民間剪紙與民俗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民俗文化里所反映出來的心理,對民間美術有著直接的影響。很多關于民俗文化的內容和題材,以及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神靈幫助等愿望,都常常反映在剪紙藝術里。那種俗理念中所表現出的對于生命和生殖的渴望,對于幸福健康的執著追求,都毫無保留地體現在創作的作品里。
民間剪紙講究與民俗的對應,結婚嫁人一般是剪“鳳穿牡丹”、“魚戲蓮”,生子時剪“葫蘆生子”,過年時剪“百事(柿)如意”、“一團和氣”等吉利與祝福的主題剪紙。這不僅表現了勞動群眾當下的心情和愿望,同時也體現出創作者的才能智慧和審美情趣。
民間剪紙由于其工具簡單,可操作性強,成為最為普及的民間藝術。它根植于民間美術,因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滋養,生發出風格不同的剪紙品種。按具體用途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張貼用的,即直接張貼在門窗、墻壁或彩燈和彩扎上用作裝飾之用,如窗花、墻花、頂棚花、燈籠花、紙扎等;第二類是擺襯用的,即用于點綴禮品、嫁妝和舊時祭品、供品等,如喜花、供花、禮花等;第三類是刺繡的底樣,用于衣服、鞋帽、枕頭等,如鞋花、枕頭花、帽花、衣袖花等;第四類是印染的圖案,用于衣料、被面、門簾、頭巾等。
民間剪紙是在平面的基礎上進行雕、刻、鏤、剪、剔的藝術。它的藝術特點是各造型要素必須連接在一起才能構成畫面。因此,畫面上的點、線、面,在構思時就須組臾有序,做到心中有數,這也是民間剪紙形成自身特點的原因。剪紙有陰刻和陽刻,陽刻線條顯得剛毅直爽,陰刻顯得委婉圓潤。民間剪紙的題材內容和造型表現與勞動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創作者情感和愿望藝術化的集中體現。剪紙藝術簡約而富有生活氣息,通過紙的鏤空所產生的虛實關系,表現出創作主題的各種物象造型特征,所以民間剪紙極具裝飾美感和審美趣味。在創作材料、工具和形式上,剪紙有著其他藝術種類不可替代的特點,以此構成其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范圍內,中國是唯一保存了群眾性民間剪紙的國家。中國的民間剪紙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既古老又符合普通民眾審美心理需要。作為傳統意義上的民間剪紙藝術,今天仍然存在著被現代文明沖擊而消亡的危險,因為剪紙藝術生長的土壤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農耕文明的時代逐漸離我們遠去,所以,如何保留、發展、創新,并且將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轉化為現代人所能夠接受和欣賞的藝術,使之有機地融合于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這的確是一道難題。另外,如何創作出能體現時代意義、反映現代生活的剪紙作品,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部分。剪紙中那些質樸、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項傳統藝術卻日益走向邊緣。剪紙的技藝比較復雜,學習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才能夠事半功倍,同時,剪紙作品的銷售價格不高,許多剪紙手工藝人便逐漸放棄了這門藝術,導致了剪紙藝術的日漸衰退,使其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加之一些剪紙傳承者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圈子,剪紙作品僅限于古老的單色剪紙、傳統圖案,沒有新意,難以在市場化的大潮中生存。由此看來,學校教育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在學校開設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之一的剪紙課程,一方面有利于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和激發孩子們的創作靈感。
傳統的剪紙作品確實有歷史的韻味,但對于如今的年輕人來說,更喜歡加入了現代元素和本地特色的剪紙作品。而民族風情就是各地民族特色,將其加入剪紙作品中,會使作品更抓人眼球。
[1]王繼華.關注傳統剪紙藝術的傳承和保護[J].中外交流,2016(6).
[2]徐建成.剪紙藝術傳承及其價值的深度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6):112-116.
K892.24
A
1007-0125(2017)15-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