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娟
(安陽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歐美新倫理片真實地再現了歐美社會的基本狀態,縱觀這些復雜并且多元化的作品,其不但反映出了歐美新倫理電影的極端與矛盾,更預示著歐美的情感價值觀正在悄然改變,尤其是與家文化的融合更是為新倫理電影的創作平添了更多的想象。
20世紀80年代歐美新倫理電影十分流行,出現了很多比較經典的作品,在這些經典的作品中,所表現的既有不受祝福的戀愛,又有相濡以沫的陪伴,這些電影中充滿了溫馨的感情。不過最近一段時間變態的婚戀狀態成為歐美家庭倫理片的主題,溫情成為歷史。
有些影片中拋棄了傳統的家庭模式,展示的是智能時代的虛擬家庭。就如同科幻愛情片《她》中的主人公薩曼莎是一個智能操作系統,能夠化身成為一個女性,她敢于承認自己的背叛、性欲以及愛情,她通過電腦中兩性的數據分析,化身成為男主人公心儀的對象,甚至還和男主人公發生了肉體關系。電影中的男主人公曾經很努力地想要結束這段關系,但他失敗了,他做不到,他已經被薩曼莎深深地吸引住了。電影《消失的愛人》是由一部歐美著名的小說改編而來的,女主人公艾米的心理因為丈夫的出軌而變得極度扭曲,她在家中精心布置了一個殺人現場,讓別人懷疑是她的丈夫殺害了她,但又做出了無性懷孕和殺人嫁禍的行為,只是為了再次贏得丈夫的感情。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呈兩極化發展,女性觀眾覺得這是女性對家庭生活的反抗,是勝利的象征,而男性觀眾則覺得這樣的女主人公十分可怕。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一部傳統的家庭倫理片,不過講述的卻不是老年夫婦相濡以沫的感情。電影《依然愛麗絲》的主人公愛麗絲在50歲那年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病,她的丈夫、大女兒和小兒子都沒有選擇放棄自己的生活去照顧她,而她叛逆的小女兒卻選擇了放棄自己的夢想,去照顧愛麗絲。小女兒在這部電影中表面上看冷酷無情,但當真的需要她付出的時候她卻絕不會退縮。
這些倫理片中展現的家庭狀態的變化并不是突然之間發生的,是人性情感隨著社會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朱利安·摩爾憑借在影片《依然愛麗絲》中的出色表現當選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上述另兩部影片雖然都沒有在奧斯卡獲得任何的獎項,但在互聯網上的口碑卻很好。“當主人公在生活中遇到一個兩難的選擇時,要么選擇這一個,要么選擇那一個,無論選擇哪一個,主人公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否則他就什么都得不到。”
欲拒還迎的羞澀和含情脈脈的溫情已經不再是這些電影的主題,在這些電影中展現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做出的瘋狂行為。在電影《她》中那強大的智能網絡展現得淋漓盡致,與男主人的戀愛比起來,智能系統薩曼莎更喜歡沉浸在網絡世界。而影片的結尾,薩曼莎完成了自我更新,能夠任意地在時空中穿梭,這時男主人公對她而言就不再重要了,所以她將自己同時和多人交往并保持性關系的事情都告訴了男主人公。想想這些就覺得荒謬,但我們致力于開發的智能系統必然會導致這樣的后果,所以我們一定會面對這顛覆的道德觀和生存觀。當觀眾看到《消失的愛人》中的女主人公殺人嫁禍、無性懷孕的時候,以為這就是婚姻中最無奈的境地了。可當看到電視采訪中的男女主人公時,觀眾才明白自己大錯特錯,男主人公的有苦難言,女主人公的得意滿足,這種虛偽的愛情才是婚姻中最大的痛苦。電影《依然愛麗絲》中的女主人公愛麗絲患了阿爾茲海默病,為了保留自己的尊嚴,她在自己還有記憶的時候錄像指導自己自殺,可病情的加劇導致她連這項自殺的能力都失去了。與病魔進行頑強的斗爭是很多電影倡導的主題,但實際生活中卻多的是愛麗絲這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不然人們為什么還要討論“安樂死”呢?
“看電影的時候也是感受性心理出現的時候,所謂的感受性心理是指感覺系統感知刺激物的能力,當刺激物的強度到達一定值的時候就會出現感覺。”觀眾通過主人公在電影中處理極端危機而獲得極端的感受,而觀眾想要的恰恰是這種極端的感受。觀眾的欣賞水平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高,“燒腦”就是影迷群中最新出現的一個名詞,這就說明觀眾是期待突破傳統的束縛,在觀影過程中對智商進行挑戰的,由此自然而然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成為電影主攻的敘事策略。觀眾同情電影《依然愛麗絲》中在事業正輝煌的時候患上重病的女主人公,當觀眾看到她的大女兒拒絕幫助生活不能自理的她向朋友帶信時,體會到了滿滿的心酸。然后就是丈夫的離去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因為每個人都不想遭遇同樣的事情,然后最痛苦的就是現實中的遺忘和回憶的出現,讓觀眾的心情十分沉重。讓觀眾體會到更為強烈感覺的是影片《消失的愛人》中女主人公的所作所為,觀眾能夠想到女主人公會報復出軌的丈夫,但觀眾想不到的是女主人公會為了回到男主人公身邊而去殺人,然后利用無性懷孕使男主人公不得不跟她在一起,這種情節對觀眾的感情底線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人們之所以發明電影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夢想,因為現實生活中沒有波瀾,缺少刺激,所以觀眾就將希望寄托在電影上,他們想在這短短的幾十分鐘里體會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這也是這三部電影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美社會的婚姻家庭觀,基督教不提倡離婚,認為夫妻結婚就應該一生一世。不過自從新教出現以后,夫妻離婚也是可以的了,所以歐美就出現了一批描寫新教出現后歐美家庭生活的影片,盡管在這些片子中所表現的主題內容各有各的不同,可隨著宗教對歐美社會的影響力逐漸下降,挑戰基督教家庭成為歐美家庭倫理劇最近一段時間的趨勢。歐美人看待婚姻的態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不再認為婚姻是一個人的全部,婚姻也不再是經濟和物質的可靠保障。換句話說就是,婚姻只是一條實現自我的途徑,家庭生活和婚姻的關系是用情感去維系的,而不是制度。以前人們之所以在一起是因為相互需要,現在是因為相互需要才在一起。
不同人心中想象的哈姆雷特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不同家庭中的女主人形象也是不同的。《消失的愛人》中的女主人公為了讓男主人公愛上自己,而變成了男主人公心儀的樣子。即使后來女主人公不擇手段也只是為了再次讓男主人公回到自己身邊,即使最后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印象只剩下厭惡和恐懼。影片《依然愛麗絲》中的女主人公患病之前能在講臺上侃侃而談,是丈夫的驕傲;而患病后,卻遭到了丈夫的厭惡。電影《她》中的人物薩曼莎沒有實體的形象,只有一個聲音,配音演員是斯嘉麗,也就是后來《復仇者聯盟》中的“黑寡婦”,斯嘉麗的聲音十分具有特點,分辨度極高,很多男性觀眾都瘋狂迷戀她標志性的紅唇金發,不過金色并不是斯嘉麗本身的發色,褐色才是,起初斯嘉麗走的并不是性感之路,她曾經在多部影片中飾演少女,與性感一點也搭不上邊。在導演的精心安排之下,由斯嘉麗詮釋的薩曼莎成為性感的象征,輕而易舉地就讓男主人公愛上了她。假如薩曼莎的聲音是一個“母老虎”的聲音,那么男主角就根本不可能愛上她,兩性交往的前提就是女性的外部條件,這是不可能改變的自然法則。不過,以新世紀作為背景前提,女性真實的生物外貌和丈夫想象中的外貌成為女性塑造外貌的障礙。
女性和男性在人類進化史上從來就不是平等的,女性所擁有的生育能力既是一種福也是一種禍,男人不必擔心發生關系之后會發生什么,但女性卻不同。在電影《她》中的男主人公曾經嘗試和現實生活中的女性交往,但是對方卻要求他承擔起責任,男主人公瞬間“性”趣全無。但他和薩曼莎發生關系后卻不會因為所謂的責任而擔心,所以男主人公對薩曼莎的迷戀更深了。不過在影片《消失的愛人》中的女主人公作為妻子卻是必須要負責任的,丈夫的心、家庭的完整和她的性是緊密相連的關系,即使不擇手段也要擁有完整的家庭。雖然該電影中對性做了自然的表達,還減少了對性的道德綁架,但我們在電影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性之于女性仍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新女性主義對這三部電影的影響不可謂不深,20世紀70年代以后,“差異的平等”是被新一代女性主義者所認同的平等形式。“差異”在新女性主義者看來有兩個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性別的差異,文化、社會地位、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差異是男女差異的根本,所以男女的需求也就不同;其二是不同階級女性的差異,不同種族、國家、階級的女性,其需求也不同,這也是差異。
每個導演的創作都有一個共同點:一個家庭是否幸福直接取決于女性是否幸福。電影將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展示給公眾,強調女性是家庭變化的根本,認可女性的權利。導演所表達出的愛麗絲的自殺、薩曼莎的離開和艾米的報復都是現在女性的選擇。與之前女性的身不由己相比,現在女性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新時代堅強女性的形象強烈諷刺了新時代男性的懦弱。男性形象在很多科幻著作中都已經消失了,男人已經不再是勇氣、力量、責任的象征,相反,女性堅強獨立的形象卻更加突出了。對新時代男女形象的對比塑造將是塑造女性形象的重點。
最近一段時間,歐美倫理片中的觀念和敘事策略因為社會的發展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某些家庭規范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這也是家庭倫理電影的根本之所在。忠誠大多時候被男性認為就是不出軌,但是女性卻并不這么認為,她們認為“同舟共濟,相濡以沫”才是忠誠。電影《消失的愛人》中的女主人之所以選擇報復是因為丈夫用自己獨有的“霜糖雨之吻”吻別的女人。不過她不擇手段的報復也違背了自己的諾言,婚姻成為丈夫和妻子博弈的戰場。而另一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曾經發誓會永遠和女主人公在一起,可隨著女主人公的病重,這個誓言也一去不復返,最終在妻子和事業之間選擇了事業。不同時代的導演對家庭婚姻的見解也是不同的,這點我們通過這幾部電影就可以看出來。家庭寄托著人類的感情,尤其是現在,人們因為智能設備的侵襲,對感情的渴望特別強烈。家庭中隨時能夠導致戰爭的就是“忠誠”,這個因素影響著每一個社會家庭,不管時代怎么進步,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忠誠”。
近期,歐美新倫理片中展示出的家庭矛盾,顯然已經成為全球家庭問題的一個大的縮影,這也是新倫理電影與西方家文化融合的顯現。由此不難發現,人類命運和危機的一體化隨著社會同質化的加強已經變得勢在必行。現代人的生活都趨于平靜,習慣了波瀾不驚就難免會缺乏刺激感,所以他們期望有吸引力的電影來填補現實生活的空虛。倫理觀的反思是社會賦予電影的社會功能。家庭是人類社會中亙古不變的話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電影創作者們需要探討和挖掘的家庭故事還有很多,可發揮的空間還很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