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晶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承德 067000)
科幻冒險片是近幾年十分火熱的一種類型電影題材。2013年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星際穿越》等影片都獲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而2015年10月登場的《火星救援》上映首日便獲得了1800萬美元票房,毫無懸念地登頂周五票房榜冠軍。77歲的雷德利·斯科特寶刀未老,擔綱執導的太空題材科幻冒險片《火星救援》將豐富多彩的故事與深奧的科學理論完美融合于電影情節之中,縝密的構思配合著跌宕起伏的劇情使這部商業大片與現實生活的共鳴感更強,給觀眾帶來了簡單純粹的滿足感。在科幻片層出不窮的今天,《火星救援》能夠在短時間內便獲得如此高的贊譽,讓人驚嘆卻也理所當然,火星上的孤獨宇航員Mark Watney那樂觀而堅韌的自贖之路每每讓人感慨萬千。
影片《火星救援》根據安迪·威爾(Andy Weir)的同名原著小說改編而成,也被譯為《火星任務》《火星人》。故事起源于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縮寫)的阿瑞斯戰神系列火星登陸任務,主人公Mark是執行第三次登陸任務的六名宇航員之一。在進行科考任務時火星上突發了百年一遇的沙塵暴,宇航員們決定放棄任務緊急撤離,Mark不幸被天線擊中,在風暴中飛了出去,生物儀表損壞顯示死亡,而惡劣的天氣也讓隊友們無法展開搜救,無奈之下隊長Lewis只能率領其他宇航員返回地球。大難不死的Mark醒來后,發現自己已是孤身一人,同時還面臨著飛船損毀、通信中斷、補給不足等惡劣條件,而距離人類下一次登陸火星還有四年的時間。利用定居點的儲備,Mark發揮自己植物學家的專長成功地種植出了土豆,并找到一個核反應堆為自己供暖。而此時地球上NASA的工作人員在觀察火星的衛星照片時發現了Mark還活著,并在Mark找到1997年的火星探測器后,與Mark取得了聯系。地球上的NASA總部展開了營救Mark的行動,調集人力、物力準備了一艘補給飛船希望Mark能堅持四年,然而因時間緊張而跳過檢測環節致使火箭發射失敗,Mark種植土豆的棲息倉也發生爆炸,情況急轉直下,食物儲備不足威脅著Mark的生命。這時空氣動力學家經過計算發現,可以讓hermes繞過地球飛回去接Mark,但這意味著其他五名宇航員將在原定任務中增加533天的充滿危險的太空飛行。在NASA高層因此方案的風險性而決定不予采用時,hermes上Mark的隊友卻一致決定返回火星營救Mark。而Mark也開始長途驅車前往預先建造好的四年后的項目大本營,準備乘那里的返回艙離開火星對接hermes。經過一系列的輕量化改造,Mark乘坐返回艙升空,hermes機組也通過炸掉艙門來空氣制動,在多方的努力下,Mark終于安全登陸飛船、與隊友回到了地球。
科幻電影的特點是科幻元素,以建立在科學史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來展開敘事,嚴格地說,科學的嚴謹性與邏輯性是其重要風格。然而如今許多科幻電影卻在過多地表現對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探討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問題,如《阿凡達》《地心引力》等影片。而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這部《火星救援》重心卻在男主角Mark的火星生存體驗,故事情節就是一個個生存難題的克服。整部影片中沒有所謂的壞人,沒有正義與邪惡的斗爭,沒有任何正義感或者情懷,甚至作為一部科幻片都沒有天馬行空的劇情和超現實的情節構思,更直白地說,其就是一個如同紀錄片一般的故事。影片中當然也有著一些愛、社會等主題的表達,但一律篇幅不多,都是淺嘗輒止。科幻片有別于一般的英雄電影,就在于故事主人公直接面對自然和宇宙,利用科學知識來探索生命、克服那些非人為干擾所造成的困難。《火星救援》這部影片就極好地詮釋了科幻片應有的風格,專注于探索、征服、解決問題,或許少了情感和愛所帶來的感動,卻多了發自內心地對生命的震撼和贊嘆。比如對主人公Mark的火星生存拍攝就采用了自拍日記式的方法,每次發現問題他會對著鏡頭敘述一番,再著手解決難題,然后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繼續研究解決……這樣一步步地記錄發展,有一種紀實片的感覺,同時也有些許輕松和幽默。在去除了沉重感的同時,也給了觀眾強烈的代入感。不同于其他科幻片營造的英雄崇拜,《火星救援》將觀眾的關注重心引向了體會科學的奇妙與真實上。
《火星救援》上映后,有不少網友調侃道:繼《拯救大兵瑞恩》《星級穿越》后,馬特·達蒙又丟了。這雖是一句玩笑話,卻也反映了一個事實:隊友被困、營救環境十分危險的電影題材早已是十分老套了。那為何馬特·達蒙再次出演的這個被困的孤獨者角色卻能被觀眾津津樂道呢?其最大的閃光點是《火星救援》塑造的獨樹一幟的孤獨者Mark及其自贖經歷。
這是一個思想復雜的時代,無論是哪種題材的電影,導演都在不斷追求所謂的深度,影片主人公都不屑于只是簡單的行動,一定要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那樣去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心靈,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去往何處”等種種哲學問題。這樣看來,《火星救援》里的Mark似乎是個不合格的孤獨者,他沒有像其他影片中的孤獨者一般去糾結、內心矛盾重重,反倒是一個嘴里常常喊著“luckily”、時不時吐槽一下隊友的“二貨”形象。可就是這樣思緒簡單的Mark,他在火星上的自贖經過,讓觀眾看到了人類面對困境時的樂觀與堅韌。許多人對孤獨者的理解就是孤身一人、孤單寂寞,可是孤獨并非僅僅是指在心情壓抑或無援時出現的那種空虛和寂寞的感覺。孤獨還有另一種狀態,如李二和在《流浪的夢》中就曾講道:“我所理解的孤獨是指在個體生命過程中所毅然持守的特立獨行并具有出色價值理想的精神狀態。”這樣的孤獨者是高貴的,不管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中他都能讓自己安靜,都能自得其樂。很顯然,《火星救援》中的Mark就是這樣的孤獨者,即使是倒霉到被隊友誤以為犧牲而獨自一人遺留在火星上,Mark依然能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找到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并利用稀缺的資源為自己找尋生路。從物質層面看,Mark作為火星上的唯一生命體是一個形單影只的孤獨者,而在精神層面上,于極端困境中依舊保持樂觀與堅守信念的Mark更是一個思想自由、精神圓融的孤獨者,這樣的孤獨者無疑讓觀眾眼前一亮。
不得不說,孤獨者Mark撐起了《火星救援》整部影片的骨架,雖是孤身一人、物資短缺,但他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卻不會讓觀眾產生憐憫的情緒。Mark不是超人式的英雄,只是一個會點工程機械修理的植物學家,偶爾還有些“逗比”,但他的自贖經歷卻更讓人心生佩服。食物不夠沒關系,火星上的土壤、棲息倉里的氧氣、糞便里的養分可以種出土豆;缺水也不是什么難題,隊友的木質十字架和壓縮氫氣燒一燒就可以解決難題了;沒法聯系地球,找到被廢棄的火星探測器就可以有一個能轉動的相機了,再加個信息編碼就能和地球上的伙伴進行通信了;隊友終于來火星營救了,想辦法把逃離倉重量減輕,把太空服上剪個洞來飛行,就這樣成功地回到了飛船上……每一次都好似已經山窮水盡了,但Mark都能夠絕處逢生,訣竅其實很簡單:一顆樂觀自信的心和大膽嘗試的勇氣。孤獨和寂寞不是一回事,寂寞是由虛無所引起的恐懼、焦灼,而孤獨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圓融的高貴,無論是何種環境,孤獨者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樂趣在不斷提供給自己生活新鮮的資源,正如Mark。即使孤身一人也不會孤單,還有隊長Lewis聽的那些老土的迪斯科音樂、隊友Johanssen保存的ASCII代碼表呢,Mark不僅能從隊友的這些收藏品中找到存活下去的一線生機,也能在吐槽隊友品位的同時給自己的獨居生活來點樂趣。與之前《星際穿越》中在寂寞絕望中生存的孤獨者不同,《火星穿越》中的Mark讓我們見識到了孤獨者的另一種境界:簡單樂觀的堅守與踏實冷靜的自贖。Mark腳踩著火星土地,心戀著隊友與家人,一次又一次地解決生存中出現的困難,舍棄了以往孤獨者自贖時的苦大仇深,卻一樣讓人們為生命的可貴與堅韌而動容。
有《紅色星球》《地心引力》等影片珠玉在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依舊選擇了拍攝外太空冒險中隊友被困這一人類面對未知自然題材的電影。因為他發現了另一種獨特的視角:展現科學精神與技術力量給人帶來的堅定信念和勇氣,以積極甚至是略帶調侃的態度來應對未知。
當然也有觀眾在質疑:《火星救援》中對孤身待在火星上的Mark的情感也太輕描淡寫了,面對孑然一身又危機重重的每一天Mark怎么可能不胡思亂想,那么開朗樂觀地解決難題似乎有些不合常理,連點頹廢恐懼之類的失控行為都沒有?其實不然,影片中也有不少精心設計的小細節與臺詞來刻畫孤獨者Mark的思緒。還記得Mark開始記錄日志時說的話嗎?“嗨,我是Mark Watney,宇航員。錄下這個日志,以防萬一我掛了……”假設Mark真的犧牲,而且將來有一天又有人登上火星,最肯定的、不需要被告知的就是Mark的宇航員身份了,那么導演根本沒必要讓Mark在日志里對此特意說明,還不如說自己植物學家的身份更有意義。航天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活動,它具有工作環境特殊、職業技能高度復雜、飛行任務危險度高等特點,要求宇航員不僅要具備健康的體格、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能,更要有高度的耐受和抗壓能力。執行火星登陸任務的Mark,是一名經過千挑萬選、精心培養的宇航員,他在進入太空的那一刻就已經做好了應對各種危險的準備,甚至預料過自己可能會死亡的結局。所以,即使是在火星上獨自一人艱難地生存,Mark也不會去怨恨拋下他離去的隊友,反而是想方設法地努力活下去,這正是一名合格宇航員的正常反應。“我熱愛我的事業,并且擅長于此。請告訴我的父母,我是為了那些偉大而又美麗,甚至比我的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而犧牲的,我無怨無悔。”當廣袤的紅色荒漠上Mark低沉的聲音念著這封寫給Lewis隊長的信時,許多觀眾熱淚盈眶,這一刻我們被深深地震撼了,因為人類信念的力量,也因為宇航員這份工作的神圣。理解了宇航員Mark后,再看他觸碰剛出土的土豆小苗時的小心翼翼、與地球成功通信那一刻的振臂一呼、一個人靜靜地望著地平線等這些情緒內斂的行為,孤獨者Mark對未知的惶恐、對地球家園的眷戀方才清晰地呈現于我們眼前。
《火星救援》能從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科幻片中脫穎而出,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其收斂感情,不再一味地體現家庭價值、美國精神、男歡女愛、求生本能等,而是專注于探索、征服、解決問題。片尾時Mark這樣告知參加宇航員培訓的學員們:“當一切越來越糟時,你只能堅強地面對。只要你開始,進行計算,解決問題,解決下一個問題,解決下下個問題,解決了足夠多的問題,你就能夠回家了。”這也正是影片想要向人們傳達的,也許前路漫漫,但是只要踏踏實實地解決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沒有什么目標不能做到。不停地計算、思考、失敗、重來,這就是我們人類擁有的最強大力量。
孤身一人在一片蒼茫寂寥的環境中尋求生存與出路,《火星救援》把這一老套的題材拍出了新意,也讓我們在觀看孤獨者的自贖時有了更多的思考。孤身一人時,不要再去糾結惶恐,想想自己出發時的初衷,在絕望中嘗試去發現希望,經歷糟糕的事情也盡可能地用輕松的態度去面對,一步步地計算、思考,失敗就重來,像Mark一樣堅韌地活著才有可能回到自己眷戀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