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白山地區井干式居民建筑是我國傳統文化和建筑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類型的建筑在功能滿足上,出現了一定的弱勢,從而使得自身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減少。本文主要對長白山地區井干式居民建筑方式的傳承與創新進行了探討,以期在傳統民族的保護和發展中提供參考的依據。
關鍵詞:長白山;井干式;居民;建筑方式;傳承;創新
一、井干式結構建筑的概述
井干式結構的建筑是一種不使用立柱和大梁所打造的中國房屋結構。在這種房屋結構當中,它主要以原木或矩形、六角木料平行向上進行層層的疊置,在轉角的地方木料端部會出現交叉咬合,從而形成房屋的四壁,就像古代井上的木圍欄一樣,然后在左右兩側壁上進行矮柱的樹立,形成一個承脊,最終構成房屋。這種結構的房子在我國的商代就已經出現,在漢朝的墳墓當中依然有著具體的應用,當前在我國在長白山地區依然保留著這種結構的建筑。這種結構的建筑需要大量的木材,打造出來的建筑在絕對值村和開設的門窗上都受到比較大的限制,因此它的通用程度和其他類型的建筑有一定的差別,在通用方面他不具備著較強的優勢。
二、長白山地區井干房的現狀及主要的特點
在長白山地區當中井干房的深度一般在4到5米之間,單間的面寬在5到6米之間,在通常情況下都是有三間來組成的。房屋一般都是南北朝向,院落會設置在房屋的南側,而門的走向也是朝南的,而窗戶則一般朝北[1]。這種方向的房屋、門窗設置便利于在冬天的時候可以吸收到更多的陽光,從而增加房子的暖和程度。在這種房子的結構當中,西北朝向的窗戶都比較小,因此可以比較有效地防止室內的熱量出現過快的流失。在西面的房間當中一般都設置為廚房或者雜物間,在冬天,人們在屋內就可以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
三、長白山地區井干式居民建筑方式的傳承與創新
1.傳承
傳統民居建筑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組成了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受到它的規律和新時期建設的需求,一些傳統的民居建筑不斷的減少。當前,在我國傳統民居建筑的破壞速度遠遠超過了它的保護措施,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傳統民居進行更新和保護,已經成了我國在人居環境研究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國人居環境改造當中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技術進步的背景下,一些傳統建筑的建造形式和現代人的居住需求出現了不相匹配的現象。在一些地區經濟實力比較好的地方,人們會把房屋進行翻蓋,將其建成現代化的水泥房,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居住的條件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提升,但是也失去了原有的歷史風貌性,使得一些傳統民居的特點慢慢地消失。傳統民居是非常寶貴的建筑文化遺產,在社會的發展過程當中,他應該受到更多的保護和尊重。
對于住在井干式的居民來說,他們的家境一般都不是很富裕,在這樣的背景下,對這些建筑進行設計,就需要把經濟因素作為一個重點考慮的對象,在這個基礎上,也對當地文化建筑形制的傳承進行思考。具體來說要使用一些原有的構造體系,使得傳統建筑的特點得到有效的傳承。在進行材料選擇的時候,盡量選擇一些村子里現有的材料,一方面可以節約材料在運輸方面的成本,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形成一個當地的互助共建模式,是他傳統的淳樸民風得到了積極的發揚。此外,還要根據當地人的家庭結構,對房屋的面積開展合理的控制,這樣的一個舉措可以有效地降低房子在建造過程中的造價,同時也可以增加在冬季當中房子的舒適程度。在傳統民居的基礎之上,加入一些玻璃和磚等材料,同時在必要的位置中促進居住舒適度的提高,確保長白山地區井干式居民的建筑方式得到有效的傳承。
2.創新
在長白山地區井干式居民建筑方式的創新方面,首先要對現代的低能耗住宅設計理念進行融合,在里面加入火坑、火墻和陽光房技術的應用,使得傳統的建造方式得到有效的創新,更好地符合當地居民在當代社會的居住需求,同時也能夠對傳統的民居特點進行傳承和保留。首先,要加大體型系數的理論指導力度,對于房屋的凈深可以適當地進行加大,使得房屋的形狀能夠達到一個類似正方形的狀態[2]。具體來說,可以把兩棟房屋變成一棟連體式的住宅,使得父母和子女能夠一起共同居住。在中間部分可以劃分為南向的客廳和北向的餐廳,在這兩個地方之間用門簾窗進行通透性的加大。在兩側當作南邊可以設置為臥室,北邊則為廚房和衛生間。在臥室里面可以利用火坑來進行工作,在餐廳和客廳之間可以利用過程來進行工作,確保當地居民在冬天可以舒服地過冬。對南向的房子來說,它的開窗可以比北邊大,在冬天的時候可以在南邊的房屋設置太陽能和工作這兩個熱源。雖然兩個熱點的設置防護所占據的面積比較大,但是和北部的室外空間可以有房間進行隔開,在這樣的情況下,熱損耗會得到有效的減少,從而使得房子的整天在宿舍度和熱穩定性都比較好。
在建筑方式的創新方面,還可以利用陽光房的溫室效應,在現有井干式房屋建造的基礎上,在南北多進行一間小房間的建設,把這個房間設置為廚房或者工具間。冬季白天的時候兩千左右可以對太陽的熱能進行自動的獲取,同時在室內當中依靠火墻和火炕來進行取暖,對于小房間來說,可以對能量進行收集,從而將其供應給臥室。等到了晚上,小房間就可以對室內外的溫度,直接交換進行阻擋,確保臥室不會出現太多的熱量散失。
四、結語
綜上所述,長白山地區井干式居民建筑方式的傳承與創新是井干式居民建筑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傳統和創新我國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民居是避免不了受到沖擊的,尋找傳承和創新的方法是它的必走之路,也是一條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劉暢,樸玉順.長白山地區井干式民居建筑形式的傳承和創新[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44-47.
[2]趙龍梅.我國東北地區傳統井干式民居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3.
作者簡介:
梁霄(1988.7—),民族:漢,學歷:本科,職稱: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