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華
銀信合作是大資管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銀信合作的主導方是銀行,銀行資管與投行業務的轉型決定了銀信合作的模式和方向。在當前中國金融監管新形勢下,銀信合作業務面臨諸多挑戰,從銀行視角看,傳統的銀信合作模式亟待調整,需要回歸本源發揮銀行、信托各自的專業優勢和功能,才能建立長期穩定的銀信合作關系。
監管新形勢下銀信合作的挑戰
年初,央行會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及其他有關部門,擬出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對銀行、信托、證券、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管產品進行統一監管。監管新規旨在規范資管的主體問題、模式問題和剛兌問題,整個資管行業或都將面臨深刻調整。同時,今年以來的強監管政策也對行業的轉型發展起著推動的作用。目前來看,銀信合作主要存在兩方面的挑戰。
銀信合作的規模增長速度或將放緩
銀信合作業務包括銀信直接合作業務和銀證信合作業務。雖然事務管理類信托不全是銀信合作內容,但從實踐來看,銀信直接合作業務主要體現在股權投資方面,銀證信合作業務主要體現在非標準化債權投資方面。因此可以認為,大部分事務管理類信托的資金來源仍來自于銀行方。這幾年,信托公司管理資產快速增長,銀信合作業務是主要推動力,這主要得益于銀行表內外非標業務的迅速發展和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等通道業務收緊。從統計數據來看,2017年2季度末,全國信托公司受托資產達到23.14萬億元,其中,事務管理類信托規模為12.48萬億元,占比達到53.92%,比2016年2季度末的7.47萬億元增長67.11%,比2016年2季度末的43.20%上升了10個百分點。
但這種情況在監管新形勢下可能會受到很大影響,未來銀信合作的規模增長速度或將放緩。
從監管導向看,監管明確要求去通道,這是大勢所趨。目前大量通道類銀信合作業務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銀行表外理財產品法律主體地位的缺失以及表內資金開展同業投資業務的合規性要求。下一步,如果監管著手解決銀行資管產品法律主體地位的問題,進一步理順理財產品在在銀行間、交易所的開戶要求和流程,銀行借助信托通道開展投資的需求必然會下降。
從降低成本的角度看,銀行去通道也是內在要求。目前,銀行理財借助各類通道開展投資的成本基本都在千分之一左右,甚至更高,而銀行資管部門扣除了前端銷售、資產推薦費用、風險撥備以及通道成本后的利差空間僅有20BP左右,若能去掉通道,則將直接增加資管部門的效益,因此,銀行有很強的內在動力去通道。
再從銀行非標類業務發展來看,央行牽頭的資管指導意見明確,只有具備評估和管控非標債權類資產信用風險能力的金融機構才能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并且將逐步縮減非標規模,并要求發行專門產品,做到期限匹配。這意味著今后不是所有的銀行都能開展非標投資,如要開展非標投資,也要受到規模限制,并且在期限和產品上要符合要求,這些要求必然增加非標投資的難度,銀行非標類投資不可避免地將會進一步縮減。這從源頭上削減了銀信合作的增長空間。
傳統銀信合作的方式受到約束
2017年,一系列銀信業務監管新政,包括《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開展銀行業信用風險專項排查的通知》,以及“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對信托的TOT業務、資金池業務、通道式代銷、回購式出表業務、變相擴大投資范圍等進行了限制。
同時,我們也看到,過去幾年銀信合作的大部分資金投向于房地產、政府平臺、基礎建設項目以及金融機構出表業務。今年以來房地產融資和政府信用類信用受到了國家政策的限制,而新的投資需求還沒有形成。尤其是在當前市場利率上行時期,信托公司和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均增加,流動性緊張,傳統的合作方式受到了約束。
銀行視角下銀信合作的未來方向
銀信合作的主導方是銀行,新形勢下銀行資管的轉型也必然會指引未來銀信合作的新方向,信托本身也具有制度優勢和專業優勢,未來回歸各自的業務本源,發揮各自的專長,形成優勢互補才是持續發展的方向。
銀行資管的轉型方向
銀行資管目前有兩種轉型思路。一種是基金模式,一種是信托模式。但如果單純依據這兩種模式,都不利于發揮銀行的優勢。銀行的優勢在于強大的渠道、廣泛的客戶和雄厚的資金。因此,銀行資管未來可在客戶端采用“銷售+定制”模式,對于中低端客戶以信托模式為主,允許設置預期收益,適應不同客戶群要求,做好客戶適當性管理和精準營銷;對于高端客戶以基金模式為主,強調產品個性化定制,向凈值化轉型。同時,建立適應產品和客戶轉型要求的投資轉型,要從單純的投資轉變為“創設、投資與交易”模式;在投資期限方面,適當縮短久期,換取流動性;要適當提高風險偏好,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適當壓縮非標投資,以標準化產品和類標準化產品為主要發展方向。
在銀行選擇合作的機構中信托存在優勢
從現有的實踐來看,銀行普遍在重要的合作中采用信托作為主要合作方。首先,信托具有制度上的優勢。信托公司有《信托法》作為上位法支撐,受托職責法定化、強制化,信托財產可實現風險隔離,也可實現所有權和受益權分離。其次,信托具有牌照優勢。信托牌照資源稀缺,可投資業務領域廣,資金募集方式和運用方式靈活。再次,信托具有資源互補優勢。信托與銀行的融資方式互補、融資渠道互補、資金投向互補、結構設計互補,具有較大的合作空間。最后,信托具有內部合規與風控優勢。信托與銀行同受銀監會監管,在合規要求、風控要求上具有一致性。
未來銀信合作可以選擇的方向
未來,銀信合作傳統的通道業務可能逐步萎縮,但由于銀行和信托兩類金融機構各自的制度優勢和資源優勢,銀信將在更專業、更新興的領域開展合作。
一是私人銀行和家族信托領域。目前擁有1000萬元以上資產的高凈值客戶超過100萬,具有強烈的理財投資和財富傳承需求,加之法律環境日趨完善,私人銀行和家族信托市場廣闊。這一領域是財富管理業務與信托本源業務的契合點。私人銀行領域可以說是未來財富管理的方向,是真正的資管,而家族信托、咨詢類服務也是國外信托業的主要業務。在此領域,銀信可實現優勢互補,銀行提供私人銀行產品,信托提供破產隔離,雙方共享高端客戶資源,加強合作模式協同,注重客戶群與產品開發,強調差異化服務,實現綜合收益。
二是資產證券化領域。標準化與類標準化產品是未來投資的主流方向。中國的資產證券化市場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大的空間。無論國內外,信貸類資產都是資產證券化的主要基礎資產,而信托公司在信貸資產證券化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并且相比證券公司,還具有一定的優勢。當前除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外,銀登中心也為信貸資產、非標資產的盤活提供了渠道,可滿足銀行以“創設—投資—交易”為導向的投行化和交易型業務轉型,也是信托公司發揮信托制度優勢、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陣地。
三是項目類合作。可以發展新的合法合規的融資方式和銀行開展合作,如在PPP項目方面,信托可以聯合多家銀行構成社會資本,直接參與PPP項目,為項目公司提供股權融資、債權融資或“股+債”模式融資。如產業基金、并購基金、“債轉股”基金,都可以是銀信合作的新的領域。在銀行參與的各類基金中,信托公司可以擔任基金管理人,提供基金設立、運營、股權管理等事務管理工作,也可以發揮自身資源整合優勢,為基金實施機構提供資金撮合服務。
四是資本市場領域。二級市場的各類私募股權融資、永續債、優先股、可交債等,逐漸成為銀行理財投資的重要方向。銀行也有意向針對大消費、大健康、技術升級等重點領域開展直接股權類投資,加強長周期資產配置。而信托具有跨市場投資的制度優勢,在清潔能源、醫療、養老等新興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投資管理經驗,并為銀行開展資本市場業務持續提供優質資產。
五是交易類業務合作。“創設—投資—交易”是非標債權投資的未來方向,資產流動性是資產管理業務的核心,份額轉讓可滿足投資者轉讓變現、調整資產配置的流動性需求。合作開拓各類傳統產權交易平臺、金融資產交易平臺、銀登中心資產流轉的業務,推動份額交易成為新興交易工具,可實現參與資產管理業務完整的閉環。
六是組合類投資合作。信托公司業務積累多年,在組合投資產品、FO F /MOM、海外投資、藝術品等另類投資領域,也可以發展專業的資產發掘與配置能力,也能為銀行資管的大類資產投資提供更多的資產配置選擇。
總之,在新的監管形勢下,轉型發展是共識,銀信合作的內容和方式也會不斷的推陳出新,創新發展,實現合作共贏。
(作者單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資產管理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