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一個深秋的午后,在CBD核心位置的中環世貿大廈的一間辦公室里,隔絕了樓下車水馬龍的喧囂,在一片悠揚舒緩音樂聲中記者見到了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受訪者。背景的歌曲正是他本人創作并親自操刀制作和演繹的,他的身份游走于上市公司老板和獨立唱作人、藝術家之間。
余武是北京西典展覽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這家創立于2003年的公司專業從事博物館、科技館、檔案館、紀念館等大型主題空間營造、創意設計與布展施工。公司以文博產業、文化旅游為公司兩大產業支柱,并于2016年成為行業內首家上市企業。
辦公室里的余武身著一件蔚藍色毛衣,溫暖沉穩,落坐于明式圈椅上,緩緩地泡著一壺茶,歲月刻痕在這位80后掌門人的臉上并不顯著,有著一張娃娃臉的余武卻在走過的幾十年經歷了非常人能想象的艱辛。
艱苦的考學之旅
從小出生在湖南農村的余武直到十五、六歲才第一次有機會見到城市的樣子。在老家上師范學的是油畫專業,受老師的指引余武決定翻山越嶺看世界,向心目中的藝術殿堂中央美院出發。
只身揣著300塊錢坐著火車來到北京,在天橋下露宿了一晚后終于在北五環外的城鄉結合部找到了一間幾乎不能被稱為房屋的棚子,然后又花了50塊錢買了一輛自行車,從此開始了自己艱苦的考學之旅。
余武不疾不徐地講述著自己的經歷,語氣異常平靜仿佛正在敘述別人的 故事 :每天等菜市場下班后去撿菜葉子做飯 ;方便面的調料包沖水喝 ;冬天睡在基本沒有保溫的棚子里,每天早晨睡醒后滿腦袋冰渣兒。騎行幾十公里,銷掉銀行卡,為了取出卡里最后一塊錢充饑 ; 一幅窮困藝術家的形象乘坐公交車,甚至曾被售票員懷疑是小偷。
“北漂的生活是很苦,但很少有人像我這個年齡階段受了這么多苦。”余武總結道。經常不得不靠借上五毛或一塊錢才能得以為繼的日子并沒有磨滅余武對中央美院的憧憬,骨子里不氣餒的勁頭兒讓他連續考了三年,卻屢次由于專業課成績合格而文化課基礎薄弱而被拒之門外。
為了理想而生
真實的人生不是劇本,余武不得不向生活低頭。說著一口“塑料普通話”的他沒有文憑、不會操作電腦,長期的營養不良讓他看起來十分瘦小,曾經面試了幾十家公司被拒,先后在行畫公司、家裝公司工作過的他,在短短的幾年間快速地提升。“從用人單位的角度看,我不算是一個好員工。我換了很多份工作,能夠左右我去留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這家公司能否實現我的理想。”余武始終有著清醒地認識。
在家裝公司,有著很高悟性和靈性的余武很快掌握了新技能。為了節省高額的學費,連電腦的開關鍵在哪里都不清楚的他靠著過人的領悟能力從身邊的同事那里“偷學”并熟練掌握了繪圖軟件。在家裝公司的第二個月,余武就輕易拿到了4000元的月收入。拋卻了生計的考慮,他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你的理想取決于你的客戶群體,幾十平米、兩三萬塊錢的合同實現不了我的理想,我要干的工作不能與審美無關,為了一個釘子砍價那不是我要做的事情。”
2002 年,余武創業前就職的是一家 國內最大的展覽公司,承接車展、房地 產展覽等眾多類型的展會。臨時展覽行 業雖然競爭激烈、門檻低、造價低,但 身為高級設計師的他,除了公司的全職工作,還沒日沒夜的用業余時間接設計單,月收入可以達 到二、三萬元,看似很好的局面也并未 讓余武滿足,在他看來并沒有足夠的空間來施展才華。2003年恰好趕上了“非典”,許多展覽公司倒閉,認為恰好是個機會的余武逆勢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正式開啟了創業之路。
用熱情和決心“騙”來400萬
“西典”是余武在湖南老家學畫時那個畫室的名字,公司以西典命名也許是為了體現他揮之不去的藝術情懷。公司成立那一年,余武22歲。
看起來像個中學生的他一窮二白,有的只是一家公司的殼和包括他女友在內的兩三個人,出去競爭得到最多的是客戶的忽視和對手的輕視,余武不得不在客戶面前掩飾自已身兼多職的事實。
他為記者講述了曾經的一段經歷。公司當時的辦公地點是在北京太陽園一個70多平米的商住兩用單元房,而彼時的現狀卻是要接待日本最大的展覽公司——乃村工藝社來公司考察。身兼老板、設計、商務等多職的余武不得不把比他大不了幾歲的師兄請來壯門面冒充公司老板。為了應付當時來考察的日本最大展覽上市公司乃村公藝社的創始董事,順利接下當時的合同,不得以虛構了許多諸如要擴大公司發展規模、換新的辦公大樓之類的計劃。“其實現在回想起來,那位年長的董事一定明白我在忽悠他,但他非但沒有拆穿我并且還將當時400萬的本田巡展的項目給了我,是因為看到了我身上那種很熱切想要干成一件事情的決心和熱情。當你的愿望足夠強烈時,可以使你排除掉很多障礙達成目標。現在我也是這樣做的,我愿意給別人機會,也許他不是最好的,但我會幫助他,因為那樣的熱情可以產生共鳴。”余武真情流露地講述。
國際展會上的一鳴驚人
展覽行業是一個慢行業,訂單式生產、項目周期長跨度大,極重視經營公司在業界的口碑。思路開闊設計風格獨特漸漸讓余武在業界嶄露頭角,而真正讓他一戰成名的是2007年4月德國巴伐利亞慕尼黑舉辦的世界工程機械展。工程機械在全球有德國慕尼黑、法國巴黎和美國拉斯維加斯三大展覽,而在這三大權威的工程界展覽中,德國慕尼黑寶馬展算得上是權威中的權威。這次展覽國內知名機械制造商三一重工在3000多個參展商中大放異彩。為了突顯中國特色和企業文化,西典承接三一項目設計的時候就提出將1500多平米的展館都鋪上中國的漢白玉石。德國貴族拿來裝飾后花園的漢白玉弄來鋪展臺這種“怪異”的思路頓時引來了眾多業內人士參觀。當天,三一重工的展館門前是顧客盈門,熱鬧非凡,這是三一重工有史以來參展最成功的一屆。隨著參展商在德國的展覽取得圓滿成功,西典在這個圈子里徹底打響了自己的名頭。endprint
用行動傳播文化
馬未都曾斷言:“如果有一天中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強國,那么我們依靠的一定是文化,而不是其他。”
如果說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有一個地方能將亙古千年的歷史濃縮并向公眾展示,那么這個地方非博物館莫屬。中國文化有幾千年前的歷史,在這個偉大的復興時代,余武追求理想的腳步從未停歇。文化的自信需要更多途徑來表達,2007年開始,余武帶領團隊從展覽行業轉戰博物館行業,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的成長。
“無論是個人還是從公司成長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跨度真的是非常大,沖擊也非常大。”余武率領西典從一家沒錢、沒資質、沒人,屢次投標無果的“十無”公司,到如今先后取得博物館設計施工一級、展覽設計施工一體化一級、建筑裝飾工程設計專項甲級、環境藝術企業藝術等級(設計類)甲級等十多項國家頂級資質的“十甲”公司,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雙重認證,歷經了十四年的艱苦磨礪。西典已實施竣工項目200多個,累計布展面積超過140萬平方米,逐步發展成為國內博覽行業的領軍企業。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觀念和文化興趣都在不斷提升,對于高品質的追求一定會越來越成為博覽觀眾的基本訴求。博物館展覽展示手段的升級也為文化傳播起到了更為積極的作用。2013年,余武創造性地提出“展示技術民用化”理念,他期望將展示技術推廣向更廣闊的民用市場。“文化與科技結合才能挖掘出更高的價值。從以前的大字報到現在互動的設備,展示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呈現是發展的必然,科技可以進一步把文化的內核展現出來。并非局限于室內的環境,也可能是博覽園,也許是一排石凳,也許是幾級石階,總之是以更新穎更引人注目的方式讓大眾吸收學習到文化的內容。”在圈子里浸淫多年的余武對行業的發展有著更深刻的判斷和理解。
“博物館濃縮了整個城市文化的精華,無論是國家還是城市,需要系統性地梳理文化的內核。我們做的事未來的價值空間就在于此。比如說現在的一帶一路倡議,我們可以建造中非友好博物館,迎合文化輸出的意圖。”
余武對藝術的追求遠不止投入在事 業中,做音樂、玩攝影、美術、書法、甚至親自動手設計魚缸,在他看來藝術不在于介質,而在于內涵。所有與藝術相通的領域他都愿 意嘗試,而且并不是隨便玩玩那么簡單。 余武創作的油畫幾乎所有的畫面都是圓 形的,同時借鑒宋畫的筆觸。他創作的音樂被自己命名為自賞式獨立音樂,制作卻毫不含糊,專輯里的歌曲連配樂都邀請國家交響樂團來現場錄音。盡管投入了很多,余武 卻認為他不需要附和誰,只愿潛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顛覆、創新、自信、隨性的許多標簽在余武的身上都可以找到,他曾經在一天之內驅車兩千公里,從俄羅斯邊境開回北京;曾經在沙漠里把吉普車開到燃燒報廢……也許是經歷了太多人生的起伏,如今的他沉淀下來的更多是理想和責任。“這個世界上,有可以流傳千古的事物,但是沒有千年不逝的主人。所以我不癡迷于擁有過多的物質,而是愿意用更多的時間去創造新的事物,為這個世界留下一些美好的東西。”
“當今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中華文明幾千年以來,都是世界上最領先的文明,只是工業革命后的這兩三百年我們才落后了。中華民族正走在偉大的復興之路上,而民族復興要用到的最重要武器一定是文化。我們作為從事文化行業的企業家,應該有更加遠大的家國理想。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宏揚我滿懷期待,同時有責任也有愿望通過自己的力量把它傳播出去。”不愿意做時光的過客、而更善于自己創造時代標 簽的余武如是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