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張云明+徐蕾
[摘要] 目的 探究與分析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 方法 選取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用藥知識知曉率、用藥依從率、生活質量評分及隨訪1年的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 結果 觀察組用藥知識知曉率及用藥依從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護理后兩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護理前,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更加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觀察組隨訪1年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 結論 健康教育護理干預能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促進預后。
[關鍵詞] 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質量;預后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10(b)-0159-04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HAN Xu ZHANG Yunming XU Lei▲
The Third Ward of Cadr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 Ninety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The awareness rate of knowledge on drug use and compliance rate of drug use,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fatality rate after 1 year of follow-u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wareness rate of knowledge on drug use and compliance rate of drug u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and the indicators abov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creased more remarkab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5). After 1 year of follow-up, 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fatality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patients for the diseases, and promote prognosis.endprint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Chronic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Prognosis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所有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在此狀態下,患者病情較重,且以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原因是老年患者的器官多處于衰退狀態下,同時又合并不同類型的其他慢性病,導致機體的抵抗力及免疫功能也處于較低水平,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延長了治療時間,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較大影響[1-2]。因此,部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治療出院后仍會存在較高的再入院率及病死率。以往臨床工作中實施的常規護理僅能滿足患者一般需求,但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方面,效果較差。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簽署關于本研究的知情權同意書,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會審核標準。納入標準:均在我院行癥狀檢查、心電圖、心臟彩超等影像學資料確診,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咳嗽、咯血、胸悶、惡心等癥狀;符合第7版《內科學》[3]中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精神類疾病者、認知功能障礙者、精神系統疾病者、血管畸形者、其他嚴重心血管疾病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9~72歲,平均(57.2±2.9)歲;病程3~11個月,平均(7.0±2.6)個月;心功能分級:Ⅱ級20例,Ⅲ級18例,Ⅳ級7例。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2~73歲,平均(58.1±2.5)歲;病程2~10個月,平均(7.1±2.3)個月;心功能分級:Ⅱ級22例,Ⅲ級19例,Ⅳ級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用藥指導、對癥護理、指導休息、心理護理等。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方法如下: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反復向其強調醫囑的重要性,講解藥物的使用方法、用藥劑量、服用藥物的目的、注意事項及可能存在的藥物不良反應等,避免自行服藥或服藥過量。由于部分患者在長期用藥之后可出現消極抵觸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制訂有針對性的用藥方案與指導[4]??上蚧颊甙l放科室自制的健康教育手冊,或定期開展關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講座,每月2次,介紹用藥方法。①對于利尿劑的使用需將時間控制在上午,避免夜間用藥影響到患者的睡眠,同時根據其體重控制好用藥量,囑其加強對每日尿量的觀察,一旦出現無尿或少尿的情況則提示心力衰竭較為嚴重,腎血流量也會明顯減少,說明患者的病情較重。若患者的每日尿量可保證在2000 mL以上,且體重明顯減輕,則說明取得了良好的利尿作用[5]。②由于螺內酯藥物中存在著較強的類雌激素的作用,指導患者正確合理地嚴格按照劑量用藥,避免出現刺激男性乳房發育的副作用。③由于缺血性心肌病、房室傳導阻滯等老年患者容易發生洋地黃中毒,使用洋地黃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嚴格按照劑量服用,并對用藥的時間與劑量給予調整。④患者使用血管擴張劑期間,需加強對其血壓、心率等各項生理指標的觀察,在實施靜脈給藥時,根據血壓的變化對滴注藥物的速度給予調整[6]。⑤使用ACEI類藥物或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時,部分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刺激性咳嗽、輕度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此時需堅持個體化用藥原則,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另外,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對家屬進行關于藥物使用的健康宣教,保存好聯系方式,構建網絡平臺,每周定期發送關于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面對所提疑問給予耐心解答[7]。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用藥知識知曉率、用藥依從率、生活質量評分及隨訪1年的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①采用我院自制的用藥知識調查表對患者的用藥知識知曉率和依從率進行調查,其內容包括藥物的種類、正確服藥時間及常見不良反應等,滿分為100分,得分在65分以上評為具有一定的用藥知識知曉率。用藥依從性的判斷標準[8]:能夠按照醫囑安排主動服用藥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②采用簡易生活質量評價量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9],量表中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五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為2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用藥知識知曉率及用藥依從率比較
觀察組用藥知識知曉率及用藥依從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兩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上述指標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2。
2.3 兩組隨訪1年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比較
觀察組隨訪1年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3。endprint
3 討論
心力衰竭可作為多種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最終結局,主要是指心臟排血量無法滿足機體正常的代謝需求,從而使機體組織灌注量不足,表現為肺循環及體循環靜脈瘀血。該疾病通常以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發病率較高,原因是老年人心血管系統以及其他系統在形態與功能方面發生著較大的改變,即出現了所謂“生理性老化”[10-11]。另外,由于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礎疾病較多,多個器官及系統均存在著改變,與此同時,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改變,伴隨著抗病能力以及各器官儲備能力的明顯降低[12-13]。另外,由于老年患者年紀較大,接受關于疾病新知識的能力較差,無法對自身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情況進行有效掌握,同時也不能接受有效的治療以及完善的體能與飲食方面的指導和教育。因此,患者發生心力衰竭后,不僅需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同時需配合合理的護理方法,以最大的程度地發揮用藥治療的效果,更好地促進并改善預后[14-15]?,F臨床上針對心力衰竭較為常用的護理方法為指導患者常規臥床休息、制動,配合給予低流量持續性吸氧,積極治療基礎疾病,例如治療原發性疾病、控制高血壓,降低血糖、改善血脂以及糾正貧血等,同時根據患者的個體化病情,對治療心力衰竭的藥物給予合理的選擇,幾類較為常用的藥物包括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從而達到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以往臨床工作中實施的常規護理僅能滿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期間的基本需求,但忽略了老年患者年齡較高、用藥依從性較差、認知水平也有限等情況,這就對藥物治療的效果造成了影響[16-17]。所謂護理主要是通過利用一種方式與手段,幫助患者處于一個最佳的舒適狀態,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改進,患者對于自身合法利益更加重視。這就使得在此環境下,醫療單位也需要對自身的護理服務理念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相比于傳統臨床護理中僅對患者進行發藥、輸液及打針等護理服務,現在更加提倡一種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本研究中,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加強了對老年患者關于藥物知識方面的健康宣教,培養并樹立了正確的用藥觀念與意識,改變了不良的用藥習慣,從根本上提高了用藥依從性,也降低了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8]。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的實施不僅保證了患者的生理情況能夠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同時幫助患者的心理也達到一個最佳滿意且愉悅的程度,最大化地滿足患者內心所需,緩解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將此類不良狀態對治療結果及預后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本研究中,觀察組用藥知識知曉率及用藥依從率均高于對照組,隨訪1年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也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結果提示,健康教育護理干預通過加強與護理人員的溝通與交流,增強了患者的自理能力,這與以往研究報道基本一致[19]。對比生活質量可見,護理后兩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護理前,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更加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果提示,健康教育護理干預能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有效的用藥知識指導,并加強了與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與健康宣教,使藥物治療發揮了最佳效果,提高了生活質量[20]。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能夠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促進預后。由于本研究樣本量有限,僅進行了為期1年的隨訪,今后可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以獲得精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趙軍峰,孟淑萍,柳君,等.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84例[J].中國藥業,2015,24(3):64-65.
[2] 蘇素缺,鄭朝霞,代東艷,等.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心肌梗死后難治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評價[J].中國藥業,2014, 23(7):15-17.
[3]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0-91.
[4] 謝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4):107-108.
[5] 張春香,候春鳳,張春艷.慢性心力衰竭61例臨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6):89-90.
[6] 賈丹.護理干預對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復發再入院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2,9(16):35-36.
[7] 王淑賢.34例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J].北方藥學,2014,11(9):191-192.
[8] 向麗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32):157-158.
[9] 馬智文.護理程序對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4):213-214.
[10] 何春梅.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護理效果[J].河北醫學,2014,20(11):1922-1923.
[11] 王建霞,宣囯全.連續性護理干預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的意義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5):109-110.
[12] 龐玉華,楊艷.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20):120-123.
[13] 韋正莉,梁明,馬小敏,等.綜合護理干預對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的作用[J].右江醫學,2014,42(4):505-506.
[14] 顧愛芹,徐紅.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早期心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1):229-230.
[15] 耿巧玲.整體護理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35):123-124.
[16] 柴愛真,潘秀春.慢性心力衰竭69例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旬刊,2012,25(4):193-194.
[17] 龐丹.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觀察與體會[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9(9):90-91.
[18] 唐玲,鄭斌,李德蓉.心理護理干預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緒及治療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5,12(2):123-124.
[19] 王曉燕.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況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內科,2015,10(3):89-90.
[20] 朱靜.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8):12-13.
(收稿日期:2017-06-15 本文編輯:張瑜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