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徐志超+宋韌+梁畢明
[摘 要] 《十二五規劃綱要》將培養國際化人才作為明確目標,同時也指出要創新教育方式,加強實踐培養,依托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培養一線創新人才。但傳統的教育模式難以完全適應這種新時代的人才需求,這也對吉林省高校拓寬人才培養渠道、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 吉林?。粍撔滦?;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選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21. 101
[中圖分類號] G647.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21- 0244- 03
0 引 言
“人才之難萬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輕。”伴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才的重要性愈加凸顯,逐漸成為社會進步、國家繁榮的重要驅動力。在我國企業走出國門,外資企業不斷擴容的同時,人才缺口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面對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培養創新型國際化人才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高等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緊隨時代的腳步,也正面臨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轉折點。與傳統教育相比,現代教育更強調尊重個性,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它把培養完善個性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與環節之中,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特別是人格素質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吉林省高校也正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并向社會各界輸送創新型國際化人才。
1 吉林省高校人才培養現狀
吉林省共有普通高校5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普通專科院校21所,擁有優秀的師資力量,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目前,在專業制度方面,吉林省高校均實行了雙學位制且出臺了專業調整機制,但對于申請條件設置了一定門檻,一般只有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才有權利提交轉專業申請。
在課程設置上,各個高校汲取了現代教育方式的優勢,設立了通識教育課程、第二課堂以及創新創業類課程。選修課占總學分比例以及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較為理想,表明學校在重視理論教育的同時,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廣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對于幫助大一同學適應大學課程的新生研討課,大部分學校并未開展。
在“人才強?!钡谋尘跋?,各個高校教師隊伍的高級職務比例普遍在40%以上,但學歷結構差異較大,擁有博士學位比例的教師在15%-60%之間,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比例較少。
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外合作辦學為教育體系的創新、辦學理念的變革、教育資源的豐富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在吉林省,各個高校均與境外一些學校建立了友好關系,部分學校定期進行了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項目。但在學科和專業分布上,以辦學成本小,市場效益較好的學科為主。與吉林省高校合作的國外高校中,不管歐美國家還是亞洲國家的高校,尚未存在世界上排名前200的高校。另外合作的機構和項目都是本科及高職高專層次,全國213個研究生層次的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無一是吉林省的。
在創業實踐方面,吉林省還處于探索階段,各個學校在積極參加全國創業比賽的同時,也在自行組織各種活動競賽,吸引大學生的參與,培養其創新能力。同時,創業園發揮了促進、扶持大學生創業的作用,但是,效果和產生的影響度仍有待于提高。
綜上所述,吉林省高校在培養創新型國際化人才方面有了一定建樹,但依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2 各種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本土化適用性研析
2.1 “工學交替”模式
“工學交替”模式既是學生實習就業的一個預演,也是學生適應崗位能力、順利就業的一個重要步驟。通過“工學交替”實踐,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做好實習就業準備,縮短從學校到企業、從校園到社會的心理轉型期,同時加深對企業和工作崗位的認識,提升動手操作能力。
但對于吉林省而言,“工學交替”模式的適用性不高,一方面吉林省企業可提供的崗位有限,另一方面這種模式主要培育的是技術型人才,難以提高創新能力以及國際化素質。此外,采用工學交替模式在選擇合作企業、設置教學計劃、學生管理與就業方面存在一定問題。
2.2 “創業實踐”模式
吉林省位于我國東北部,屬內陸地區,經濟收益以老工業為主。每年吉林省畢業生大約16.5萬,但我省適合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特別是智力密集型的就業崗位偏少,不能滿足其充分就業的需求。因此,發展創業教育,建立多元化創新企業勢在必行。
隨著全國各地創業政策的出臺,我省也出臺了一些扶持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長春市人社局、長春市人才貫徹落實國家創業引領計劃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戰略部署,開設了大學生創業小額貸款服務,滿足大學生創業資金需求,是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的一項具體舉措。
與此同時,吉林省高校也緊隨政策腳步,在高校中培養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舉辦各種創業大賽,積極建設創業園區以推進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綜上所述,創業實踐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就業機會,且對于吉林省資金等方面壓力不大,有很高的可行性。
2.3 “產學研培養”模式
吉林省高校產學研合作是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我省高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通過合理配置產學研各方的資源,促進技術創新所需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結合。但目前吉林省“產學研”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可行性不高,主要體現在科研總體水平較低、產學研合作模式單一、考核分配機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困難以及人才培養機制缺失。
吉林省高校學科建設整體水平偏低,發展不平衡,科研項目比較多地分布在傳統學科領域;大多數地方院校產學研合作主要還是停留在委托或合作開發、技術轉讓、培訓與咨詢服務、建立實習基地等較低層次上;部分吉林省高校在評職、晉升、考核等方面仍然以發表學術論文、出版著作、申報政府課題、成果報獎為主;吉林省高校由于科研經費有限、科研方向與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科研人員的科研選題往往偏重于技術和理論,重視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而忽略了其“市場價值”;吉林省各大園區內孵化大廈與創業園目前的空置率很高,除了管理人員與在孵企業內部的相關人員外,創業學生、實習學生以及受訓人員很少見到。endprint
由于產學研模式對于資金、基礎設施要求較高,且吉林省的高校、企業及科研院所科研能力不強,難以實行成果轉化、形成循環的資金鏈。因此產學研模式對于目前的吉林省適用性不高,難以達成培養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目標。
2.4 “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深化使社會對各類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需要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校企合作過程中高??梢灾鲃舆m應市場需求,依據市場要求修改培養計劃,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加畢業生被市場接受的概率。
近年來吉林省也一直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問題。2006年《吉林省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2010年《吉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強調“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并明確提出“實行優惠政策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職業學校鼓勵委托職業學校進行職工培訓,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
但相對于國家推動校企合作的力度以及其他省份開展校企合作的實踐,吉林省校企合作開展還較緩慢,問題較多。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校有積極性,而大多數企業沒有積極性。一方面是引導企業參與高等教育的政策機制不健全,財政、金融、稅收等引導行業企業和社會積極辦學的政策體系沒有建立;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所提供的崗位多為機械性崗位,對于人才培養益處有限。因此校企合作模式難以達成對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對吉林省適用度不高。
2.5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是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的活動,是全球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動選擇。1999年,原吉林省教委印發了《關于中外合作辦學若干意見》,開啟了全省中外合作辦學的新局面。此后,“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吉林省生根發芽,截至 2016年底,吉林省有25所高校開展了中外合作辦學,共成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3個,均為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55個。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以在校本科生為主要目標,進行國際間的合作交流,將辦學學校的教學、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全面與國際接軌,逐步達到國際水平,參與全球化競爭,通過在競爭中的聯合、聯合中的競爭,以主動深化開放來促進學校的建設。所培養的學生應具有國際競爭意識,并且有能力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采取“聯合辦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國際化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且吉林省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可行性較高。
3 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本土化框架設計
吉林省高校應結合本省省情,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由于工學交替、產學研培養、校企合作三種模式對于國際化技能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用有限,且在實踐上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創業實踐模式注重創新與實際操作能力,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外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其他國際化技能,我省高校應將創業實踐與中外合作辦學兩種模式相結合,以這種新型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著力培養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筆者將這種模式命名為“2+1+X”模式。
“2+1+X”模式要求學生第一年在國內高校接受基礎專業知識和相關外語教育,為第二年的國外課程奠定基礎。經過前兩年對專業知識以及國際化能力的培養以后,學校在第三年開展創業實踐教育,促進理論和實踐的融合,加強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在一年的實踐鍛煉之后,第四年由于面臨工作、考研等壓力,學校采取自愿模式,學生可自行針對薄弱項目或難以理解的問題選擇相關課程的學習,幫助每個人結合自己的情況順利度過大學最后一年。
這種模式避開了外方合作院校的課程引進、教師引進等操作起來相對復雜的問題,可以快速開展合作?!?+1+X”模式下,學校會開設相應的語言類課程,再加上后期全英文語言環境,有助于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同時,國外的課程相對更加重視實踐,可鍛煉學生的動手和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當前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這種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技能,減輕就業壓力。尤其是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扶持,吉林省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措施,涵蓋稅收、補貼、貸款等多方面,鼓勵大學生創業。此外,消費領域的不斷擴大,消費結構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必然使生產的多品種、小批量成為其顯著特點。這就勢必導致新產品新行業不斷涌現。這種社會需求的特點,也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注:梁畢明,通訊作者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利君.我國大學生創業實踐模式的探索與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9):65-68.
[2]周晶.吉林省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現狀及政策建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15):120-121.
[3]向欣,侯海榮,唐楠. 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及對策[J]. 現代教育科學,2017(2):19-27.
[4]王曉輝.一流大學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