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靖江市真武小學 吳建彬 劉菊秋
數學微論文,開啟數學學習的新渠道
江蘇省靖江市真武小學 吳建彬 劉菊秋
“微論文”重在“微”字,完全沒有內容、字數以及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它是隨筆,是日記,是微博,甚至可以是聊天記錄。它只是讓學生去寫自己想寫的東西、自己能寫的東西。“數學微論文”可以是學生對某一個數學問題的理解、評價,也可以是某一節數學課學習的真實想法,還可以記錄學習時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經過、經驗等。“嗨”就是“happy”,“嗨起來”是快樂、開心、興奮起來的意思。我們課題組研究的就是運用數學微論文這種特定的教學方式,讓全體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讓學習變得“嗨起來”(我校正在開展的江蘇省十二五教育科學立項課題)。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們借助數學微論文構建的新型教學模式。
俗話說:“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問。”可我們聽課時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教師提問:關于這一課,同學們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想問的嗎?課堂上頓時鴉雀無聲,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人會提問的。這樣的步驟完全就是課堂小結的一個擺設,久而久之,教師們也習慣于省略了這個步驟。
那么學生們真的就沒有不懂要問的地方嗎?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告訴我們答案是否定的。出現這樣的情形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學生們不愿意或者不習慣提問,另一方面,學生根本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根據調查問卷分析,學生們不愿意或者不會提問的主要原因是課前沒有經歷自主學習的過程,課堂上又沒有也不可能提供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于是,我們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試著整理出相關的問題或重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微論文),這樣后進生會帶著問題、尖子生會帶著成果走進課堂,有了這些問題和成果,課堂上學生們聽得更認真了。當有學生提問時,別的學生還會爭先恐后地為他們釋疑解惑,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教師一下子變得輕松了許多,經過檢測發現,學生掌握的效果也比原來好很多。
由此可見,課前撰寫數學微論文確實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學生經歷了自主學習的過程后,在撰寫課前微論文的基礎上,我們的課堂就應該是學生表現的舞臺。課堂上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匯報交流,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展示的空間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真正喜歡上數學,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大家知道數學概念的語言是十分嚴密的。那么對于小學生來講,教師在教學時要不要總結出一板一眼的定義、規規整整的板書以及可以背誦的結論呢?對此,我們安排了多次的“同課異教”活動,活動發現:如果教師過分強調語言的嚴密性,一方面不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復習時由于學生害怕講得不夠規范,往往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只能由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相反,如果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也就是數學微論文)來表達,學生們會更愿意參與到課堂中,整個課堂瞬間充滿了一雙雙迫不及待想表現的眼睛和一陣陣的歡呼雀躍聲,同時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在交流數學微論文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對表現特別突出的學生可提議全班學生為他鼓掌、喝彩。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匯報要及時做出評價,好的要給予肯定,錯誤一定要得到糾正。這樣整個課堂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能力得到提升,而教師僅僅扮演著“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
課后,我們還要求學生撰寫總結性或反思性的數學微論文。總結性的微論文既可以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概括,也可以對自己的掌握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反思性的微論文可以記錄數學學習時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經過、經驗等,其中,錯題檔案是學生們寫得最多的一種。
其實蘇教版新教材已經明確提出了這方面的要求,在第二學段(4~6年級)的單元末尾處幾乎都設計了“評價與反思”板塊。不過,通過我們課題組的調查發現,絕大部分教師對此是不理不睬,幾乎一次都沒有組織過。這種現象不得不令我們深思:“評價與反思”真的是可有可無的環節嗎?它對我們的學習到底有沒有幫助呢?于是,我們安排了針對性的對比實驗。經過三年的對比實驗、深入分析后發現:經常進行評價與反思的學生,常常能自覺反思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并能及時做出調整;經常進行評價與反思的學生,大多數能以積極的態度和飽滿的精神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他們樂于與他人合作,善于提出問題、探索未知。學生通過評價與反思,逐步學會認識自我,學會做人,學習數學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因此,我們課題組成員一致認為“評價與反思”是必須完成的一項作業,它就是一次組織學生撰寫數學微論文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必能落到實處。
傳統的練習形式往往過于統一化、標準化,學生對這樣的練習毫無興趣,教師也無法顧及各層次學生的認知要求,這種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于是,我們對練習的形式、內容等方面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據調查,我校中高年級中有93.4%的學生至少擁有一個QQ賬號,其中64.8%的學生喜歡用QQ與人交流。鑒于QQ在小學生中的廣泛使用,我們在練習時引入了QQ交流平臺,定時組織學生進入平臺交流討論。例如,我們在學習正、反比例的意義時,就利用QQ群提供了下列一組題的討論:
下列各式中的x和y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這些看似復雜的題通過QQ群討論、質疑、爭論,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行解決,尤其是最后一題,居然有好幾個學生能夠判斷出x和y成正比例,并且講得頭頭是道,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這些討論、質疑、爭論就是我們最想要的數學微論文。我們利用QQ的一對多、多對一的群聊模式,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學生在群聊中還可以看到別人的想法,從而產生思維上的碰撞,真正實現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QQ群聊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各種QQ表情及時給予評價,或惋惜,或點贊,或加星,常常讓學生樂在其中。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提供了科學、合理、有效的學習資料,再加上QQ平臺的新模式,完全可以將學生吸引過來,讓他們全身心地參與,讓數學學習真真切切地“嗨起來”。
綜上所述,數學微論文就是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點滴記錄,可以是收獲,可以是困惑,也可以是爭論。而在實際教學中,困惑和爭論的價值遠比收獲大得多,數學微論文正是獲取困惑和爭論的最佳渠道。運用數學微論文這種特定的教學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