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明 趙國萍
【摘 要】高職大學生外語能力應用模式研究是對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校所培養起來的外語能力在畢業后工作中的應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反思和探索高職外語教學模式和教改之路.高職外語教學應重視行業英語的教學,并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及未來職業需求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外語能力;應用模式
外語能力應用模式研究主要是對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校所培養起來的外語能力在畢業后工作中的應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探索分析高職院校大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外語能力的應用范圍、外語能力水平能否達到實際需求等,從而通過高職大學生外語能力在實踐中的應用現狀研究,反思和探索高職外語教學模式和教改之路。
1 調研的意義
高職院校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外語教學理念、教學活動必須要跟上時代發展、適應市場需求,學生外語應用能力,最終要經過工作實踐的檢驗。高職院校外語教學應當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和發展變化,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思路,調整教學內容。本課題對高職畢業生英語能力應用情況展開調研有助于為高職外語教學圍繞培養學生社會實際需要的外語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這一根本目標進行改革提供理論和事實依據。
2 調研的內容與設計
2.1 調研的對象和方法
本調查選取了南京市較為典型的幾所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畢業生、在校大學英語任課教師以及用人單位。調研方式主要采用了訪談和問卷調查兩種形式。研究方法方面,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定性研究主要是對畢業生、用人單位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包括面談、電話訪問,了解畢業生英語應用能力現狀和社會需求相關信息,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定量研究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搜集大量數據,運用統計和分析方法從中找出相應規律。調研的用人單位涉及對外貿易、廣告、傳媒、食品、航空服務、酒店管理等行業,累計發放問卷170份,收回158份,有效率為93%。
2.2 調研的主要內容
調研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高職畢業生的外語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狀況,具體包括與外賓交流與溝通、涉外函電文書處理、跨文化交際、獲取和瀏覽外國產品信息、專業技術交流、涉外營銷等能力。二是,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外語能力的需求和評價。具體體現在:
(1)高職院校畢業生方面:在校所培養起來的外語能力在畢業后工作中的應用范圍、外語能力水平能否達到實際需求、外語能力應用存在的困難。
(2)用人單位方面:對高職畢業生外語應用能力的需求;對畢業生實際外語能力的評價。
2.3 調研的結果與分析
(1)高職畢業生外語能力在工作中的應用情況
關于外語能力應用頻率,在所調查的畢業生中,在工作中經常使用英語的占到14.2%,有時使用英語的占到24.7%。大部分畢業生使用英語的用途主要是查詢和瀏覽與其業務工作有關的網站,了解行業信息,閱讀與其專業有關的書刊,進行技術交流。
關于外語能力的重要性,在所調查的畢業生中,認為外語能力對其薪資水平和晉升具有較大影響的占到69.7%,認為毫無影響的僅占7.8%。可見,高職畢業生英語應用能力會影響其工資水平、職位晉升和職業發展。
總體而言,對畢業生的調研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非英語專業高職畢業生在工作中外語使用范圍并不廣泛,不會經常用到英語。二是英語能力對畢業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影響其薪酬和升遷;三是專業英語對畢業生而言重要性更高,掌握與其工作領域相關的行業外語知識對其工作順利開展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外語能力的需求和評價
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英語能力的需求來看,在接受調查的單位中,在招聘時對學生英語能力有詳細要求的只有17%,有一定要求但不作為必要條件的占到59%,對高職畢業生英語能力完全沒有要求的的占到24%。對于如何考察應聘者的英語能力,大部分企業是看應聘者的英語等級證書,這部分企業占到54%,還有一部分企業是對應聘者進行面試,當場考察應聘者的英語交際能力,這部分企業占到15%,有的企業將證書和面試綜合起來考量,這部分企業占到20%,還有一部分企業會參考畢業生參加過哪些與英語有關的實踐或實習活動,這些企業占11%。
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英語各項能力的需求來看,如果高職畢業生具有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顯然會更受歡迎。如果高職畢業生的英語實際交際能力很強,反而會在競爭中具有相當的優勢,會更受企業歡迎,以后的職業發展前景也會更好。
可以看出,大部分企業對畢業生的英語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企業還是很重視畢業生的英語能力,尤其是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和專業英語能力。
3 對高職外語教學的啟示和改革建議
3.1 循序漸進,重視行業英語的教學
根據對畢業生和企業的調研結果,畢業生使用英語的范圍都是與其從事的行業密切相關,甚至直接決定其收入水平和職位升遷。因此,高職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在特定職業范圍內應用英語的能力。[1]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公共英語仍被看成是孤立的公共基礎課程,在課程設置上,基本還是沿襲傳統的學科課程設置思路,與專業崗位相關的應用技能類課程、專業英語類課程開設得很少;[2]應當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或學年,重點加強對其英語基礎的鞏固提升。經過一學期或學年對英語水平進行鞏固和提升后,第二學期或學年就可開始學習行業英語。在這個階段,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有針對性地教授與其未來職業相關的行業英語。這種教學模式能夠體現高職英語教學的特色,突出高職教學的職業性和實用性,最主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就業優勢,提升其職業能力,為其以后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3.2 因材施教,采取差異性教學方式
根據調研結果,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當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及未來職業需求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學校應根據專業特點,以學生的職業需求和發展為本位,實行分類指導,按照學生的專業大類進行劃分,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即一般要求和較高要求。[3]例如,根據本課題的調查結果,涉及到外貿的行業相對來講對畢業生各項英語技能的要求都比較高,而外貿專業的高職生相對而言英語基礎比其他專業的學生要好,因此可以對外貿專業的學生實施較高層次的英語教學,全面提升該專業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對其他專業的學生可以有所側重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翻譯能力,但口頭和書面交流的能力。
4 結語
高職教育是要為社會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這樣的定位要求高職教育既要使學生達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更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使學生形成與其未來職業(崗位)實際工作相適應的職業能力[4]。因此,高職英語應當為提高學生在就業中的競爭能力,為其未來職業前景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麗玲,謝水瓔,蘇鳳杰.基于社會需求分析的高職英語教學探討[J].高教論壇,2013(5):32-35.
[2]凌來芳.基于職業需求的公共英語課程設置改革研究[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94-96.
[3]何麗玲,謝水瓔,蘇鳳杰.基于社會需求分析的高職英語教學探討[J].高教論壇,2013(5):32-35.
[4]劉黛琳,張劍宇.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改革思路[J].中國外語,2009(11):77-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