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慶浩 馮釗 蔣有佳
【摘 要】現在,壯族傳統歌圩文化在傳承、發展上面臨著傳統色彩成份削弱、社會文化多元化、歌圩參與者老齡化等問題。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幾乎所有行業都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來進行自身的轉型與發展。而把傳統的歌圩文化和現在的“互聯網+”相結合,通過借助互聯網平臺,發揮大數據進展速度快的優勢,摸索出適合壯族傳統歌圩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道路,才能夠更快更好的促進歌圩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壯族傳統歌圩文化;互聯網+;傳承;發展
1 “互聯網+”的內涵
在十二屆人大會議上,李克強在政府的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規劃。著重指出了傳統的產業需結合“互聯網+”來幫助自身歷史和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實現網絡和傳統行業的一體化。
得益于科技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在以網絡平臺傳播為主的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壯族特色的壯族傳統歌圩文化,應該發展創新理念,結合“互聯網+”模式,充分的調動互聯網思維進行資源整合,來贏取市場大眾的關注。
2 “壯族傳統歌圩文化”概述
2.1 壯族歌圩文化的發展歷史
“壯族歌圩初始是一種代表祭祀性的歌舞活動”,時代變遷,當初這種具有宗教意味的活動已經轉變成壯族人民的娛樂方式。經過長期發展,它已經具有屬于自己的鮮明特色和獨特文化個性。“壯族傳統歌圩文化”是經由壯族的歷史沉淀而成,它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因子,是各種各樣文化的集中體現,代表著壯族文化集大成;換句話說,它的文化形態是壯族文化的基礎,壯族文化通過它來匯集、融合,它與壯族人民的生活早已經緊緊融合,無法分割。
2.2 壯族歌圩文化的特點
2.2.1 節期的固定性
根據歷史資料記述,壯族歌圩起于宋高宗時期,到元成宗年代最為鼎盛,傳統的歌圩集會持續到了今天,覆蓋的地點已經非常廣泛。大部分歌圩活動會選擇在忙完農活、天氣適宜的春天和秋天來舉行。
2.2.2 宗教祭祀性
歌祭拜儀式是每一個大型歌圩舉行之前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祭拜螞拐、劉三姐妹、布洛陀、囊亥等。祭祀的地點一般選擇在巖洞之中或者田峒之上。大規模的歌圩通常都是選擇在有巖洞的地點舉辦,比如田東敢仰巖歌圩,田陽春曉巖歌圩、靖西安寧歌圩等。
2.2.3 根源性和傳承性
歌圩文化早已經在壯族人民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是他們的根源性文化。它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包含著集體民族精神的智慧,它體現的是壯族人民的思想精神、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以及內涵和特征。它自從產生以來,就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性。在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在不斷活動、不斷革新、不斷創造發展,已然成為了壯族人民的一種集體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
3 “壯族傳統歌圩文化”現存的問題
3.1 傳統色彩成份在削弱
就當前的歌圩點來看,原生態的山歌日趨衰落。一些鄉鎮歌圩點或歸并或取消。在大多數壯族人民生活的地區,歌圩現只存于老人們的記憶深處。隨著交通出行便利、貿易方式增加和文化交流的多樣化,一些鄉鎮歌圩點慢慢轉移到縣城中,增添了許多現代化的元素;或者是一些祭祀性歌圩點,與現代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反差,導致有些祭祀地廟社被廢除。現存的傳統歌圩地點的數量已經大幅度的減少。
3.2 文化多元化和現代化文化的沖擊
由于語言因素等障礙,傳統的山歌形式不能普及,導致傳統的山歌不易傳播,面臨衰弱或消亡的危險。雖然如今重視傳統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但是都面臨著不小的難題。“現在農村老人,對互聯網還不太熟悉,所以娛樂方式還是傳統的對歌,因此現在還有些歌圩點得以保留。” 伴隨著歌圩“倚歌求偶”,“用歌抒情”作用的丟失和人們興趣的轉移,歌圩的規模和影響力都在日益消減。
3.3 歌圩參與者老齡化
歌圩參與者現在漸漸老齡化,文化傳承上出現斷層,以往,年青一代是歌圩上的主角,但是現在很多青少年選擇出外打工和學習,參加歌圩活動的年輕人已經很少了。加上興趣愛好和生活觀念的改變,年青一代基本不太愿意參加這類活動。壯族歌圩因為這一文化傳承的斷層迅速的衰落。大多數歌圩因為老一代退出之后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而消亡。
4 “互聯網+”時代下壯族歌圩文化傳承與創新建議
4.1 開展歌圩普查,建立網絡歌圩資料庫并進行研究
歌圩的普查是個艱巨的任務,特別對一些傳統文化的起源、流變等情況的調查是普查工作的重點,那些處于瀕危狀態下的文化類型更是普查的重點。所以應該對傳統歌圩文化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后進行分類,采取現代化的手段進行信息化、數字化管理建立網絡歌圩云平臺數據庫,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4.2 發展網絡歌圩,建立網絡歌圩平臺并進行推廣
互聯網的核心是共享,可以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建立網絡歌圩平臺,“網絡歌圩”以論壇為載體,開展對應的版塊,通過直播間直播或歌唱平臺進行歌曲對唱,或在論壇上發布相應主題,采取回帖的形式來進行“對歌”。同時進行周邊產品的推廣和銷售,有助于提高壯族歌圩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能夠帶動周邊產品的經濟發展。“網絡歌圩”的出現剛好能夠彌補現實歌圩的地域局限性。
4.3 改革培養機制,建立歌圩傳承基地并進行“接班人”培養
中青年是歌圩活動的主力軍,在文化的傳承上,利用建立的網絡歌圩云平臺,在壯族地區的一些學校日常教學中開展壯族歌圩文學教學課,充分利用歌圩云平臺信息化的優勢,在教授唱歌方法的時候,兼顧壯族傳統歌圩文化的傳播,以此培養學生們對于歌圩文化的興趣。與此同時,政府在接班人的培養方面需要給于相應的政策和經濟支持,以便于能夠更加順利的培養出能夠傳承這一傳統文化的下一代。
【參考文獻】
[1]王中旸.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新思考[N].品牌.2015-12.
[2]平峰.壯族歌詠文化與壯民族的族群認同[N]黑龍江民族從刊.2007-4.
[3]王中旸.壯族歌圩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媒介建構初探[N].河池學院學報.2013-4.
[4]李英辰.壯族歌圩審美與儀式的復合體[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6-4.
[5]楊欣怡.“互聯網+”背景下廣西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與發展[N].美與時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