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青 李琳
【摘要】高血壓病已經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疾病,高血壓患者中H型高血壓比例達75%,H型高血壓比高血壓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高5倍。腦卒中是高血壓的重要并發癥,頸動脈粥樣硬化及HHCY作為H型高血壓及腦卒中的危險因子,探討H型高血壓合并腦卒中患者HCY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研究結果將為H型高血壓合并腦卒中的診治,預防及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H型高血壓,HCY,腦卒中,CIMT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0..02
前言:H型高血壓及腦卒中發病率逐年上升,并趨于年輕化。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0?mol/L被稱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HHCY),美國學者研究發現,H型高血壓患者更容易發生腦卒中。探討H型高血壓、腦卒中、HHCY、頸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并從改善生活方式、篩查危險因素、早診早治和患者規范化管理入手,做到早篩查、早預防、早診治,從而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病率,死亡率。
1 歷史發展
1.1 關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研究
上世紀六十年代,Mc Cully 通過一系列實驗得出結論即同型半胱氨酸濃度增高的人,HCY在導致不同程度的血管損傷的情況下而進一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Mc Cully 首先提出HCY水平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相關。Wilcken于1976年提出Hcy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后,Huiyong 等[1]的一系列研究表明Hcy是心腦血管方面事件的有效預測因子。
1.2 關于頸動脈的研究
最早在1684年做尸檢時發現頸動脈完全閉塞,其致病的直接原因是顱外頸動脈閉塞性病變和動脈斑塊栓子。之前有大量研究證實,頸動脈狹窄引起腦卒中的發病機制包括動脈斑塊破裂導致出血、斑塊脫落形成栓子等。如今認為頸動脈狹窄引起腦卒中的機制是血流低灌注和血栓栓塞。動脈硬化包括動脈內膜增厚、斑塊形成、動脈狹窄[2-4],頸動脈中層厚度(IMT)增加是未來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因子[5]。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研究人員首次報導IMT厚度可通過體外超聲波無創的檢測,這種無創檢測方式成為了評估頸動脈結構和功能最常用也是最簡便的方式之一。之后通過超聲評估頸動脈血管的病變程度進而預測大血管病變程度已在臨床工作中廣泛使用。
2 現狀分析
2.1 腦卒中的現狀分析
腦血管病已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的身心健康。據流行病學資料統計結果,我國腦血管病排全國死亡人數總死因的第二位,而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且腦卒中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危害著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目前我國腦卒中防控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對高血壓、腦卒中及其危險因素未進行系統篩查,二是未廣泛篩查頸動脈病變及對其未規范化治療;三是大多數人對高血壓及腦卒中并發癥的危害知曉率低。
2.2 H型高血壓的現狀分析
伴HHcy的原發性高血壓被定義為H型高血壓,H型高血壓占高血壓的75%,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仍舊較低。而同單純高血壓比較,H型高血壓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幾率高出其5倍。故控制H型高血壓的發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趨向預測及措施:近幾年,我國在高血壓患者的檢出、治療和控制方面逐年進步,但在接受降壓治療的患者中,大多數患者的血壓沒有達到控制目標,尤其是對于H型高血壓的降壓治療不規范,故應進一步提高人群高血壓及其并發癥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同時加強對公眾的健康教育和高血壓的社區防治。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降壓治療做到小劑量開始、聯合用藥、優先選用長效藥物;(2)降壓治療要達標,(3)公眾自身應做到低鹽低脂飲食;(4)因高血壓越來越年輕化,對青年及中年進行進一步排查;(5)定期篩查危險因素,從而提高高血壓患者的檢出率、管理率及控制率。用多普勒超聲間接測定頸動脈內膜的厚度進而可早期預測頸動脈的病變程度易被廣大群眾接受。國內大部分醫院重視腦卒中的治療,但輕視其預防,對其社區、農村腦卒中的預防和篩查極不關注,以及對各項危險因素篩查不足,針對上述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基層醫院應進一步加大對腦卒中篩查及其宣教,如:(1)嚴格對腦卒屮患者篩查進行篩選;(2)控制危險因素及早診早治;(3)進一步加大對基層醫院的宣教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腦卒中的發生率。
3 總 結
本研究通過篩選H型高血壓合并腦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險因素,進而對其關系進行探討,并從控制危險因素,危險因素的發病機制、危險因素對其疾病的影響著手,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H型高血壓和腦卒中患者的發生率及病死率,進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死亡率和致殘率,從而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在臨床上對H型高血壓合并腦卒中患者的診治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喜 楊,孫寧玲,祝之明,殷惠軍,陳源源,王鴻懿.正常高值血壓人群的動脈彈性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3,21(6):600.
[2] Drukteinis JS,Roman MJ,Fabsitz RR,Lee ET,Best LG,Russell M, DevereuxRB.Cardiac and systemic he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tension andprehypertension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the Strong HeartStudy[J] .Circulation, 2007,115(2):221-227.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3.
[4] 桑更生,丁 中,馮芝嫻,等.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斑塊與冠心病的關系[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8,33(3):284.
[5] 張國華,楊玉瓊.華寧縣TB/HIV雙重感染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3,29(4):472-473.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