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 蘇杰 孫立 魏建華 曲京武 吳艷麗
【摘 要】檢驗檢測機構開展人員監督工作,是實現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有效改進的有力途徑。目前,檢驗檢測機構人員監督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監督對象定位不準確;監督范圍不夠全面,沒有覆蓋到所有對檢測結果有影響的人員;監督方式不合理,比較單一,且多是書面核查;監督時機把握不準確,在關鍵時機缺少必要的人員監督。本文就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為檢驗檢測機構做到全面、合理地開展人員監督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關鍵詞】人員監督;監督范圍;監督方式;監督時機
【Abstract】Personnel supervision in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is a powerful way to realize the continuous and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t present, there are several main problems, including the inaccuracy of objects, the imperfection of scope, the irrationality of supervising ways, the inaccuracy of timing, and the absence of personnel supervision on crucial tim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se problems, 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personnel supervision in a comprehensive and reasonable manner.
【Key words】Personnel supervision; Scope of supervision; Ways of supervision timing of supervision
0 引言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1]和《CNAS-CL01:2016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2]中對實驗室的人員監督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由熟悉各項檢測和/或校準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結果評價的人員,對檢測和校準人員包括在培員工,進行充分的監督。但是,檢驗檢測機構如何做到有效、全面的監督,上述準則和相關的指導性文件均沒有明確的說明。下面將探討一下檢驗檢測機構人員監督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建議。
1 檢驗檢測機構人員監督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監督對象不準確
在檢驗檢測過程中,人員不可避免地與“機”“料”“法”“環”等因素發生關聯。于是,在日常的監督記錄中,經常會發現監督對象被描述為某份原始檢測記錄、某實驗室的環境設施或是某臺儀器設備。歸根結底,是對人員監督的概念理解不透徹,造成監督對象定位不準確。
1.2 監督范圍不全面
目前,檢驗檢測機構現有的人員監督工作多是針對一線檢驗檢測人員,缺少對管理層、合同評審、合格供應商評價、綜合服務等人員的監督。而且,對于監督員的設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中沒有明確地規定其比例要求,僅強調要進行充分有效的監督。有文獻建議,為確保監督的覆蓋面,監督人員和專業技術崗位人員的數量之比一般在1:10-1:5之間[3-4];還有的建議,監督人員一般占專業技術崗位人員的5% ~10%[5]。其實,人員監督的目的保證所有對檢驗檢測結果有影響的人員都能夠按照規定的程序開展活動,因此,監督的對象應該覆蓋到所有對檢驗檢測結果有影響的人員,提出監督的人員比例是不適宜的。
1.3 監督方式不合理
檢驗檢測機構常用的監督形式是書面核查和現場觀察,而且采用書面核查的方式較多。無論是對于新進人員,還是對經驗豐富的老員工,監督形式多限于對原始記錄、檢測報告等的核查,或者是采用閉卷答題的方式。實際上,書面核查的監督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崗位,尤其是對現場實地操作能力要求較高的崗位。
1.4 監督時機把握不準確
檢驗檢測機構在開展日常人員監督工作時,傾向性地將監督時機確定在日常檢測工作中,忽視了對重大項目、客戶投訴和質量控制考核、新方法確認等重要時機的監督,未對特殊檢測工作開展有效監督。由于監督時機把握不準確,曾導致能力驗證考核項目不符合要求的事件發生。此類重大不符合事項有力證明了日常人員監督過程中對特殊檢測工作的監督缺失。[6]
2 關于檢驗檢測機構開展人員監督工作的思考
2.1 正確理解人員監督的概念
監督,是指對現場或某一特定環節、過程進行的監視、督促和管理。人員監督,即是對人員能力的監督,其目的是保證所有對檢驗檢測結果有影響的人員都能夠按照規定的程序開展活動。這里的能力,是指經證實的應用知識和技能的本領。
2.2 監督范圍要全面覆蓋
監督員,應由熟悉各項檢測方法、程序、目的和結果評價,具備善于觀察和良好溝通能力的資深人員擔當。其職責是發現偏離、記錄分析、適時匯報、監督改進。
針對不同檢驗檢測領域和工作程序,應配備符合條件、有能力的監督人員。如在CNAS-CL14:2010《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在無損檢測領域的應用說明》對監督人員有明確的規定:如無損檢測中,規定監督人員應具有無損檢測技術的專門知識和經驗,并具有所負責監督的無損檢測專業的Ⅱ級及以上人員的資格等;又如在微生物檢測領域,明確要求:實驗室應設置生物安全責任人和生物安全監督員,負責生物安全。[7]endprint
總之,要有足夠的監督人員實施監督檢驗檢測機構應設置覆蓋其檢驗檢測能力范圍的監督員。檢驗檢測機構管理層、質量管理體系運行部門、技術部門和后勤保障部門,都要有監督員。監督計劃應保證在一個認可周期內,檢驗檢測機構所有人員至少被監督一次。因為,檢驗檢測機構人員,不管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都會影響檢驗檢測機構活動,均要受到監督。
2.3 監督方式要合理有效
人員監督的方式比較多樣化,常見的有現場觀察、提問面談和書面核查。開展監督時,可采用單一方式,也可采用多種方式結合。
現場觀察,是由監督員對被監督人員進行現場實地操作情況的察看,考核其對管理要求或檢測標準的執行能力和對操作過程的掌控能力。這種監督方式側重于評價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一般適用于檢驗檢測機構有新人員(新進人員、在培人員、短期聘用人員)、新項目 (新開展的項目)、新設備(新進設備初期使用階段)和新標準(新增檢測標準或檢測標準變更)等情況。
提問面談,是由監督員就監督內容對被監督人員進行當面問詢和約談,這種監督方式比較靈活,也適用于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對檢驗檢測機構管理層的監督,也可以采用這種監督方式。例如,詢問檢驗檢測機構管理層人員,本機構的質量目標和質量方針是什么,如何實現該目標;有什么途徑可以識別對管理體系或檢測程序的偏離;在實驗室內部怎樣建立溝通機制等。
書面核查,是由監督員對被監督人員涉及的與監督內容相關的書面材料進行審核,考核其對管理要求或檢測標準的理解能力和對操作結果的處理能力。可以通過核查工作記錄、檢驗檢測結果或者閉卷筆試的形式進行。這種監督方式一般適用于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員工。例如,對于從事合格供應商評價的老員工,通過書面核查的方式對其進行監督。核查合格供應商評價的材料內容是否包括:資質證明、供貨質量、性價比、售后服務、供貨能力、服務支持能力等,是否對每個供應商都逐一評價,對不合格的供應商是否予以撤除并編列新的供應商名錄。
2.4 監督時機要適當把握
按照年度人員監督計劃開展的監督是常規監督,此外還應結合具體的工作進程,下達專項監督,從而使人員監督工作依據充分,有側重點,保證人員監督工作不流于形式。
如遇下列幾種情況,則要酌情下達專項監督:(1)首次分包時;(2)檢測和(或)檢測過程的關鍵控制點、控制環節;(3)新標準、新方法(包括標準變更后)剛實施時;(4)方法偏離時;(5)操作難度大的樣品、參數時;(6)新設備或修復后的設備以及無法進行期間核查的設備使用時;(7)出現臨界值時;(8)新檢測項目開展時;(9)在實驗室工作場所以外的地點實施檢測時;(10)發生質量仲裁或質量鑒定時;(11)有顧客投訴(抱怨)時;(12)執行糾正措施時;(13)檢測對環境條件有嚴苛要求等。
3 結語
監督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檢驗檢測機構人員所從事的與檢測相關工作的初始能力和持續承擔該項工作的能力。檢驗檢測機構只有設置覆蓋其檢驗檢測能力范圍的監督員,采用合理的監督方式,在一個認可周期內,對機構內所有人員至少監督一次;在關鍵環節,下達必要的監督。才能切實做到全面、合理地開展人員監督工作,有效促進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工作的高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S].北京: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2016.
[2]CNAS-CL01:2006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S].北京: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2006.
[3]王永會,檢驗檢測機構如何開展質量監督[J].消費電子,2014(16):290.
[4]劉岫巖,崔巍嶓,顏庭輝,宋鑫.檢驗檢測機構的質量監督工作淺議[J].糧食與食品工業,2013,20(6):67-69.
[5]李成,李興根,羅益群.淺談如何做好檢驗檢測機構的質量監督工作[J].現代測量與檢驗檢測機構管理,2011,19(5):58-59.
[6]雷質文,等.食品實驗室人員管理:認證認可機制下食品實驗室人員管理指南.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
[7]滕牧.檢測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有效性的探討[J].中國纖檢,2017(5):6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