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黎
【摘 要】清水江文書的發現己引起學術界重視,本文論述了清水江文書的形成、分布及對當今的影響探析。
“清水江文書”又稱“清水江民間契約文書”,是清水江流域獨特的民間文化遺產,忠實地記錄了明末清初以來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苗族侗族人民生產生活及社會變遷歷史狀況,被中外學者譽為“世界記憶”,成為了解清水江流域少數民族歷史“第一手資料”,為研究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
【關鍵詞】形成;分布;影響
1 清水江文書形成
清水江是沅江上游主要支流,自西向東貫穿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多個市縣。該區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林業資源非常豐富,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明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派官軍鎮壓農民起義,溯沅江而上進入清水江。從此,清水江盛產優質杉木的信息傳遍全國。據文獻記載,早在明武宗正德年間,由于大興土木對優質木材的需要,朝廷到清水江流域廣征“皇木”,杉木、楠木及樟木等優質木材開始作為“皇木”,運往京城。明末清初,除了朝廷征派外,還吸引了各地客商溯江而上開拓木材市場。到了清雍正年間,官府對清水江進行了大規模疏浚,使其成為溝通黔楚物流的主要通道。據清愛必達《黔南識略》載:“坎坎之聲,鏗訇空谷,商賈絡繹于道,編巨筏放之大江,轉運于江淮間者產于此”,至此木材貿易十分繁榮,人工造林技術也相當成熟。據民國資料記載,清水江林業貿易鼎盛時期年營業總值達二百萬元,最低也有七八十萬元,足見當時木材交易之盛況。
隨著各地客商的紛紛涌入和進行大規模的租佃造林及林地、林木買賣等林業經濟活動,在國家法典鞭長莫及的情況下,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維護林業主體的權益,從而伴生了大量作為確定經濟權屬憑據的契約,這些原始記錄性的契約經由歷代傳承下來,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清水江文書。清水江文書從形式上看,既有制式化的單張散件,也有名目繁多的成冊抄本。己征集到的文書,紙契最多,紙張有綿紙、毛邊紙、草紙、構皮紙等載體。另外,還有大量石碑,清水江流域各村寨廣泛運用石碑立約,“石碑大于天”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其他載體如布、皮、木、竹和獸骨極少。記錄形式有:文字、音像與實物等。其內容有: 分家析產合同、土地山林買賣租佃契約、房屋買賣契約、碑刻、賬簿、糧冊、稅單、族譜、信函、政府文告、道士科儀書、訟詞、鄉規民約等,涉及封建土地制度、林業生產制度、賦役制度、族群關系、民間借貸制度、宗法制度、基層政治制度、習慣法、宗教信仰等。數量之多,可與徽州文書比肩媲美,堪稱大規模的原始資料庫,多為地方族群的“自表述”或“自書寫”,形成了難得的地方知識結構譜系,足以反映自明以迄民國時期的鄉村社會生活,是研究明清至民國不可或缺的民間史料。
2 清水江文書分布
清水江文書自20世紀60年代,最早由楊有賡等人發現于黔東南錦屏縣的文斗、加池等苗村侗寨,后來迅速擴展到周邊的黎平、三穗、天柱、臺江、劍河等縣,幾乎遍及清水江流域,被世人知曉。隨著發現數量巨增和研究的不斷加強,文書的地域分布除了清水江流域,都柳江、海陽河及沅江上游也有發現。 2006年,貴州省和黔東南州分別成立“清水江文書”搶救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省財政劃撥了專項征集經費,黔東南州各相關縣在經費方面也給予了相應數額的配套,各縣檔案館承擔具體征集工作。
截至2011年底,各地征集情況:黎平縣24320件,錦屏36482件、天柱14000(余)件,三穗19542件,劍河8000(余)件,臺江1212件,合計各縣入藏總數已高達103556件。至2013年8月,各地檔案館已征集進館的清水江文書已達15萬余件之多。隨著田野調查不斷深入,一些圖書館、高校、研究機構和個人也收集了少量的清水江文書,具體數字難于掌握。據有關學者保守估計文書總數當達30余萬件。根據多年深入當地自然村落調查了解情況,50余萬件總數或許更接近遺存總量的事實。就時間跨度而言,則涵蓋了自明成化(1465-1486)以迄民國近六百年的時間,其中乾隆時期積累的數量最為豐盛。像這樣大量、系統地反映狹小地域民族、經濟及社會發展狀況的契約文書,不僅在我國罕見,即使全世界也少有。
清水江文書具有原生態的保存狀態及完整的歸戶性特點。在數百年歷史長河中,這些文書不斷產生,又完整地由家族保存和傳承下來,為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晚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民間文獻資料。倘若采取政府主導、學界配合的方式,編成系統大規模地公布發行,無疑當是人類民間記憶遺產最宏偉、最壯觀的系統工程。
3 清水江文書對當今影響
3.1 充實了我國契約文書研究文庫,具有民族學研究價值
清水江流域屬于黔東南“苗疆”轄地,自古繁衍生息著苗族和侗族,他們只有語言而無本民族文字。“貴州通省,自古皆屬土司,苗課盤踞其地,本無漢人?!弊郧亻_始,朝廷在這里設郡管轄,此后,歷代中央王朝在此設置行政區劃進行管理,遷入的漢族人口極少。直到清初,這里仍然“不通聲教”。在這樣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民族和地區,產生并保存著大量民間契約文書,是彌足珍貴的。盡管這批契約文書是用漢文書寫,卻是在苗侗民族內部形成,能夠真實反映苗侗民族經濟活動、家族形態、村社政治狀態及變遷,同時本身也作為制約人們交易行為的特殊手段直接參與經濟生活,并發揮作用。在少數民族地區文書利用、歷史記載以及歷史研究等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學術研究價值。
3.2 反映該區域民眾實際經濟生活,填補經濟史料空白
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是以農立國,重農輕商,土地是人們追求的主要財富,現存契約文書大都是反映土地買賣及租佃等關系,而土地經營外的領域,即便是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山林也少有契約文書傳世。清水江疏浚、木材貿易興盛與繁榮,推動了清水江流域林業經濟發展,從而導致了頻繁的山林土地權屬和勞動利益關系轉換和分配,由此而產生的大量作為確定經濟權屬憑據的林業契約文書,內含豐富經濟交往信息,是不同的利益主體因為現實需要及相關利益的差異,遂通過當事人相互協商、洽談和交換等方式,來實現某種自愿交換,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維護自己的產權歸屬,最終以自愿、認可或同意為前提,達成能夠反映經濟交往關系的契約文本,是研究明清以及民國社會經濟史極為重要的原始資料,正好填補了中國古代、近代契約中缺少山林買賣契約和奇缺山林租佃契約的空白。
3.3 有助于民間習慣法學研究推動
大量具有法律憑證性質的清水江文書存在,說明中華法系并不是“以刑為主”或“只是刑法(刑罰)”,尚有一套扎根于鄉村社會以契約為主體內容的人們所熟知的民間習慣法。它是鄉民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世代相襲、并為鄉民所信守的一種社會規范,能夠用來維護鄉民整體利益,維持地區內部秩序,促進本地區穩定和發展。
透過當事人雙方交涉、商談、博弈、妥協達成的契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傳統習慣法運作機制,摸清契約規范與倫理世界支撐結構,了解處理各種經濟糾紛與日常交往對應契合關系,尋找民間習慣法秩序的活態原型特征和內容,探討習慣法遵循的地方文化實踐依據,揭示鄉民對人際關系認同與財富資源的轉移分配等運動變遷的模式,總結社會發展與包括民間習慣法在內的整套規范體系調整的張力結構關系。為制定民法典提供借鑒,使建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特別是民商事立法可以從中獲得豐富的資源和啟示。
【參考文獻】
[1]龍宇曉.清水江文書研究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及創新點[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3).
[2]張應強.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市場、權力與社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3]李斌,吳才茂,姜明.論明清以來清水江下游天柱地區碑刻的分類、內容與學術價值[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