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亮
摘 要: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于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經常會出現瀉肚、吐逆和脫水等癥狀,豬發病是不分年齡和時間的。本文分析了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提出主要的病變和臨床鑒別診斷,探討可行的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減輕發病率和阻斷傳播途徑,提升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傳染性胃腸炎;鑒別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133
1 流行特點、臨床癥狀
此病發病是沒有規律、不分年齡、不分時間的,尤其是在冬春寒冰的時期容易受感染,比較幼小的豬最容易受到感染。此病傳播速度快,發病很突然,但是如果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在1周之內就會痊愈,死亡率比較低。
被感染到此病的豬,通常來看,豬的年齡越小,病的時間就越短,死亡率就越高。不同年齡的豬表現出來的癥狀也是不同的,一般2周齡的小豬感染到該病毒它會在24h之內發生腹瀉和嘔吐現象,豬的糞便的顏色大致分為3種顏色:綠色、黃色和白色,并且混雜著沒有消化的凝固的乳白色固體,發出腐臭味。一般患有這個病的小幼豬會出現體重明顯下降并且脫水嚴重的癥狀,有的幾天之內就會死亡,死亡率大大提高。但是2~4周歲的豬,死亡的機率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達到20%左右。斷奶后的豬被感染此病后的癥狀是水泄,它的糞便表現為褐色和灰色,并展現出放射狀,有一些少數的豬會有瀉肚現象,1周后停止腹瀉,體重下降,死亡的不多。后備豬、架子豬和成年豬的癥狀則明顯不同。一般表現在不吃飯,有的生病的豬出現吐逆拉肚子的現象,肅清的糞便是灰色或者灰褐色,夾雜著沒有消化完的飼料,但死亡較少。
2 主要病變
這個病主要是在胃和小腸上發生病變,胃里邊充滿了沒有消化完的凝固的乳白色的小塊,胃的底部黏膜上還有血,小腸的里面也充斥了黃綠色或者是灰白色的液體,里面包孕了泡沫以及沒有消化的凝固乳白色液體。小腸的內壁變得越來越薄,彈性也越來越降低了,導致腸管的膨脹,里邊呈現出半透明狀。腸管里邊充斥的血太多以至于擴張,淋巴結膨脹。把空的腸子豎著切開,用生理鹽水把里面的臟東西洗干凈,然后放到一個干凈的玻璃器皿上平著展開,加入過量的生理鹽水,然后在低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就可以看到空腸里邊的絨毛明顯又收縮,這就是該病的主要病理變化特征 [1] 。
3 臨床診斷、治療方法
診斷結合流行病學,病理變化及臨床癥狀,特別要注意的是,需要能準確分辨流行性腹瀉和大腸桿菌病等,大腸桿菌病主要表現為仔豬黃、白痢,2個月左右的小豬身上容易感染輪狀病毒病,與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病時間相比較,流行性腹瀉發病的時間更早一些。區分方法,可以借助組織學、血清學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醫治豬傳染性胃腸炎,第1步就是應該對這些病豬進行停止進食,禁食的時間一般為2~3d左右,在這個時期,可以將“口服補液鹽”30~50g倒進1000mL的溫水中讓病的豬喝下去。然后配合著下列藥物再進行治療。在交巢穴注入2~4mL的聚肌胞干擾素誘導劑,1d2次。肌肉打針速痢停注射液。按體重0.2mL/kg計算,每天喝2次,連用2~3d。
除此方法外,中西結合治療方法效果也很顯著。西藥:0.1%過量的高錳酸鉀溶液,解放飲服。每1頭體重為10kg的小豬用國中寶注射液3mL,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20萬IU*1支攙和著肌肉注射,30%安乃近注射液5mL肌肉注射。1d喝2次,連續喝2d。中藥:10頭仔豬的1d用量:每天白頭翁120g,秦皮100g,半夏50g,黃連50g,黃柏100g,板藍根150g,積殼70g,烏梅80g,詞仔80g,甘草30g。30日齡以內的仔豬:水煎2次,歸并濾液大約600mL,每頭服用10~20mL,30日齡以上的豬服用20~30mL,每天喝1~2次,連續服用2~3d。
4 防治措施
4.1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的一種有效措施,主要有2種方法。給懷孕的母豬打胃腸炎弱毒凍干,在產前2~3周將其注射在后海穴位,用量大概為2~5mL.這樣剛出生喝奶的小豬就可以通過母豬的身體增強免疫力;在豬的后海穴位打針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懷孕的母豬注射5mL,體重為20~50kg的豬打針2~4mL、體重為10~20kg的豬注射1~2mL、體重為50kg以上的豬注射4~5 mL。當用這個疫苗2周后就會產生免疫力,并且可以抵擋病毒的侵害。
4.2 疾病檢疫
加強疾病檢疫。不能將病豬和帶有此病毒的豬進入到健康的豬群里,養豬場引進新豬的時候也應該從健康的無感染此病毒的豬引進。同時為了保證引進的豬的是否攜帶病毒,應該先將其隔離2~3周,確定健康之后再同健康豬群放到一起進行飼養。
4.3 飼養管理
禁止其他動物進入豬舍。另外,飼養員穿的工作服,喂食的東西,喝的水等都有可能將病毒傳播,所以消毒管理一定要重視。還有要禁止不明車輛和外來人員進入養豬場,以降低病毒的傳播。
參考文獻
[1]譚德展,譚晨.豬傳染性胃腸炎臨床診斷及防治[J].動物醫學進展,2009(5):120-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