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培實
等熱區與生產環境界限
■文/顏培實

顏培實,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主講家畜環境衛生學、畜牧場規劃設計、動物福利等研究生課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家畜環境衛生學》主編,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動物福利》負責人,校教學督導,參與學院教學規劃修訂與實驗站建設工作。
等熱區、舒適區和生產環境界限的概念如何區分?臨界溫度、溫濕指數、體感溫度和臨界體溫如何利用?動物福利與健康生產為了誰?研究動物行為,了解動物心理為了誰?從1978年第一屆應用動物行為學大會伊始,全球學者們就在爭論。東北農學院教授許振英先生攜弟子李世安先生、南京農學院副教授韓正康先生參加大會,并且三位愛國學者堅持讓五星紅旗升起于會場。在李世安教授編寫的《應用動物行為學》的序言中,許振英先生明確了家畜行為學“因勢利導,調教使役”的宗旨,揭示動物行動舉止規律的目的乃為了應用、為了農民。毋容置疑,改善動物福利,提倡健康生產,實現畜牧業優質高產是為了農民富裕,為了農村的發展,為了畜產品的優質安全。
等熱區系指無需增加產熱量就能維持體溫恒定的環境溫度區間,相對于低溫之下限臨界溫度確立似乎很有意義,因為寒冷需要增加產熱量以維持體溫,可能降低飼料利用率。然而,低溫刺激動物食欲,多吃多長,飼料轉化效率在較寬溫度區間維持不變。另外,對于反芻動物,由于瘤胃發酵熱,其臨界溫度甚低,在制定生產環境界限時,為了飼養人員的福祉,生產環境界限多設定于0℃以上。在高溫環境下,基于體溫升高可增加代謝產熱量的假設,等熱區的理論模型,高溫產熱量也會增加,飼料轉化效率降低。實際上動物為了減少產熱負荷,食欲降低,采食量下降,加之安靜少動,其活動產熱量減少,高溫時之上限臨界溫度用產熱量的升高來確定顯然理論模型失據。
如何確立生產環境界限?顯然生產指標的波動,飼料利用率的降低,更接地氣。但是,從預測預報的角度,生產指標的下降,在高溫條件下奶牛至少延遲2d。因此,溫濕指數、體感溫度和臨界體溫等指標被采用。溫熱環境因素包括與家畜散熱密切相關的溫度、濕度、氣流、輻射熱與產熱相連采食量。溫濕指數反應溫度與濕度的綜合影響,氣象學為人類制訂,對于發汗能力較強的馬比較合適,用于奶牛牽強,用于缺少有效汗腺的豬與禽則更為不妥。所以,體感溫度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學者廣泛研究,以家畜的生理反應(深部體溫、體表溫和呼吸數)確定溫度、濕度、氣流和輻射熱的加權平均數公式。筆者提出臨界體溫的概念,豬的深部體溫超過39.5℃、牛的體溫超過39℃即已意味著偏離舒適區進入熱應激狀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