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幼兒園的小朋友經常會為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到老師這里來告狀,理由五花八門的,幾乎每天有百分六十的幼兒告狀,很多時候令老師應接不暇,頭疼不已。孩子的告狀看起來事小,但處理不當,會影響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并會對幼兒良好性格品質的形成產生影響。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幼兒的告狀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現如今,很多教師忽視對幼兒告狀處理重要性的認識,要么輕描淡寫,要么方法失當,錯失許多教育的良機,甚至起相反作用。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如何直面幼兒的告狀行為?如何妥善處理,才能給孩子帶來更有價值的東西呢?本文試圖通過,對一名老師在處理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告狀事件時所用方法的分析,來反思教師應如何直面幼兒的告狀行為,為教師在如何看待、處理幼兒的告狀行為上提供一個新視角。
【案例描述】
自由活動時間到了,孩子們陸陸續續進入區域游戲,李老師也正在準備下節課要用的教學具,這時欣悅跑過來向李老師告狀:“老師,浩浩拿了我帶來的書還不還我?!崩罾蠋熞贿吤χ?,一邊不經意地說:“知道了?!毙缾傇谝慌源袅艘粫?,看見老師還在忙碌,就悶悶地離開了,中途她找了另一個伙伴鑫鑫,請求他和她一同找浩浩“理論”,鑫鑫欣然答應,并一同前往。有了鑫鑫在一旁壯膽,欣悅聲音也直了,但是浩浩就是不肯把書還給欣悅,欣悅無奈地看著鑫鑫,鑫鑫急忙說:“我們告老師去!”,兩人一同跑向李老師,并大聲叫道:“老師,浩浩拿了(我)欣悅的書,還不還我(她)!”李老師低著頭繼續忙碌著,見有人告狀,面露不悅,不耐煩地說:“一點點的小事也來告老師,自己想辦法解決去?!?/p>
鑫鑫吃了閉門羹,轉而向浩浩走去,欣悅跟在一旁。奇怪的是,這時浩浩的手里已經沒有欣悅的書了,“浩浩,欣悅的書呢?”鑫鑫很嚴肅地問道?!拔乙膊恢溃曳旁谛∫巫由暇筒灰娏?。”聽了這話,欣悅立馬就急了,一旁的鑫鑫忙安慰道:“我們一起再去找找吧!”兩個人漫無目的地在教室四周東看看西找找就是沒找到,無助的欣悅便哭了起來。正在這時,響起了老師上課的音樂聲,孩子們都坐到了各自的座位上,老師終于發現了哭泣的欣悅,便不耐煩地詢問道:“又怎么了?”欣悅抽泣著回答道。于是老師斥責、威嚇,欣悅哭的聲音越來越大,引來了其他孩子的注意,無奈李老師只好被迫結束了教學活動,并開始詢問事情的經過……
【案例分析】
回顧事件的經過,老師對幼兒告狀時采用的方式分別是:應付——打發——包辦——擱置——無視。從老師角色意識看,應付、打發這兩種方式老師是退位的,包辦的方式是越位的,擱置、無視的方式則是不到位的。造成老師在面對孩子告狀時,會產生錯誤的態度和教育方式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教師教育價值觀的偏差
現如今,“幼兒園一日生活皆是課,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都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老師的潛意識里,集體教學活動與這些日常生活過渡環節相比,熟輕熟重,一目了然。
二、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
“以幼兒發展為本”“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反應和需要”的理念已成共識,但理念轉化為實踐還有一段距離。在本案例中,欣悅的兩次告狀、尋伴索要、無助哭泣和浩浩的借書不還、不負責任等行為,都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它反映的深層原因是幼兒主體地位的缺失。
三、缺乏必要的教育反思
案例中,該教師在面對欣悅的兩次告狀、無助哭泣等行為更多的反應是“出了什么事?”“怎樣迅速解決這場糾紛?”其目的是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而沒有適時反思這一行為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從而導致欣悅在接下去的活動中產生了一系列的不良情緒反應。
【解決策略】
一、轉變觀念,從思想上重視幼兒告狀行為
“告狀”行為在一日活動中是很常見的,若不加以妥善解決,一定程度上既擾亂了教師組織的正常教育活動,也影響了幼兒個性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幼兒告狀對其自身發展的價值。只有教師充分重視幼兒的告狀行為,并以恰當的方法加以引導,才能幫助幼兒在告狀事件中,了解更多的社會行為規范,掌握更多與人共處的技巧,從而促進自身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并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二、關注幼兒,判斷告狀情境潛在的重要意義
作為教師,我們應時刻把幼兒的主體性“裝”在心里。在面對幼兒的告狀行為時,教師要積極地看,仔細地分析,想一想“可以利用這一情境和機會幫助幼兒學到什么?”“用什么途徑幫助他?”“怎樣幫助他?”教師應該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分析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理解方式,制定出安全合理的反應方案。如利用這個情境是否可以發展幼兒協商、分享、克服困難等社交技巧?是否可以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幼兒用文明、禮貌、誠懇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讓幼兒懂得謙讓、互惠?是否可以嘗試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三、聯系實際,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
當代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要由“經驗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轉變。而專家型教師的重要特征就是:是反思型的,非沖動型的;是幼兒學習的研究者,能根據對幼兒的觀察和分析來確定行動的方法。如,分辨該幼兒的告狀行為是屬于糾紛類告狀、求助類告狀、辯解類告狀還是“檢舉揭發”類告狀,詳細地弄清告狀的原因及動機,并做出一些“臨床診斷”。從上述案例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判斷欣悅的告狀屬于求助類告狀。李老師可用鼓勵性的語言:“那怎么辦呢?你能不能自己動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呢?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當欣悅還是沒辦法自己解決問題時,老師就用啟發性的語言,如:“你能不能和浩浩商量一下,如果他好好幫你保管書的話,你就讓他看一會兒,然后再還你,這樣行嗎?”建議欣悅用老師提供的方法,再次嘗試解決問題。
總之,在對待幼兒的告狀行為,教師不能熟視無睹,聽之任之,必須重視幼兒的告狀,并以恰當的方式引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