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芳
【摘 要】 我所在的啟智學校的教育對象是有智障的兒童,而基于生活場景發展智障兒童綜合能力是我們目前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通過研究,以提高智障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的,以學生及生活中的各種生活常識、技能、經驗為研究的主要內容,重點從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家務勞動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對智障學生進行訓練與培養,滿足智障學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使他們盡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公民。
【關鍵詞】 生活場景;發展;智障兒童;綜合能力
我所在的啟智學校的教育對象是有智障的兒童,而基于生活場景發展智障兒童綜合能力是我們目前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通過研究,以提高智障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的,以學生及生活中的各種生活常識、技能、經驗為研究的主要內容,重點從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家務勞動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對智障學生進行訓練與培養,滿足智障學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使他們盡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公民。
一、開設生活適應課程,奠定適應能力培養基礎
我們研究的重點之一是把以知識教學為主的課程,變為以生活能力訓練為主的課程,降低提高學生生活技能的培訓難度,努力把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生活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最終達到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目的,讓智障兒童的生活適應能力得以提高。
1.聯系生活實際,為生活適應課程提供基礎
我們將低年級學生的生活適應定位于進行簡單的生活技能訓練,如穿脫衣服,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進行簡單的交流,注重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課堂,嘗試生活化情景教學,為生活和適應課程提供支撐。
如我在教《有禮貌的孩子》這一課時,在針對教材特點的同時,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創設生活情景,讓智障兒童向教材中的“小紅”學習,上學時向家人告別,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的創設,讓智障兒童懂得在學校怎樣與老師和同學打招呼,引導智障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帶領學生連續情境體驗,不斷強化學習動機,角色的扮演和具體的活動有助于智障學生對生活的理解,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2.打破原有格局,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保障
由于傳統的學生的學習時間是由學校統一規定的,因此,在教學實際中,往往會出現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因為“時間緊”而無法進一步探討,智障生的點滴發現,也會因為課堂上時間的“程序化”而無法進一步深入。雖然教育看起來處于有條不紊的運作之中,而孩子們卻幾乎沒有自己的空間,因此,我們要把空間還給孩子,打破原有格局的限制,為了孩子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
如:在學習校本教材《認識超市海報》一課中我給學生展示了琳瑯滿目的商品廣告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講述,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商品標價和促銷商品,同時引導他們觀察海報上的各種圖片,促使智障兒童對海報愛不釋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再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開展生活化主題教學,抓住綜合能力培養的關鍵
生活化是指課程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內容。課程內容的選擇要為弱智兒童最終成為適應社會生活、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打下基礎。主題教學指課程內容以主題單元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即課程的進程和順序以一個個的主題單元為單位,每個主題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內容,即主題單元將不同的科目串起來,而不同的科目承擔同一主題單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學。
例如,在以“疊衣服”為主題的單元中,包括了認識各種衣服的名稱、衣服的分類,用筆畫出衣服的樣子,學唱關于疊衣服的歌曲,動手疊衣服,數數自己洗了幾件衣服等。所謂生活化主題教學即把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課程內容以主題單元的形式來組織的教學。生活化主題教學的課型有準備課、綜合課、實踐課三種形式。
1.準備課:是綜合課的基礎,是利用教材本身的相互聯系,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某個內容的強化教學。它主要采用直觀手段,通過設置情境、錄像、實物、模型、示范等形式呈現學習內容,刺激智殘兒童大腦皮層,增加痕跡效應,豐富其生活經驗。在準備課中,要求教師把握好教學節奏,注意小步子多循環,使智殘學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
2.綜合課:綜合課不是將準備課內容進行簡單地拼盤,而是聯系生活實際有所側重,突出教學的主題,體現學習的知識技能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這樣的設計富于生活化,能充分調動智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及探索精神,同時它綜合了豐富的信息刺激,能促使智殘學生腦功能的整合能力得到改善,促進其身心機能協同發展。
3.實踐課:是把學生帶到真實的生活場景和社會場所中去,親自嘗試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其實踐應用能力。
為了達到“讓生活走進教育,讓教育改善學生生活”的目標,為了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本人將不斷探索開發出更多、更適合于智障學生發展的生活適應課程內容,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途徑,為他們將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打下良好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