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環
【摘 要】 分析了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特點,如幼兒在美術欣賞中的特點、在繪畫活動中的特點、在手工活動中的特點等,從不斷提出疑問、改變思維,大膽啟發思維、求新求變,運用幼兒方式、解釋畫面等方面,提出了幼兒美術學習的若干指導策略,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 幼兒;美術教育;美術作品;學習特征;指導策略
一、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特點分析
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具有明顯的游戲性、模仿性、求全性、稚拙性等特征。了解這些特征,將有助于我們對幼兒美術作品做出較客觀的科學評價,并恰當地指導幼兒的美術活動。
(一)從幼兒生理發育看其美術活動的特點
一般來說,幼兒控制工具的能力較差,雖能大膽繪制,但形象很不準確。在表現能力上開始總是帶有簡單、稚拙、粗糙的特點(這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的練習中才能逐漸完善)。這是由于幼兒腦的功能雖然不斷趨于成熟,但神經系統的發育還不完善,大腦皮質抑制能力差,小肌肉活動的暫神經聯系雖日趨協調,但還不夠發達,手的動作還不靈活,因此,幼兒的運動不能服從他自己的意志。所以,幼兒的美術作品表現出明顯的稚拙的特點,而且又帶有游戲的性質。
(二)從幼兒心理發展看其美術活動的特點
一般幼兒的繪畫帶有明顯的“求全性”,而且具有求知的欲望,什么都想知道,反映出他們盼望長大的心理。反映在美術活動中,孩子們總想像老師一樣能把事物表現出來,但又缺乏表現技能。對孩子的模仿不要責備,而是一方面幫助他們提高表現技能,另一方面應當啟發孩子積極思維,表揚他們點滴的帶有創造性的部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下面對幼兒在具體的美術活動中所呈現出的特點進行分析和闡述:
1.幼兒在美術欣賞中的特點分析。美術欣賞的作品的內容很廣,幼兒之間的思想情感易被小伙伴感受和理解。對于3—5歲的幼兒,則要求他們學習評價自己和同伴的美術作品。還可以選擇一些造型優美、色彩絢麗、富有創造力的兒童畫和手工作品讓幼兒欣賞。
幼兒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師在指導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中,除了向幼兒介紹作品的內容外,應引導幼兒去體會同樣的內容是用不同的方法表現出來,可以引導幼兒提問,以訓練幼兒的鑒別美術作品看。
2.幼兒在繪畫活動中的特點分析。幼兒在3—4歲時,在以前亂涂亂畫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有簡單的構思,有時也能有意識地畫出一個類似某種東西的形象。到了4—6歲,其特點是所畫的形象已具有了對象的基本特征,并出現了明確的構思。但由于幼兒缺乏表現技能,知識經驗不足,所表現的事物仍不完整,比例、結構、解剖關系不完全正確,動態較呆板。
一幅好的兒童畫往往充滿了稚趣,盡管繪畫的可能不熟練,然而,畫面中卻往往充滿了幼兒的想象和創造,沒有那種概念化、模式化的東西,或者模仿成人畫的痕跡。幼兒利用繪畫可以彌補自己不會寫字的缺憾,我們可以適時地引導幼兒講講自己的圖畫,讓教師理解孩子和意圖,盡量找出好的地方,表示贊賞,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更深地挖掘孩子的潛力,以增加孩子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3.幼兒在手工活動中的特點分析。幼兒在手工發展過程中,手的操作活動對提高智能,獲得經驗,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紙工可以鍛煉幼兒折紙和粘貼的基本技能,通過折紙、撕紙、剪貼等的操作過程,掌握一些折紙方法,還可利用故事中的各種動物、實物吸引幼兒,并調動起學習折疊的興趣,邊折邊輕輕地跟作品對話。在此基礎上,讓幼兒伴隨動作進行折紙故事講述,這樣既能訓練幼兒小手的靈活性,又能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泥工是運用橡皮泥、面團等材料,通過練習、掌握團圓、搓長、壓、捏、挖、分泥、連接、伸拉等基本技能,來鍛煉幼兒的手指,發展幼兒的立體概念和空間知覺。在泥工活動中邊說邊做,達到手眼動作協調,不僅能發展幼兒的肌肉,而且還可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自制玩具是運用紙、泥、石頭、布、竹、木和各種自然材料,以及各種無毒的廢舊物品(包括包裝紙盒、飲料瓶、泡沫塑料等),創造性地制作立體產品的活動,取材制作方便,不拘一格,并且作品直觀,很受幼兒的喜愛。在自制玩具活動中,教師應努力開發各種自然材料為我所用,而且也可運用季節性的東西,做成千變萬化形象逼真的作品。例如:用各種樹葉來剪貼組合,變成狐貍、金魚、貓等有趣的形象,用各種蔬菜、水果來造型,經濟實用。
教師要善于激發幼兒進行美術創造的欲望和興趣,為幼兒提供機會,讓他們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品嘗到藝術所帶來的精神享受。
二、教師指導策略
1.不斷提出疑問,改變思維。教師可以提出疑問改變幼兒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例如讓幼兒畫以“快樂節日”為主題時,教師可以提問:“在節日里人們都干些什么?”當幼兒說出在節日里人們干的事情時。教師可以再提問:“在節日里人們臉上的表情又是什么樣的呢?”在色彩方面,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顏色怎樣搭配才能表現節日里人們快樂情境?”
2.大膽啟發思維,求新求變。很多教師常要求幼兒畫得“跟老師的不一樣”、 “跟小朋友的不一樣”,常常使幼兒束手無策。首先,應提倡幼兒創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創作,其次,要把“不一樣”具體化、明確化,如大變小、高變低、紅變綠、左變右等等。幼兒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帶來的驚喜和成就感便成為幼兒繼續進行創造的動力。
3.運用幼兒方式,解釋畫面。幼兒對許多圖像的解釋都與日常生活經驗具體形象地聯系在一起,教師善于用幼兒的思維方式去解釋畫面。如:在讓小班幼兒進行涂色活動時,我提供了老虎在草地上的圖片,當一名幼兒將涂好的作品送到我手中時他只涂了老虎草地沒涂。我問:“你草地怎們沒涂呢?”他說:“老師現在是冬天草都枯了呀!”我聽了后表揚他觀察真仔細,這個幼兒也非常開心,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屠美如.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0
[2]張念蕓.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5
[3]莊春華.用游戲教幼兒學美術[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10) :25-25
[4]彭兵,劉秀華.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評價行為的現狀與改進[J].學前教育研究,2008 (1):42-44.
[5]王惠.解決美術教學與幼兒原創作品矛盾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5(2):53-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