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紅亮

2016年3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北京師范大學發布,提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其實質就是讓學生獲得科學的思維,成功的體驗。
初中是一個過渡時期。課程繁多、難度加大,尤其是在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愈來愈多的學生缺乏對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喪失了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產生了厭學情緒。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成為每一位教師的研究重點。
羅杰斯認為,促進課堂學習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讓學生直接體驗面臨的實際問題、社會問題、倫理和哲學問題、個人問題和研究的問題等。所以,教學是激發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要學會創設和利用情境族為主線?組織課堂,激發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率。下面以“質量”一課教學的四個環節設計為例探討情境族的設計策略。
一、找準最近發展區,借用第一情境族,形成學習線索
情境族的設計最關鍵之處有三點:(1)從學生認知發展,借助學生已有的體驗尋找更加愉悅的體驗。(2)情境族有延展性、整體性。不要頻繁更換,反而削弱學生的認知。(3)依據教學目標合理設置情境族。
質量的概念與天平的原理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模糊認識。所以這一環節的設置尋找了兩個古老的中外比較物體質量的裝置為課堂導入,力圖通過對比情境,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體驗分析歸納解決這兩個問題。然后通過這兩個裝置進行實驗探究質量與形狀的關系,質量與狀態的關系。學生收獲了這一環節中發現與突破的情感體驗。同時,體驗到定性比較的不足,樂于投入到下一環節定量比較質量的學習中。
效果分析:雖然涉及等臂杠桿的原理,學生依然可以從中外裝置的對比中找到共性,根據生活經驗理解杠桿的工作原理,根據生活經驗判斷杠桿不平衡時,橫梁的偏轉方向,根據這個古老的簡易裝置比粗略比較出物體中所含物質的多少不同,體會科學定義的重要性,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依托情境族變式,由簡到繁,由低到高逐層設計、改進,自主建構生活中的發明,經歷創新、評估的過程
依托情境族的發展變化,整合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的認知體系更加順暢,形成系統的認知方法。我們在情境的設置整合與教學內容上要保持一致,防止情境設置流程化、碎片化、隨意化。情境的創設力圖創新化、規范化、立體化,努力打造一個思維的空間。為此,我們結合兩套裝置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力圖引起學生的共鳴:定性測量不如定量測量準確,定量測量需要向精確化、同一化發展的。依托導入中設置的情境族,設計了以下兩個變式情境(如圖):
效果分析: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依托半成品的使用情境,找到了天平的構造及其構造的原理和使用的方法,激活了學生的淺層思維,學生利用半成品相互的交流碰撞,沿著共同的學習支點,攀升到了情緒的高層次體驗,收獲了成功的體驗,也感受到了一個物理測量工具發明的過程與發展方向。
三、借助情境族中構建的裝置完成運用與體驗,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實驗情境是最好的體驗方式。物理本身是一門實驗學科。尤其是當學生做到一個非常需要的實驗時,更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建構欲望。所以本節課中借助學生對天平認識的不斷加深,及時創設學生實驗情境,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內化,獲取成功體驗。
效果分析:借助學生自主建構的裝置測量物質的質量,激活了學生的已有概念,內化了學生對天平的認知,學生通過評估試驗中發現物右碼左、忘了游碼歸0等問題,積累了對測量工具的使用經驗,再次經歷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利用情境族的延伸性,拓展學生認知體系,收獲情感體驗
其實現有的物理課程編排體系已經體現出一個共有線索:發現(規律課)—理解(概念課)—應用(體驗課)。所以整堂課攀升的最高點就是應用與體驗。恰當發揮情境族的延伸功能,有助于學生認識層次的螺旋上升,達到認知的彼岸。
設計思路:從等臂天平到不等臂天平再到彈簧秤、電子秤的發明,雖然一筆帶過,但學生在課后會有所思:任何測量工具的發明都經歷一個發現—發展—改進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努力和付出才會有所發展。這不只是知識的增加,更是一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的契機。
情境族教學可以打破原有教材的章節界限,按知識內在聯系,重新組織教材,會有利于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課堂學習資源要有主線,豐富而不凌亂。從古代天平的優劣分析到現代測量工具的高、大、上,學生的情緒體驗經歷了發現、發展、發明的歷程。情境族學習帶來的整合、建構優勢將是我們課堂教學逐步優化的終極目標。endprint